張昕宇
假期里,爸爸媽媽帶我到廬山的三疊泉看瀑布。
導游說,到三疊泉來回要步行三個多小時,雖然聽起來就很累,但為了看到最美的風景,吃點苦又算什么?于是,我與爸媽一起興奮地開啟了觀泉之旅。
我們才走了半個多小時,就感覺腿越來越重。突然,一個叔叔大喊:“快看!坐轎子的‘小少爺!”我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一個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小哥哥,正坐在一頂由兩根竹竿與一把竹椅扎成的轎子里,此時,他正蹺著二郎腿,喝著飲料,瞇著眼睛看風景,好不愜意!瞧他那得意洋洋的樣子,我感覺他一定真把自己當成了一位“少爺”。
一前一后兩位爺爺抬著竹轎,沿著一級級石階艱難地向上移動,遇上陡峭的地方,前面一位爺爺還要蹲下來曲著腿往上挪動,他們累得氣喘吁吁,衣服沒有一點干的地方了。
轎子后面還跟著一位滿頭大汗的阿姨,背著一個大包包,轎子快她也快,轎子慢她也慢,緊緊地跟在轎子后面,還不時給那位“小少爺”遞飲料,我想這一定是“小少爺”的媽媽。
抬著“小少爺”的轎子從我們身邊過去了,旁邊一位奶奶小聲說:“唉!現(xiàn)在的孩子一點苦也不能吃。”另一位大爺也跟著說:“都是讓大人給寵壞了。瞧,這個小姑娘才是最棒的!”大爺笑瞇瞇地看著我。
聽著大爺?shù)目洫?,本來疲憊的我一下子渾身充滿了力量。我想,我可不能像“小少爺”那樣貪圖享受,更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我一定要做個堅強的好少年!
老師有話說:小作者通過旅途中看到的一幕,反映了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過度寵愛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習作運用對比手法,把“小少爺”坐在轎子中的悠閑自得與汗流浹背的轎夫、隨著轎子奔跑的“媽媽”、徒步攀登的“我”等進行一一對比,并通過旁觀者的言行,很好地表達了主題。
指導老師/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