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昉(同濟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上海 200092)
董 華(同濟大學 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上海 200092)
一個從上世紀初延續(xù)至今的社會背景就是人口老齡化和失能者增加。1900年,美國男女平均預期壽命僅為46.3歲和48.3歲,到上世紀末,這兩個數(shù)字已增加至73.8和79.5[1]。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如此,圖1顯示了1900-2001年全球各區(qū)域預期壽命的估算數(shù)[2]。20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zhàn)造就了大量傷殘退伍軍人,藥物和醫(yī)療技術的進步使得他們的存活率較之以往時代大幅改善,其結果就是人口中的失能者比重大為提高。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世界銀行估計,世界人口的15%(按2010年,全球人口估計超過10億人)存在某種形式的殘疾。根據(jù)《世界健康調查》(World Health Survey)報告,約7.85億(15.6%)15歲及以上人口帶有殘疾,其中估計1.1億人(2.2%)有非常嚴重的功能障礙;而《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估計約 9.75億人(19.4%)帶有殘疾,其中1.9億人(3.8%)有“嚴重的殘疾”[3]。
圖1 1900-2001年全球各區(qū)域預期壽命估算數(shù) [2]
老人和失能者的社會境遇往往與普通人明顯不同。1979年至1982年間,時年20多歲的年輕工業(yè)設計師摩爾(Patricia Moore)對自己的關節(jié)、聽力、視力等進行了人為限制后,扮成一位老婦人游歷北美,在此過程中她經(jīng)常遭到虐待和邊緣化,并受到各種歧視[4]。這個社會實驗的發(fā)現(xiàn)對美國通用設計運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圖2 圖3圖4 本人及裝扮成老年人的摩爾 MooreDesign Associates LLC.
除了在全球層面存在的老齡化和失能者權利問題之外,還面臨著許多其他具有地緣特征的挑戰(zhàn):諸如越來越多的移民和流動人口造成的族群和文化多樣性;經(jīng)濟發(fā)展失衡和貧富分化;城市化進程對生活方式的影響等等[5]。這些問題既是設計研究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也是驅動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和包容性設計(Inclusive Design)發(fā)展的社會因素。
人口統(tǒng)計學結果反映出的老齡和失能人口比通常人們意想中的更多,因而“產(chǎn)品和環(huán)境應考慮全體公民的需求和權利”這一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二十世紀50年代的無障礙(Barrier-free)運動開啟了公共政策和設計實踐的變革,60年代西方的民權運動激發(fā)了隨后的失能人士權力運動[6],進而對立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7]。許多新頒布的法律禁止對失能者的歧視,并要求為他們享受教育、住房、電信和交通等公共服務創(chuàng)造條件[8]。本文在此將它們歸納整理成表1進行比較。
表1 歐美及我國部分與包容性設計相關的法律和規(guī)范
在立法推動之前,早期的無障礙設計(Barrierfree Design)和建筑可及性的倡導者們已經(jīng)認識到為失能者提供的許多環(huán)境變化實際上能使每個人都從中受益,許多類似的功能可以普及推廣,從而更便宜,更有吸引力,甚至更有市場,并且不會帶有污名化和歧視性標簽,這奠定了通用設計運動的基礎。1963年,英國建筑師戈登史密斯(Selwyn Goldsmith)出版了名為《為失能者設計》的綜合建筑設計導則[17]。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珀克爾(James Pirkl)教授和他的同事們提出了跨代設計(Transgenerational Design)的概念以及一系列適用于這一概念的指導方針和戰(zhàn)略,主張產(chǎn)品、服務和環(huán)境同時滿足不同年齡和能力人群的需求,尤其強調老年人應能與年輕人在同一環(huán)境中共事[18]。美國建筑師、設計師和教育先驅梅斯(Ron Mace)則對通用設計的概念給出了有效的定義,并將這一概念從無障礙設計強調環(huán)境應適合失能人士的語境逐步發(fā)展為強調產(chǎn)品和環(huán)境不需要作特別調整而盡最大可能為所有人可用的理念[5]。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類似概念稱為全納設計(Design for All),強調產(chǎn)品應被設計為可讓最廣泛的用戶群使用,包容人類的多樣性,尊重人的平等[19]。而在英國,包容性設計這一術語最常被用來表示這一類的概念,其主旨是在認識到用戶群體多樣性的情況下,倡導主流的產(chǎn)品、服務和建成環(huán)境應盡可能滿足更多人的需求[16],或者說,將設計可能產(chǎn)生的排斥度降到最低[20]。和通用設計與全納設計強調在技術可能性允許的條件下將可及性最大化略有不同,包容性設計主張為產(chǎn)品、服務和建成環(huán)境選取合適的市場區(qū)間,通過降低對用戶使用能力的要求,從而將產(chǎn)品的主要適用人群在合理的可能性下最大化,并提升用戶體驗和滿意度[21]。
與此相對,針對特定人群和需求的康復工程(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和輔助技術(A ssistive Technology),也在上世紀得到了長足發(fā)展。由于大量的殘疾退伍軍人從二戰(zhàn)戰(zhàn)場返回,改進假肢和矯正技術得到重視和加強,康復工程成為應用科學原理和工程方法解決這類問題的專業(yè)學科,“輔助技術”則專指那些為增強失能人士的肢體、感官和認知能力而生,襄助其在忽視他們需求的不友好環(huán)境中具備更獨立能力的個人設備和相關技術。一些輔助技術和產(chǎn)品已經(jīng)深度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如眼鏡、假牙、輪椅、拐杖和助聽器等。做了小腿截肢手術的南非田徑運動員皮斯托瑞斯(Oscar Pistorius)甚至可以借助高科技假肢跑出10秒91的百米成績,足以令絕大多數(shù)四肢健全的普通人望塵莫及。劍橋大學已故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患有嚴重的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但通過包括語音合成器在內的一整套高科技個人輔助技術裝置,在患病后的數(shù)十年仍能夠不斷進行前沿的物理學研究并發(fā)表高水平著作,甚至進行極富其個人特色的演講和客串電視劇演出。
盡管源于不同的歷史淵源和視角,包容性設計/通用設計/全納設計/跨代設計和專用輔助技術的目的是近乎一致的,即減少和消除失能者與普通人之間在生理和思想觀念上的隔閡。包容性設計/通用設計/全納設計/跨代設計努力幫助失能者融入主流群體,而輔助技術則試圖滿足失能個體的特殊需求。兩者之間存在許多交叉重疊的灰色區(qū)域,大量產(chǎn)品、服務和環(huán)境難以界定自身的通用性、包容性和專用輔助性。例如無障礙坡道原本為輪椅使用者而設計,但當人們需要使用小推車搬送重物時,它也是不可或缺的便利設施。針對利基市場開發(fā)的語音合成和識別技術在為有視力障礙的用戶提供替代性的信息輸入輸出方式方面找到了應用場景,但對于打字速度不快的一般用戶來說,也是快速輸入文字的利器。
難以否認,失能者福祉的重大提升主要來自于醫(yī)療和輔助技術的突破和演進,畢竟就個體而言,設計再周詳?shù)膶ぴO施也難以和能讓失明患者重見光明的人工晶狀體相媲美。然而技術創(chuàng)新的價值實現(xiàn)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是否能成功地實現(xiàn)商業(yè)化和普遍應用,將其轉化為可用、可及的產(chǎn)品、服務或環(huán)境,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進步總是為包容性設計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好的平臺。包容性設計可以在有限的資源約束下,為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普惠價值提供方法和途徑,從而與輔助技術的發(fā)展相輔相成。企業(yè)并購活動也反映了這一趨勢:2017年,全球領先的視覺障礙輔助技術廠商VFO就收購了可及性軟件及咨詢公司Paciello集團(TPG),以加強從包容性設計的視角進行可及性審計、培訓和用戶體驗研究[22]。
另一方面,劍橋大學工程設計中心的研究人員認為,如果計入中等和輕度的困難和障礙,那么在群體中存在困難和障礙者的普遍程度,要遠高于通常設想的群體中的嚴重失能(殘疾)者[23]。此外失能者還存在共生的能力缺失問題,一項關于失能障礙的細致研究[24]表明:83%存在某種嚴重能力缺失的人同時存在另一種能力缺失。在微軟公司關于工作年齡段(16-64歲)美國成年人的視力、聽力、認知、語言和靈敏度方面存在的困難與障礙的研究報告[25]基礎上,他們繪制了圖5所示的“群體金字塔”模型[26]?!叭后w金字塔”展現(xiàn)了群體中的個體能力多樣性差異:包容性設計并不以失能者為中心,也避免采用“輔助技術”,而是通過合理降低能力要求,提升在不同情境下廣泛客戶群的產(chǎn)品體驗[20]。
圖5 “群體金字塔”定義包容性設計用不同的設計響應不同程度的能力缺失。 Ian Hosking
由此可見,輔助技術致力于提升失能者自身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能力,而包容性設計更傾向于為盡可能多的人營造更友好的環(huán)境、產(chǎn)品和服務,降低對人的能力要求。當我們將視線由群體金字塔頂端轉向包括存在中等和輕度困難障礙的更廣泛群體,在業(yè)已實現(xiàn)的或極具發(fā)展前景的技術可能性與大大小小俯拾皆是的困難和障礙之間,包容性設計擁有足夠廣闊的應用領域和施展天地。即使在商業(yè)領域,也有研究認為包容性設計可以降低商業(yè)風險和客戶支持成本,減少無故障的返修情況,緩解客戶不滿和品牌退化[20]。了解包容性設計理念緣起和發(fā)展的來龍去脈,也有助于我們接下來探討通用設計與各種包容性設計原則的本意和它們所展現(xiàn)出的包容性設計發(fā)展趨勢,以及包容性設計原則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設計原則通常是設計實踐的指導方針,通用設計與包容性設計原則也不例外。隨著包容性理念的逐漸被接受,相應的設計研究和實踐也隨之增多,一些研究機構和企業(yè)開始總結有關的設計原則。
NCSU的通用設計原則
1997年,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NCSU)設計學院通用設計中心發(fā)表了《通用設計原則》[27],總結了七點重要原則。
1)使用平等
2)使用靈活
3)使用簡單直觀
4)信息可覺察
5)容錯
6)不費力
7)適于接近和使用的尺度與空間
這些原則產(chǎn)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總的來說,可歸納為三個層面或維度:
首先是價值觀層面,強調對所有的用戶一視同仁。需注意這種一視同仁并非出于漠視用戶的差別,而是指產(chǎn)品、服務和環(huán)境對用戶使用體驗和價值的一致性,即用戶所得結果的一致性,此一致性不應受用戶能力差異的影響。這種觀點因應現(xiàn)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而產(chǎn)生。工業(yè)革命之后的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生產(chǎn)力躍升,批量制造的工業(yè)化產(chǎn)品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普通民眾擁有消費品的成本和代價,另一方面,量產(chǎn)產(chǎn)品的功能品質差異極小,也呼應了社會大眾對個人平等的訴求和主張。然而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通過大量用戶共享設計生產(chǎn)過程,攤銷固定成本的同時,難以避免產(chǎn)品同質化的問題,而同質化的產(chǎn)品、服務和建成環(huán)境如果僅僅顧及主流用戶和需求,必然造成對部分群體的排斥。因此通用設計的平等觀,相對于以往無視用戶能力的差別應該說是一大進步。
其次是需求層面,通用設計原則強調盡可能降低對用戶的能力要求,其所指的能力既包括了生理和感官能力,也涵蓋了認知和表達。毫無疑問,降低對能力的要求可直接提升產(chǎn)品易用性,并惠及全體用戶。當認識到目標用戶群體的能力差異時,通用設計一般選擇以最低能力的用戶為標準進行設計,從而使產(chǎn)品、服務和建成環(huán)境得以覆蓋全體用戶的使用能力范圍。這一思想和人類工效學、可用性設計的相關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在許多設計實踐中也被廣泛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以個人信息設備的用戶界面為例,從早期僅僅使用鍵盤,需要記憶大量指令的命令行字符界面到引入鼠標后的圖形用戶界面,直至采用觸控操作并整合語音合成與識別技術,個人信息設備普及的過程就是用戶界面的基本操作對用戶能力的要求不斷降低的過程,降低對用戶的能力要求可說是產(chǎn)品和服務擴大潛在用戶群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最后是供給層面,原則上通用設計主張?zhí)峁┍M可能高的靈活性和容錯能力。用戶的能力和偏好差異并非都呈現(xiàn)為線性的高下之分,如用戶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母語是哪門語言,操作系統(tǒng)是Linux?,Mac? OS還是Windows?,口味偏甜還是偏辣等等,應對這種情況單純強調降低用戶能力要求難以奏效,具有靈活性和容錯性的設計本質上通過拓展對不同能力和偏好的寬容度,既擴大了潛在用戶的覆蓋面,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用戶個體的能力和偏好變化,從而提升設計的體驗和價值。
通用設計目標
2012年,布法羅大學包容性設計與環(huán)境準入中心(IDeA Center)的施泰因費爾德(E dward Steinfeld,《通用設計原則》的作者之一)和梅塞爾(Jordana L.Maisel)合著的《通用設計——創(chuàng)造包容性環(huán)境》一書中總結了八點通用設計的目標:
1)合身——適應各種體型和能力;
2)舒適——將需求保持在身體機能的理想限度內;
3)覺察——確保(產(chǎn)品)使用的關鍵信息易于獲得;
4)理解——使操作和使用的方法直觀、清晰、明確;
5)健康——有助于促進健康、避免疾病和預防傷害;
6)社會融合——以有尊嚴和尊重的方式對待所有群體;
7)個性化——包含選擇機會和個人偏好的表達;
8)文化適宜性——尊重和加強設計項目的文化價值及社會和環(huán)境背景。
這些目標并不涉及具體方法,但指明了通用設計在多個維度所應努力的方向,尤其在個人因素之外增加了社會心理和文化方面的要求。把它們和導則、戰(zhàn)略、最佳實踐案例結合在一起,方能為專業(yè)人士提供全面完整的相關信息[28]。
包容性設計雖然也注重每個個體的福祉,但不再刻意追求在一項設計中滿足所有群體的需求。與包容性設計所關注的人群多樣性一樣,不同的組織機構和企業(yè)對包容性設計也有著不同的理解,近年來先后總結發(fā)表過多個不同版本的包容性設計原則。
CABE的包容性設計原則
英國建筑與建成環(huán)境委員會(the Commission for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CABE)在2006年出版了弗萊徹(Howard Fletcher)主筆的《The principles of inclusive design》手冊[29],提出包容性設計關乎創(chuàng)造人人可用的場所,它是每個人的責任,優(yōu)良的設計一定是具有包容性的設計。該手冊總結了五點設計原則:
(1)將人置于設計流程的核心位置;
(2)承認多樣性和差異;
(3)當單一設計解決方案無法滿足所有用戶時提供更多選擇;
(4)提供使用上的靈活性;
(5)為每個人提供方便、愉悅的建筑和環(huán)境。
遵循以上原則,是為了達成以下目標:
(1)包容的——每個人都可以安全、輕松、有尊嚴地使用;
(2)響應的——顧及人們的所需和欲求主張;
(3)靈活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使用;
(4)方便的——每個人都可以不太費力或無區(qū)別地使用;
(5)關照所有的人——不在乎他們的年齡、性別、靈活性、種族或境況;
(6)歡迎的——不存在可能會對某些人群造成排斥的禁止性障礙;
(7)切實可行的——提供多個解決方案以幫助平衡每個人的需求,并認識到單一解決方案可能無法適用所有人。
CABE繼承了無障礙設計和通用設計的主要觀點,強調了建筑與環(huán)境的公共產(chǎn)品屬性及其責任,遵循這一理念,若設計無法營造包容性的環(huán)境,就難以稱得上是優(yōu)良設計。同時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包容性設計不應試圖滿足所有需求,因而更注重以人為中心,經(jīng)由考慮人群的多樣性從而打破障礙和排斥,并要求設計師了解建筑和空間如何以及有誰會使用,認為一個場所應被設計成可適應不斷變化的使用需求。最后,CABE提出了評價包容性建筑環(huán)境的一個簡單有力的標準:對每個人都易于使用。這種易用性不僅僅是“物理”維度的,同時也是“心智”和“情感”維度的。
TPG的包容性設計原則
與CABE相比,成立于2002年的美國可及性咨詢機構Paciello集團(The Paciello Group, TPG)業(yè)務涉足包括零售/電子商務、軟件/技術、出版、銀行/金融、醫(yī)療保健和高等教育等諸多不同行業(yè),但更多集中在軟件和交互界面的領域。TPG所歸納的《包容性設計原則》[30]并非導則或導則的替代品,他們將其視為(界面)設計階段的提示,并總結了七點設計原則。
(1)可比體驗——確保界面為所有用戶提供了可類比的體驗,這樣人們就能以滿足其需要但又無須降低內容品質的方式完成任務。
(2)考慮情境——人們使用界面的場合不盡相同。無論什么情境下都應確保界面給人提供有價值的體驗。
(3)保持一致——遵循約定俗成并在應用時保持一致。
(4)給予控制——確保用戶擁有控制權。人們應該能夠以他們鐘愛的方式訪問和交流內容。
(5)提供選擇——考慮為人們提供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任務,特別是那些復雜或非標準化的工作。
(6)優(yōu)先內容——通過在內容和布局中設置優(yōu)先級,幫助用戶關注核心任務、功能和信息。
(7)增添價值——斟酌功能的價值以及它們如何改善不同用戶的體驗。
與建筑和環(huán)境這類主要由硬件實體組成的產(chǎn)品不同,軟件和界面設計為不同用戶提供靈活性的成本僅僅出現(xiàn)在設計階段,而交付過程的邊際成本趨向于零,數(shù)字產(chǎn)品的這一特性為其提供包容性帶來了天然的便利和優(yōu)勢。由于出自企業(yè)而非教育研究機構,TPG的包容性設計原則更偏向于具體細節(jié),因而也就顯得更具可操作性。部分原則如體驗的可比性、考慮不同情境、給予用戶控制和選擇權遵循了包容性設計一直以來所堅持的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群和需求多樣性的核心理念,其他一些原則則更多體現(xiàn)出了數(shù)字交互界面設計的固有特點。如保持界面交互模式的一致性可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提升易用性,設置內容布局的優(yōu)先級可以減輕用戶篩選處理冗余信息的負擔。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致性和多樣性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系,不同用戶可能擁有不同的使用習慣和操作模式,關注不同的核心內容,一個多用戶操作界面如何在保持界面一致性和提供多層次內容的同時尊重用戶的多樣性將會是一大設計挑戰(zhàn)。
微軟的包容性設計原則
和TPG類似,微軟的主要業(yè)務領域也是軟件、數(shù)字產(chǎn)品和相關服務,但規(guī)模更為龐大,在技術探索上也更為深入。微軟的操作系統(tǒng)占據(jù)了個人電腦市場絕大部分的份額,從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Windows?版本就已經(jīng)引入了諸如放大鏡、高對比度配色方案等針對視力障礙人群的一些輔助技術和特殊設計。微軟設計部門多年來積累了大量包容性設計的研究和實踐案例,并將其總結成了三點精煉的包容性設計原則。
1)識別排斥——當我們用自己的偏見解決問題時,就會出現(xiàn)排斥現(xiàn)象。找出這些排斥,可以將它們作為創(chuàng)造新想法和包容性設計的機會。
2)從多樣性中學習——人類是適應多樣性的真正專家。包容性設計從流程伊始就將人置于中心位置,而那些鮮活、多樣的視角才是真正洞察事物的關鍵。
3)解決其一,擴及其余——每個人都擁有能力并遭受加之于這些能力上的限制。為永久性失能者而做的設計實際上會使人們普遍受益。約束成人之美。
微軟的設計原則并非要求設計師應該在設計方案中注意和做到什么,而是指明如何進行包容性設計的方法。他們認為包容性設計不僅為更多具有廣泛能力差異的人提供產(chǎn)品和體驗,也反映了人們的真實情況:所有人每天都在成長、改變和適應周遭世界,他們希望設計能夠反映這種多樣性[31]。1980年和今天對失能殘障的定義和理解已有了很大的變化,以往失能被認為是一種個人屬性,而今失能被認為是個體特征與社會特征互動的結果和反映[32]。這意味著包容性設計的研究視角也開始從針對部分特定弱勢群體的能力和需求響應,過渡到通過介入和改變人與社會環(huán)境的交互,從而緩解和消除排斥。情境化失能的概念不僅大大拓展了包容性設計可覆蓋的領域,更重要的是給我們理解為永久失能者做的設計如何使多數(shù)人群普遍受益提供了模板。就像為聽力障礙者所做的設計也適合普通人用于環(huán)境嘈雜的場合,為視力障礙者提供的設計也有利于普通人在過度明亮或黑暗的環(huán)境或駕車時使用。
圖6 劍橋大學工程設計中心的能力損失模擬工具
圖7 同濟大學包容性設計中心的老齡化模擬設備
尊重多樣性不僅僅意味著關注不同人的不同能力和需求,也意味著尊重和欣賞他們各自與不同環(huán)境相適應的方法和能力。許多不同形式的設計研究都采用共情(Empathy)的方法,包容性設計在建立對排斥和失能的共情時,不同的研究機構和研究者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劍橋大學工程設計中心開發(fā)了以可穿戴設備為主的能力損失模擬工具(圖6)和相關軟件[33],同濟大學包容性設計研究中心也以“五感的退化”為靈感,設計和開發(fā)了一系列的老齡化模擬設備(見圖7)和流程,試圖讓設計師代入失能者的身份來獲得共情體驗。微軟則認為僅僅依靠眼罩和耳塞等模擬不同的能力是一種誤導,他們更注重學習人們如何適應周圍的世界,這意味著要花更多時間從被共情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經(jīng)驗,不僅認識到人們所遇到的障礙,也認識到所有人共同的動機。
通用設計和包容性設計的原則可以劃為兩大類,一類反映出原則所代表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另一類是達成目標價值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在此將它們歸納整理成表2進行比較。
在價值觀方面,通用設計原則所關注的核心價值觀便是人的平等,非常強調對待用戶的一致性,而包容性設計原則在主張對每個人的關照之外,更關注人群和情境的多樣性,并從承認多樣性和差異的存在,進而發(fā)展為從多樣性中學習和洞察。此外,包容性設計原則尤為強調以人為中心,將用戶的能力和需求視為設計的根本決定因素。
在方法論層面,相比通用設計而言,包容性設計原則并未在諸多方面全部給出具體的實施意見,部分原因可能在于通用設計原則中的許多建議對所有用戶都具有正面價值而被廣為接受,已經(jīng)成為多數(shù)設計類型的共識而不再具有差異化的特征。但簡單易用和具有靈活性仍是包容性設計所強調的重要原則,同時,包容性設計也更注重用戶良好的體驗而非僅僅在意可及性。
表2 通用設計原則與包容性設計原則比較
從通用設計到包容性設計的各種原則反映出了一些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共同特征:設計應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多樣性,降低對人的能力要求,給用戶提供控制、選擇和使用的靈活性,并包容用戶所犯的錯誤。但在現(xiàn)實的設計實踐中想要通過貫徹這些原則取得預期的良好效果卻并不容易[34],不僅可能遭遇種種挑戰(zhàn),而且還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35],比如通用設計/包容性設計更關注實用性功能而較少涉及審美和外觀的影響,多數(shù)設計原則也缺乏可量化的衡量標準等等。盡管有一些進展,但和諸如對“可持續(xù)”概念的關注相比,“包容性”并未獲得足夠的矚目,也沒有對多數(shù)設計師的個人和職業(yè)身份產(chǎn)生影響[36]。
通用設計理念脫胎于面向公共領域的設計民主運動,其公共化屬性傾向于將所有人群都視為目標用戶,這導致通用設計在應用于更寬泛的細分領域時不可避免地會遭遇障礙。一直以來,諸多設計研究中因不涉及具體設計對象和現(xiàn)實約束,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存在兩個隱含的假設:其一是忽略技術因素;其二是忽略資源供給的約束。正如通用設計七原則原文結尾所提醒的那樣,通用設計原則只解決如何普遍適用的設計問題,而未納入經(jīng)濟、工程、文化、性別和環(huán)境等其他考慮因素。
在現(xiàn)今社會的競爭性行業(yè)和領域,往往是由具備差異化優(yōu)勢的眾多供應商形成復雜的供應鏈,分別服務于需求各異的差異化細分市場。這意味著在多數(shù)場合下針對所有人群的設計實踐將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和技術挑戰(zhàn),細分領域的競爭者很容易憑借專業(yè)化和差異化的競爭優(yōu)勢蠶食市場份額。因此,納入全體人群的通用設計可以視作一種具包容性的價值取向,但不見得是所有情形下的最優(yōu)和必要選擇。
在關注能力不足問題時,包容性設計研究者常常忽略能力與需求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個體間的需求差異。只有當需求、能力不足、產(chǎn)品/服務/環(huán)境對能力的要求過高同時存在,包容性問題才會顯現(xiàn)出來,而不應假設所有個體都存在相應的需求。包容性原則所針對的“理想目標”雖然也是全體人群,但將包容性問題著重歸因于人的多樣性。然而不論通用設計還是包容性設計原則對用戶差異的關注仍更多集中在用戶的個人能力差異,真正對設計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的因素是豐富多變的需求。能力不同的個體完全可能具有相同的需求,能力接近的個體對相同產(chǎn)品和服務的需求和效用評價也可能大相徑庭。并非所有用戶需求都具有廣泛的共性,個體的許多需求隨時間、場景和個體偏好各不相同,不同的需求之間甚至可能存在著直接的沖突和矛盾。不同用戶間需求的差異很多時候往往要比個體直接能力的差異大得多,單一產(chǎn)品和服務的設計往往難以滿足互斥的需求差異和矛盾。若抱持設計一臺不需要作特別調整的設備而盡最大可能為所有人使用的想法,很可能會限于技術、成本挑戰(zhàn)過大而難以實現(xiàn)理想。并且,每個個體所具備的能力都是多方面的,多數(shù)產(chǎn)品和服務并不會用到個體具備的所有能力,因而許多中等或輕微的能力缺失,其影響是局部和有限的。
此外,不論通用設計原則還是現(xiàn)有的包容性原則對能力的理解都側重于個體的生理機能和認知經(jīng)驗,但是廣義的能力還包括人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包括各種輔助工具在內的所有可直接支配的外部資源以及個體的社會階層和關系所帶來的社會資源動員力等。對在社會中生存的個體而言,生理機能和認知能力的差異和難以彌補程度遠遠不及知識技能、工具和外部資源、社會關系的差異以及后者對結果所能產(chǎn)生的差異化影響,并且社會文明的發(fā)展對個人能力的提升主要體現(xiàn)在后者這些因素上,如果簡單從生理機能和認知角度解決包容性問題意味著可能忽略了更核心的癥結。
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系統(tǒng)的全部成員或要素并不僅僅包含人類,以人為中心的命題和價值取向值得進一步商榷,自然環(huán)境和其他非人類的生態(tài)因素也完全可以成為包容的對象。即使姑且接受以人為中心的觀點,也還存在以哪些人為中心的問題。設計研究和實踐所針對的人群往往缺少足夠長的時間維度,比如就算針對“全體人群”,也常常指的是當下存在的,直接相關的,至多是產(chǎn)品生命周期內的全體潛在的用戶,極少將還未面世直至無盡未來的群體利益考慮在內,許多環(huán)境和可持續(xù)問題引發(fā)的原因即在于此。
忽略經(jīng)濟因素或片面理解經(jīng)濟因素是現(xiàn)有的包容性原則的另一局限,即只關注用戶的產(chǎn)品、服務使用能力和使用需求而忽視價值交換能力和交換意愿。從商業(yè)和市場經(jīng)濟的角度,尋找、發(fā)現(xiàn)和滿足需求是企業(yè)自發(fā)自利的經(jīng)濟行為,如果有利可圖,那么任何需求遲早都會被發(fā)現(xiàn)和滿足,甚至引發(fā)供給側競爭。因此在理論上,任何需求都有被滿足的機會和可能。毫無疑問,人類群體的多樣性應得到尊重,但正是這樣廣泛的差異性,卻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每個個體的需求都有機會得到滿足,但是每個個體為滿足這些需求而所能支配的資源、付出代價的能力和意愿卻各不相同,這一客觀現(xiàn)實限制了個體需求被滿足的機會和能力,甚至在存在資源約束的條件下,這常常造成了需求側個體之間的相互競爭,由于競爭力的不足,使得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和弱勢需求往往被排除在滿足機會之外。
不論社會的老齡化程度和失能人口比例如何,排斥現(xiàn)象將會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長期存在,并在考慮暫時情境和更多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更為普遍。包容性設計原則可以幫助設計師從人文主義視角思考如何從人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中發(fā)掘設計問題,讓設計成為促進人與環(huán)境良性互動的媒介與橋梁。但現(xiàn)有的原則需要某種程度的重新定義、解讀和建構,以拓展到更寬泛和真實的社會領域。在生理和認知能力之外,應更多考慮心智、情感、經(jīng)濟和社會文化的差別對設計造成的影響,對目標用戶和產(chǎn)品、服務在不同的系統(tǒng)和情境下以及更長時間周期中的定位有清晰的認識,從而采用有針對性的策略和解決方案,同時兼顧供需各方的利益關切,使包容性設計更具實踐性和可持續(x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