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迷信與科學相對,是主流文化中應該摒棄的對象,然而我國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在科技日益發(fā)達的自媒體時代,網絡迷信出現了新的傳播特征,具體表現為:多樣的迷信傳播內容、多元的迷信傳播受眾,病毒式的迷信傳播模式。了解認識新時代的網絡迷信傳播特征,對于治理迷信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自媒體;網絡迷信
自媒體時代是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02億人,互聯網的普及率為57.7%[1],手機平板等終端的大力普及使得人人都可以各抒己見;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讓網絡生態(tài)更加復雜多變。迷信是人在缺乏充分根據的情況下持有的某種觀念或信念[2]。迷信在我國歷史悠久,從古代帝王的泰山祭天到現代的婚喪嫁娶,都有迷信成分。新時代迷信已經不再是之前的口耳相傳的簡單傳播特征,從內容和形式上都發(fā)生了改變,傳播愈演愈烈,影響也更大。
一、多樣的迷信傳播內容
傳統(tǒng)的網絡迷信多以電腦算命為主,在專門的測試網站上通過輸入名字、性別、出生年月等簡單的基本信息,預測出被測者的性格、財運、兇吉等內容。傳統(tǒng)網絡迷信商業(yè)化嚴重,通過收取高昂的費用,為新生的嬰兒起名字或者看風水等。測試往往是以網頁的形式在電腦或者手機上完成。自媒體時代的公眾號運營成本很低,測試的門檻更低,任何人都可以設置測試內容,因此測試的內容空前多樣。以微信公眾號為例,目前迷信測試分為星座性格測試,前世或來世的職業(yè)、死因、長相測試,由哪種動物轉世測試,婚育年齡測試,穿越回某一朝代的身份測試,未來所生小孩的長相測試,未來另一半的長相測試,仙界的身份測試……五花八門的測試在微信朋友圈經常出現。自媒體經營的這些測試毫無科學依據,但是仍然吸引眾多用戶點開測試,筆者進入一個名為搞怪手冊的公眾號發(fā)現,一篇名為《你的仙界身份是什么》的測試文章,閱讀量高達1676次;《你會是哪種動物轉世》的測試文章閱讀量高達1573次。這些測試內容新奇好玩,非常迎合青少年的獵奇心理。自媒體時代也叫流量時代,迎合用戶才能實現流量變現,通過微信授權跳轉第三方網址獲取用戶的聯系人及上網信息,“雖然我知道這些測試不靠譜,但是新奇時尚的測試內容讓我還是想點開鏈接?!睆V西民族大學的許月明接受采訪時說道。筆者詢問一微信公眾號的技術開發(fā)人員,他表示測試的結果都是隨機產生的,如果用戶在進行第二次測試,得出的結果與第一次的不一樣。
二、多元的迷信傳播受眾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從事服務業(yè)的人員日益增加,社會職業(yè)空前繁榮,不同的人群根據年齡、職業(yè)、身份地位、教育背景、性取向、興趣愛好、財富等可以分為不同的受眾。網絡迷信精準定位受眾,根據不同的受眾推送不同的測試內容。同樣的測試內容在不同的受眾面前呈現不同的測試形式。70后測試生辰八字,占卜今日的福禍,未來的運勢及需要注意和避免的細節(jié);80后測生肖,生肖與五行結合,五行與四季對應;90后測星座,不同的出生日期對應不同的星座,每個星座都個性鮮明,不同的星座每日有不同的運程。星座測試是目前90后及00后年輕人認同度最高的測試類型。針對同一年齡段受眾,星座測試內容也精細劃分,根據用戶的興趣愛好及性取向,推送不同的個性化的情感咨詢和運程預測。獅子座不光簡單地被分為獅子男和獅子女,根據不同的性取向男獅子座在男同性戀人群中被分為獅子攻和獅子受,獅子攻又被細分為腹黑獅子攻,狼狗獅子攻,奶狗獅子攻……獅子受又被細分為賢妻獅子受,女王獅子受等等。同樣,女獅子座在女同性戀人群中也有不同的精細劃分。受眾就像一塊大蛋糕,自媒體想方設法設計與眾不同的蛋糕盤,盡量多地吸引不同的受眾過來。多元的迷信傳播受眾是迷信內容多樣化的前提。
三、病毒式的迷信傳播模式
病毒式傳播是隨著新媒體出現的一種新型傳播模式,它使傳播真正形成一種循環(huán)互動[3]。病毒式傳播的特征就像病毒在人體內裂變式繁殖,受眾在接受到信息后轉換為傳者繼續(xù)傳播。
(一)利用時尚心理,受眾主動傳播
時尚是一定時期內在社會上或某個群體中普遍流行的某種生活方式[4]?;ヂ摼W時代信息內容日新月異,各類信息觸手可得,新事件新表情新詞用語備受網民追捧。當網絡迷信傍上網絡熱點會成為傳播熱點。楊超越是一檔綜藝節(jié)目《創(chuàng)造101》的一名選手,因為其幸運地晉級過程被網友調侃為幸運女神,一時間楊超越被P成觀音畫像在網絡上廣泛轉發(fā),轉發(fā)者配文要求楊超越保佑自己考試順利,拿下項目心想事成。轉發(fā)楊超越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但利用了受眾的時尚心理,受眾在社交媒體上樹立了互聯網潮人的形象。
(二)利用迷信心理,受眾被動傳播
自媒體為了增加曝光度與知名度,會利用網絡迷信讓受眾被動傳播。這樣的例子在網絡環(huán)境中比比皆是,例如在社交媒體上不經意點開好友轉發(fā)的故事內容,讀到文章最后赫然發(fā)現惡毒的文字,要求閱讀者必須轉發(fā),不然會倒霉或者發(fā)生不幸的事情。這種病毒式傳播利用受眾的迷信心理,寧愿信其有不愿信其無。傳者在轉發(fā)的時候往往會配上“我也是被逼無奈”,“不要點開看”等友善的文字,但又陷入營銷圈套,傳者的社交好友出于獵奇心理仍舊點開閱讀,惡性循環(huán)。
(三)利用利益誘惑,欺詐受眾傳播
今年10月份在網絡上轉發(fā)錦鯉風靡社交媒體,“尋找錦鯉”活動由支付寶發(fā)起,錦鯉被中國人賦予吉祥好運的含義。在錦鯉活動中,支付寶從眾多的參與者中隨機選取一人送出超值大禮包。一時間錦鯉成為“幸運”的代名詞,各路商家紛紛效仿,發(fā)起五花八門的錦鯉活動,受眾在利益的誘惑下積極轉發(fā)錦鯉,幻想自己成為幸運兒,與此同時不法分子非法竊取受眾信息,危害公眾安全。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共和國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2]李丹,孫延軍,雷靂.大學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06(01):80-86.
[3]周馨瑜.淺析微信朋友圈病毒式傳播的特征及成因——以“羅爾事件”為例[J].西部學刊,2017(02):37-39.
[4]周艷紅.對青少年網絡迷信的分析與引導[J].中國青年研究,2006(11):62-63.
作者簡介
馬耀飛(1991~),山西大同人,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編輯出版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編輯學、出版學、傳播學。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