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林 韓隆福
摘要:楚國在其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繁衍了200多姓氏,產(chǎn)生了不少重要歷史人物,如充滿傳奇的白公勝、忠孝兩全的申鳴、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辭賦大家宋玉、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等,他們或在政治建樹、或在文化拓展方面為沅澧楚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至今熠熠生輝。
關(guān)鍵詞:白公勝;申鳴;屈原;宋玉;黃歇;楚文化
春秋戰(zhàn)國是常德沅澧流域空前發(fā)展時期,也是楚國空前發(fā)展繁榮時期?;蛘哒f,因為有了洞庭平原特別是常德沅澧流域三座郢都和十幾座楚城的建立,也就是領(lǐng)先全楚各地人才聚集的城市文明帶動了沅澧經(jīng)濟文化空前發(fā)展繁榮,造就了楚國空前強大鼎盛的黃金時代,成為人才最多和百家爭鳴的發(fā)源地。白公勝、申鳴、屈原、宋玉、黃歇等就是其杰出人物。
一、充滿傳奇的白公勝
《史記·楚世家》記載,白公勝是春秋末楚國大夫,楚平王之孫,號白公,公元前479年發(fā)動政變,占領(lǐng)楚都郢,囚楚惠王自立,但不久失敗。據(jù)《直隸澧州志·城池》載,慈利縣有“白公城”,為“周時白公勝筑”,考古資料中也表明慈利縣零陽鎮(zhèn)仍有城址可考。(1)也許白公勝曾封于澧水一帶,故筑此城?!吨彪`澧州志·隱逸》載:“白善,白公勝之族,家澧陽,為楚將。勝謀為亂,召之,善曰:‘從子而亂其國則不義于君,背子而發(fā)其私則不義于族。遂棄官而歸,以灌園終,今澧東藥園寺,其舊圃也,人猶稱為白公圃。”可見,白公勝家族曾居于澧水。
又《直隸澧州志·烈女》載:“貞姬,白公勝妻。勝死,吳王聞其美,以輜輧?nèi)?,使大夫聘而迎之。辭曰‘白公生時,妾幸充后宮;今不幸死,愿守其墓,以終天年;金碧玉聘,夫人之位,非所聞愿也。妾聞忠臣不假以力,貞女不假以色:既不能從死,又去而嫁之,不亦甚乎!吳王義之,號曰貞姬?!蔽鳚h劉向《古列女傳》記載亦與此大致相同。
而李書泰等著的《鬼谷子身世研究》,提出和論證了白公勝政變失敗后,設(shè)計了假死、脫臉、毀容、潛隱、改名換姓的信息。白公勝初逃隱于大庸屈家坊潭口鬼谷洞,后遷官黎坪鬼谷峽洞。老子、孔子游學大庸時都結(jié)交過白公勝。白公勝拜老子為師,著《鬼谷子》。因伯陽李耳字聃即老子在此授道,又名伯陽洞。鬼谷子晚年遷居張家界老道灣,不久應(yīng)邀到熊館大學開創(chuàng)鬼谷學宮,成為謀略家之祖。鬼谷子培養(yǎng)了許多杰出的人才,如兵家孫臏、龐涓,縱橫家蘇秦、張儀,改革家、外交家、詩祖屈原等。
二、忠孝兩全的申鳴
白公勝的克星是出生于澧水流域的申鳴。據(jù)《左傳》《史記》《直隸澧州志》《列女傳》等相關(guān)資料記載,申鳴是春秋末年的楚國大夫,在澧水一帶,“以孝聞,為楚惠王相”,是古代臨澧在朝最大的官。因“白公勝作亂”,囚楚惠王自立為王,屈固助楚王逃走。申鳴受令平亂,“辭父而往,以兵圍勝”。白公勝劫父相脅,申鳴大義凜然,“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遂一舉攻殺白公勝,“其父亦死”,楚惠王重賞,申鳴明確表示:“食祿避難非忠,定國殺父非孝”,拒絕任何封賞,“遂自刎(2)”。西漢劉向《說苑》中亦記載此事。今臨澧縣北新安鎮(zhèn)有申鳴城址,合口鎮(zhèn)壽光寺有申鳴墓。申鳴是臨澧和澧水忠孝第一人,他為忠于楚國的統(tǒng)一、孝于父親在平亂后拒賞而獻身,可謂忠孝兩全。
三、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靈均,出身于楚國王室貴族,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學家,被譽為楚辭的開創(chuàng)之祖。楚懷王時,官至左徒,主張舉賢授能、彰顯法度、注重民生、改革圖強,東聯(lián)齊國,合縱抗秦,統(tǒng)一中國。改革一開始就遭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因子蘭等人的諂害去職。親秦派得勢,楚、秦之戰(zhàn),楚國丹陽、藍田、垂沙連續(xù)慘敗,楚懷王一再上當受騙,最后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剛登位前298年,就遭到秦軍的大舉進攻,被秦國奪走15城、斬殺5萬人??沙逋醴慈斡糜H秦妥協(xié)派子蘭為令尹,并聽信讒言,將振興楚國的改革派屈原貶放洞庭湖流域十幾年。屈原來到沅湘大地之后,他吮吸了沅澧民間文化的營養(yǎng),創(chuàng)造了《離騷》等20多篇光照日月的楚辭,反復陳述自己改革的政治主張,揭露守舊貴族昏庸腐朽、顛倒黑白、排斥賢能、不顧人民死后的種種罪行,表現(xiàn)出“秉德無私”和為“美政”理想獻身的愛國愛民愛鄉(xiāng)的民族精神。屈原在楚辭中留下了許多常德沅澧流域的蹤跡,如“沅有芷兮,澧有蘭”(《湘夫人》)的芷蘭文化,正是詩人了解和熱愛沅澧感情的流露,最集中地張揚了芷蘭香草高潔的品性?!斑z余褋兮澧浦”(《湘夫人》),“遺余珮兮澧浦”,“望涔陽兮極浦”(《湘君》)。澧縣的“澧浦”,是古代澧州城外的八景之一,“涔陽”為安鄉(xiāng)的涔陽古鎮(zhèn)。都在澧水邊,還建有“三閭夫夫祠”對屈原春秋祭祀。澧州人民還把澧水別稱“蘭江”,每年五月初五,還在蘭江上“龍舟竟渡”,投粽子以追懷屈原。
屈原詩中,提到沅水流域的地方更多?!皾湎嬉阅险髻狻保ā峨x騷》),“浩浩沅湘分流汩兮”(《懷沙》),“臨沅湘之玄淵兮”(《惜往日》),“乘舲余上沅兮”,“朝發(fā)枉渚兮,夕宿辰陽”(《涉江》),“溯江潭兮,狂顧南行”(《抽思》)等,透出了屈原往來于沅水邊桃源、常德、漢壽更多一些的信息。府縣方志都記載有屈原在常德、漢壽滄港寓居過。常德東門有屈原巷、三閭港、招屈亭,“屈平……蓋嘗僑寓于此(3)”,“三閭路”南起沅江邊,北抵穿紫河,是常德城區(qū)紀念屈原最有影響的文化地標。漢壽縣也有三閭港、屈原巷、三閭港、招屈亭,更有滄浪水、屈原廟、滄溪寺、清斯亭、釣魚臺、迎水橋、七星堆、桔洲、琴臺、天乙宮等30多處遺址遺跡。漢壽縣在改革開放以來,已發(fā)現(xiàn)東周楚墓5000多座,主要分布在古滄港范圍內(nèi)即滄港周邊地區(qū)及滄浪水兩岸。改革開放初期,株木山鄉(xiāng)全賦村磚廠戰(zhàn)國楚墓出土了國家一級文物彩繪陶鼎和彩繪陶壺,二級文物四山羽狀紋地銅鏡、蜻蜓眼琉璃球,三級文物獸面銅帶鉤、龍形玉佩、木梳等若干,但以兵器為多,如國家二級文物空首銅劍、隱花銅矛和三級文物銅箭鏃,“武王之童督”銘文青銅戈,震驚了中國考古界,彩繪木俑服飾引起西方專家學者的關(guān)注。連囂銅印,即連敖大將軍屈匄的軍璽,是為屈原叔父屈匄招魂提供了實證。2001年,聶家橋鄉(xiāng)因修石長鐵路、長常高速公路,發(fā)掘出土了1000多件文物;2005年,武峰山戰(zhàn)國墓就出土了金、銅、鐵、玉、陶、滑石器等楚國王室的文物50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青銅鹿角紋鏡、龍鳳紋鏡,分別填補了中國和湖南省考古文物的空白;特別是“郢室畏戶之璽”鳥紋青銅璽印,正是楚武王漢壽筑皇城就設(shè)置了護衛(wèi)郢都王室皇城長官的實證,也填補了考古史上的空白。2002年三和鄉(xiāng)兩枚春秋戰(zhàn)國打制樂器青銅鐃的出土,正是湖北楚、隨“地下音樂宮”的發(fā)展,進一步打破了青銅器不南過長江的謬說。特別是與益陽沅江縣交界的百祿橋馬欄咀文化遺址,2008年出土釜、杯、盆、缽、斧、鑿的石器和陶器、玉器,以及灰坑、灰溝、墓葬和建筑遺跡,是新石器時代、商代、東周和宋代的遺存,既是春秋戰(zhàn)國東周時楚國南方沅湘之間,已在民族融合中反映出楚人信巫尚鬼、重淫祀的宗教信仰,又反映了漢壽人從遠古到商周歷史沒有中斷的文化。
四、辭賦大家宋玉
宋玉作為“屈原弟子”(《隋書·經(jīng)籍志》),自號鹿溪子,是與屈原并稱的辭賦家。前276年,楚襄王從江陵郢都失陷遷都臨澧特大郢都澧陽城后,年僅22歲的宋玉被推薦任楚王文學侍從。因《小言賦》長于形象思維和哲學思辨,獲得楚襄王賞識,“賜以云夢之田”,把一個“軍事堡壘”作為宋玉城封賞給他。宋玉追尋屈原足跡,走遍了沅澧流域,其作品具有屈原“《離騷》遺音”,享受“賦祖、賦圣”的美譽。他是第一位創(chuàng)作賦體文學、感傷文學、山水文學、女性文學、夢幻文學、艷情文學、游戲文學、對問雜文的作家。《安??h志》載臨澧有宋玉城、宋玉廟、宋玉墓和看花山、放舟湖等諸跡。宋玉隨楚襄王在臨澧縣比江陵還大一倍多的特大郢都生活了15年,后遭讒去職,在宋玉城生活了30余年開館教學,直至楚亡后第二年(前222)病卒,葬山水相依的浴溪河龍頭咀。2011在此修復的宋玉墓,已相當氣魄。
宋玉的《九辨》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和語言、形式,都深受屈原的影響。既揭露了奸佞誤國的黑暗現(xiàn)實,又表現(xiàn)了宋玉晚年凄苦的生活和憤慨之情,從而開創(chuàng)了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的悲秋主題作品。魯迅說《九辨》“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凄怨之情實為獨絕”。而宋玉的賦,則是最高的諷諫之作。如《風賦》,就通過與楚襄王問答的形式,揭示了楚王“不分貴賤高下”的所謂“雄風”的虛偽性和百姓死不了又活不成“死生不卒”的“雌風”的悲慘,表現(xiàn)了宋玉對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奢侈腐敗生活的批評諷刺,顯然是屈原揭露奸臣誤國和“哀民生之多艱”關(guān)注百姓思想的傳承發(fā)展。《登徒子好色賦》,又是宋玉用幽默、滑稽的喜劇形式,諷諫楚襄王不要沉湎女色,“淫逸侈糜,不顧國政”。宋玉稱得上是“屈原弟子”,而且在賦體上是“青出于藍面甚于藍”的高足。
五、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
據(jù)《史記·春申君列傳》,戰(zhàn)國晚期的楚國貴族黃歇,開頭以左徒“事楚襄王”,江陵郢都失陷遷都臨澧特大郢都澧陽城后,受到重用。前272年,因有善辨之才,被作為楚國的使臣,與楚太子熊元“入質(zhì)于秦”。前263年,秦昭王欲“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黃歇給秦昭王的一封書信,阻止了秦聯(lián)韓、魏滅楚的陰謀。又在楚襄王病危時,冒著生命危險,讓太子熊元換衣服“為楚使者御以出關(guān)”,逃出秦國,回歸楚國,阻止了守舊宗室、貴族爭奪王位的內(nèi)亂,讓熊元以太子合法身份繼位為楚考烈王。黃歇在太子熊元回楚出關(guān)后,才向秦昭王請死,多虧秦相范睢相救,也被放歸楚國,晉升為楚國令尹,開始執(zhí)政,使楚“復強”,造就了“春申之治”。
黃歇執(zhí)政,府志載常德府坪街有“春申君故宅”,即春申府第。下南門西側(cè)有條街叫“珠履坊”,為春申君三千門客中“上客”的居所。黃歇被害后,府坪街有春申君墓,唐朝成為“開元寺有春申君墓”,實際上是一回事,而且是衣冠冡。1992年11月在春申君封地江東都邑吳,即蘇州近郊的慎山鑿山為穴的古墓中發(fā)現(xiàn)“上邦相(春申君)璽”印而確認為春申君的真正墓地。明代以前的地方志一直說他為常德人,《史記》說他“黔中人”也沒有錯。楚黔中郡很大,常德在其范圍內(nèi),但黃歇來臨澧特大郢都時楚黔中郡確乎已只常德范圍了。故把春申君黃歇說成常德人是有根據(jù)的,并非空穴來風。府坪街的春申君墓是常德人民對春申報國的懷念。1943年常德保衛(wèi)戰(zhàn),柴意新將軍率部突進到府坪街,在春申君墓前發(fā)起最后沖鋒殉國,也是這種愛國精神的發(fā)揚。創(chuàng)吉尼斯紀錄的常德詩墻,下南門城樓,因這一帶原是春申君府第的抗秦故居,又是春申君高級門客居住之所,故命名為春申閣、春申門,也才有今人“爭雄于戰(zhàn)國四佳公子之間”的春申君黃歇,以及“珠履三千,要使英雄皆入彀;虎賁百萬,不教嬴氏獨稱王”的佳聯(lián),并以春申保國的畫、詩、樓,筑起了一座不倒的愛國長城,把春申君保國的愛國精神光大。
黃歇抓住秦、趙長平大戰(zhàn)之機,攻取了魯國的徐州,并遷“封魯君于莒”(《史記·索隱》)。春申君北伐滅魯,擴大了楚國的版圖,使楚國在軍事上開始恢復生機,提高了威望。前260年的長平之戰(zhàn),秦國坑殺趙國的降卒40余萬,趙國主力基本被殲。但趙國開始了長達三年的邯鄲保衛(wèi)戰(zhàn)。平原君趙勝派使率20人求助于楚,春申君養(yǎng)士3000余人,“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其賓客待遇高于其他三君。自薦的門客毛遂明確抗秦也是為了楚國,使楚出兵援助。春申君“將兵往救”,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楚、魏、趙聯(lián)軍,內(nèi)外夾擊,大敗秦軍,秦將鄭安平“急以二萬人降趙(4)”。楚國由此威震諸侯,春申君的聲名更加遠揚,合縱抗秦的呼聲一時高揚。應(yīng)該說,這個時候,春申君才有可能實施遷往陳郢的計劃。春申君以外交、軍事、用人上的勝利,造就了楚國回光返照的“春申之治”。春申君網(wǎng)羅天下賢士,3000賓客在“戰(zhàn)國四君”中待遇是最優(yōu)厚的。滅魯后,春申君又任用隆禮重法的趙人荀子,“以荀卿為蘭陵令”。然而,楚國的“春申之治”的“復強”,由于沒有內(nèi)政改革的保證,沒有解決“宗室太重”、“封君太眾”、“大臣貪權(quán)”的特權(quán),致使守舊勢力猖狂,社會矛盾激化。前241年,以楚國為縱約長的楚、趙、韓、魏、燕的五國“合縱”伐秦,一旦秦國出兵反擊,楚軍卻望風先逃,最后一次“合縱”失敗。春申君忽視了對守舊勢力的防范,在楚考烈王無子的情況下,趙人李園進妹于春申君,待懷孕后又將其妹送于宮中為王后,果然生下一子“立為太子”,李園因妹得寵,“陰養(yǎng)死士,欲殺春申君滅口”。謀士朱英建議“先置臣郎中,楚亡卒,李園必先入,臣為君殺李園”。春申君不以為然,朱英恐禍及自身逃走。僅17天,楚考烈王死,春申君果為李園埋伏于棘門的死士所殺。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這是楚國“上失其政,奸臣竊國”的結(jié)果。春申君盡管愛國有為,也無力挽回楚國敗亡的趨勢。
湖南鼎灃集團金城房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正在常德市三閭路北端興建的“鳳凰城文化商旅綜合體”,將要修建“二賢街(屈原、黃歇)”、復建“靈均坊(紀念屈原)”和“珠履坊(紀念黃歇)”等基礎(chǔ)設(shè)施,使之成為具有2000多年建城歷史的常德集中傳承與再現(xiàn)楚文化的基地。
注釋:
高至善、熊傳新:楚人在湖南活動遺跡概述,文物,1980年第10期。
伍順生:常德地區(qū)志·文物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第43頁。
涂春堂、應(yīng)國斌校注:嘉靖常德府志·列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1016頁。
《史記·范睢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