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剛
(甘肅省定西市隴西一中 甘肅定西 748100)
解讀圖表材料,要能從中發(fā)現有助于對歷史理解的信息、分析或概括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特點和規(guī)律等,是學生學習歷史應該掌握的主要技能之一。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為例,來闡述歷史地圖冊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有效運用的。[1]
該主題講述的是從漢到元在中央集權與地方爭權斗爭中,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主要歷史過程。課本在描述漢初實行的郡國并行制度時,只是用文字材料描述了封國發(fā)動了“七國之亂”,最終對中央構成了威脅,漢武帝通過推行“推恩令”,使中央集權得到加強。這一闡述雖然能夠講清楚漢代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得,但不能形象的展示當時的政治體制,導致學生印象模糊。通過歷史地圖冊中“西漢疆域”“西漢郡國交叉局部形勢”兩圖的直觀展示,不僅能夠運用西域都護府來銜接初中所學的主體內容,使學生容易接受漢代的政治制度這一新知識,而且能夠形象的理解漢代郡與國的設置狀況,得出兩者在漢初交錯分布、相互制衡以加強中央集權的這一特征。尤其是在“西漢郡國交叉局部形勢”圖的圖例中,有州級政區(qū)界,可以講述教材的延伸知識點,即漢武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創(chuàng)立刺史制,將全國分為13個監(jiān)察區(qū)。監(jiān)察區(qū)名為州,州設刺史。西漢的州只是監(jiān)察區(qū),到東漢末年,州由監(jiān)察區(qū)變?yōu)樾姓^(qū),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qū)劃,形成州、郡、縣三級制,這種制度前后延續(xù)了四百年。刺史制度在歷次考試中都有涉及,而教材中對這一考點沒有提及,這正是歷史地圖冊作為教材補充資源的重要體現。
該主題講述的是從漢到元在皇權與相權斗爭中,皇權不斷加強化,相權逐漸削弱的歷史趨勢。課本在講述元代皇權與相權的斗爭時,只是提到“元朝設中書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教材中對元朝一省制的簡單闡述,既沒有用具體的案例來引導學生分析元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來效仿漢文化制度不足之處的原因,以加深學生對元朝政治制度的印象,也沒有延伸課本知識,詳解元朝初年的一省兩院制,即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領六部,行使宰相職責;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宣政院統(tǒng)領全國的宗教事務,并直接管轄西藏地區(qū)。尤其是元朝作為封建社會后期的大一統(tǒng)王朝,在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兩方面得到加強的歷史趨勢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但在歷史地圖冊上,這一問題得到了補正。一方面通過知識結構圖的方式,展現了元朝的政權結構,體現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得到強化的歷史發(fā)展方向;另一方面,通過知識鏈接這一板塊,既詳細解說了元朝的特色機構——宣政院,又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了學習歷史的興趣。
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是歷史課程標(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不能只靠灌輸形成。高中歷史課程的深層結構是按照歷史發(fā)展的時序,以學習專題的方式依次呈現歷史的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歷史發(fā)展基本線索的基礎上,對重要歷史問題進行分析。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依托歷史地圖冊來梳理專題,并將核心問題的解決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聯系起來。
在分析本課“西漢疆域”“北宋形勢”“元朝疆域”三幅歷史地圖的基礎上,再結合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通過設置不同角度主題,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提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例如,以“從歷史地圖中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為題,對中國歷史上一些重要時期的疆域進行綜合考察,運用地圖中的信息說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也可以將西藏地區(qū)、新疆地區(qū)、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等分別設定為研究主題,進行歷史考察,搜集有關的歷史文獻材料和分區(qū)地圖,從歷史的角度認識這些地區(qū)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還可以“從地圖中探尋家鄉(xiāng)的歷史變遷”為題,考察自己家鄉(xiāng)在歷史上的名稱變化、屬地范圍、行政區(qū)劃建制歸屬等,具體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地理變化。
首先,通過對中國歷代疆域變遷過程的梳理,可以加強時空觀念,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認識中國疆域的變化。其次,經過比較中國歷代疆域圖的變化,能夠提高對歷史地圖的辨識能力和運用能力,認識中國疆域在歷史進程中的聯系、延續(xù)、發(fā)展。最后,通過對中國重要的邊疆地區(qū)的歷史考察,加深對這些地區(qū)是中國固有領土的認識。在此課堂教學過程中,最終提升了學生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等方面的素養(yǎng)。
總之,與教材相配套的歷史地圖冊,作為教材的一種補充資源,經過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應用,充分發(fā)掘其中的教學資源,既可以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開闊其視野,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最終優(yōu)化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