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霍華德·貝克爾
我頭一次了解到問“如何”比問“為何”好,是在做田野研究時。
當我采訪路人,問他們?yōu)槭裁匆瞿臣聲r,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他們的防御性反應。我問某人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比如“你為什么會當醫(yī)生”“為什么你選擇在這所學校教書”,受訪者會認為我是在尋找某種正當性,他們得為我所調查的行為找到又好又充分的理由。于是他們會用簡短、謹慎且充滿戒備的口氣來回答,好像在說:“好了,小伙子,這些回答夠了吧?”
但如果我換個方式,問某件事情如何發(fā)生,比如“你是怎么進入這一行的”“你最后怎么選擇在這所學校教書”,我的問題就問“活”了。人們有問必答,事無巨細,不僅告訴我他們做這件事的原因,還會告訴我有助于我調查的其他人的行為。
為了完善吸大麻行為起源的理論,我采訪吸大麻的人,如果問“你是怎樣開始吸大麻的”,從不會招來防御性的反應;但如果問“你為什么要抽大麻”,則會引來帶有罪惡感的回應(好像我在指控他們一樣)。
同樣一個訪談問題,為什么問“如何”比問“為何”有用?為什么即使是很合作的、不設防的受訪者,對于“為何”這類問題,也只是略答一二?我想是因為受訪者知道,“為何”的問題是在找一個原因或很多原因,但對于任何事件原因的說明,總能用簡單的幾個詞打發(fā)掉。
此外,除了各種老套的理由,原因里面還包含了受訪者的動機。假如你做了某事,你一定有理由。好的,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為何”這個問題,其實是在要求受訪者給出一個“好”的答案,一個有道理且可為自己辯護的答案。這個答案不應該出現(xiàn)邏輯錯誤或前后不連貫的情況,于情于理都要無懈可擊。
也就是說,在人們的習慣里,答案應該表達一個可以被接受的適當動機。換句話說,問“為何”是要求受訪者說出個理由,讓他們可以免于承擔隱藏在問題背后的負面責任。比如你“為什么上班遲到”,這個問題很明顯是在要求一個“好”的理由?!拔医裉煜攵嗨瘯骸彪m然是真的,但不是一個好答案,這個動機本來就理虧?!盎疖噿佸^了”也許是一個好答案,讓人覺得合理,錯也不在自己(除非下一句是“你既然知道可能發(fā)生這種事,就應該早點出門”)。
當我問受訪者“如何”時,我給他們留下了更多的回旋空間,強迫意味也更少,讓他們可以根據(jù)適合自己的方式回答問題。他們可以說一個合理且面面俱到的故事,而不必要求一個“對”的答案,也不用像是得為壞的行為或結果負責。問“如何”好像無關緊要,或只是出于好奇:“天哪,上班路上發(fā)生什么事了,讓你遲到這么久?”他們不用像發(fā)電報一樣回答問題。而“為何”的問題,理由則包含在動機中。
結果,“如何”的問題會引導對方把他們認為要緊的事都收納到故事里,而不管我是否認為那些事也重要。
(翟柱摘自《特別關注》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