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星,王沛華
(大同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產科,山西 大同 037009)
胎膜在臨產前自然破裂稱胎膜早破,是臨床高危妊娠常見病癥之一,發(fā)生率約占分娩總數的3.0%~21.9%,未足月胎膜早破發(fā)生率為2.0%~3.5%。絨毛膜羊膜炎是胎膜早破的常見并發(fā)癥,根據有無臨床癥狀可分為臨床型及亞臨床型,大多數常處于亞臨床感染狀態(tài),缺乏明顯的臨床表現,待有明顯癥狀和體征時,患者病情往往比較危重,母嬰預后差[1]。如能在亞臨床期就確診胎膜早破并發(fā)絨毛膜羊膜炎,則有利于后續(xù)治療工作的開展。本研究通過檢測患者血清中VCAM-1的表達,研究其在胎膜早破、亞臨床絨毛膜羊膜炎發(fā)生、發(fā)展機制中的作用[2]。現報道如下。
2017年1 月~2018年6月在我院產科住院分娩的足月(最短孕期37周,最長孕期42周)及未足月(最短孕期孕28周,最長孕期36周)、單胎、頭位、無頭盆不稱、羊水過多、羊水過少等正常妊娠的孕婦,共91例。所收集的孕婦孕周明確,存在胎膜早破的現象,未達到臨產期,未出現感染癥狀,且在產前1周時間內未服用過抗生素。排除指標:參與實驗前的2周內出現發(fā)熱病史,且體溫超過37.5℃;實驗前1周服用過抗生素者;白帶檢查發(fā)現異常者;存在有外科疾病者。對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診斷,具體以《婦產科學》(謝幸主編,第八版)為標準[3]。研究對象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組:未足月胎膜早破組,2 8例,平均孕周:34.48±1.99周。
2組:足月胎膜早破組,3 2例,平均孕周:39.04±1.26周。
3組:足月胎膜未破組(對照組),31例,平均孕周:39.23±1.14周。
在研究對象入院后,于破膜的1日時間內且使用保胎藥物及抗生素之前,對患者進行靜脈抽血,劑量在5mL內,將標本至于離心機離心,轉速為3000轉/分,時間持續(xù)10分鐘,完成后將其至于-70℃條件下冷藏。兩組患者各批血清VCAM-1含量的檢測均采用ELISA法。當研究對象胎盤的胎膜成功分娩后,將母體面剪取并取出距破口處2cm以上位置的胎膜和胎盤組織,為2cm邊長的方形。用生理鹽水將血跡與羊水沖洗干凈,使用10%以上濃度的聚甲醛進行固定,包埋使用常規(guī)石蠟材料,切片,HE染色。
對所得結果運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檢驗過程采用t值表示;以%表示計數資料,檢驗過程采用x2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各組一般情況的比較()
表1 各組一般情況的比較()
組別 n 年齡(歲) 身高(cm) 體重(kg)足月胎膜早破組 32 27.75±4.01 160.55±5.16 73.38±7.12未足月胎膜早破組 28 27.18±3.19 161.16±3.50 74.93±5.49對照組 31 27.97±4.57 160.41±4.48 71.97±7.13 F 0.307 0.1558 1.469 P 0.7363 0.8559 0.2356
根據表1結果,在對比各一般資料后發(fā)現,三組研究對象的年齡、身高及體重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各組孕婦血清中VCAM-1濃度檢測結果比較()
表2 各組孕婦血清中VCAM-1濃度檢測結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足月胎膜早破組比較bP>0.05
組別 n VCAM-1 (ng/ml) F P足月胎膜早破組 32 27.80±3.97a 222.7 < 0.00未足月胎膜早破組 28 32.90±2.79ab對照組 31 16.28±2.45
根據表2結果,在檢驗了足月、未足月胎膜早破組以及足月胎膜未破組的各項數據后,采用方差進行對比研究。三組間VCAM-1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78.155,P<0.05)。經兩兩比較,可得未足月胎膜早破組、足月胎膜早破組VCAM-1濃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組與足月胎膜早破組VCAM-1濃度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60例胎膜早破孕婦分娩后胎膜經病理檢查,結果60例胎膜早破孕婦中,亞臨床絨毛膜羊膜炎組有28例,占46.7%,非絨毛膜羊膜炎組有32例,53.3%,其中未足月胎膜早破組中亞臨床絨毛膜羊膜炎有19例,占67.6%。足月的胎膜早組有9例,占32.4%,得出未足月胎膜早破組發(fā)生亞臨床絨毛膜羊膜炎的比例高于足月胎膜早破組。
表3 亞臨床絨毛膜羊膜炎組與非絨毛膜羊膜炎組VCAM-1濃度的比較()
表3 亞臨床絨毛膜羊膜炎組與非絨毛膜羊膜炎組VCAM-1濃度的比較()
組別 n VCAM-1(ng/ml) t P非絨毛膜羊膜炎 32 27.05±3.17 9.748 <0.05亞臨床絨毛膜羊膜炎 28 33.77±1.93
胎膜早破的整體過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學者對其原理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成為醫(yī)學研究熱點。近年來的研究顯示,胎膜破裂的過程涵蓋大量炎性介質的轉變。當胎膜發(fā)生破裂,孕婦發(fā)生宮內感染的機率就會顯著增加,并可能由此造成產后出血、胎兒窘迫、臍帶脫垂以及產褥感染和早產等問題,對于新生兒預后非常不利。尤其是未足月胎膜早破,30%~40%的早產由此引發(fā),往往導致早產不可避免,孕周越小,圍產兒預后越差,孕產婦及胎兒的感染率和圍產兒病死率顯著升高[4]。
發(fā)生胎膜早破后,其對于白細胞浸潤的調控數據依然不夠明確,就目前而言,大量研究均認為導致白細胞浸潤,最主要的原因即表面與血管內皮對于粘附分子的表達有關,在這之中,最受關注的因子為VCAM-1。VCAM-1于1989年首次被鑒定,對調節(jié)白細胞跨血管內皮細胞運動和炎癥反應起重要作用。VCAM-1可因多種細胞因子和炎性遞質的誘導而高水平地表達。根據本次研究,對于足月和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孕婦來說,其體內的VCAM-1水平相比于胎膜未破患者有明顯升高,在統(tǒng)計學計算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證實了VCAM-1可能參與到PROM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當中,此結果與盧丹等的結果一致。在炎癥反應的過程當中,VCAM-1主要會同淋巴細胞的表面進行反應,進而結合VLA-4抗原,調節(jié)淋巴細胞在血管內皮中的各項遷移活動,進而使白細胞浸潤量在炎癥組織中的活動得以調整,加重了患者的炎癥反應,最終使炎癥反應在受到誘導后擴散。
目前,在處理29~35孕周的PROM患者時,主要遵循未發(fā)生感染情況下的期待治療原則,并在此過程中對感染情況予以準確監(jiān)測,主要內容有絨毛膜羊膜炎和胎兒宮內感染等情況。一旦發(fā)現感染征象,則立即終止妊娠。故產科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早期宮內感染的研究,試圖尋找敏感性及特異性高、快速、早期診斷絨毛膜羊膜炎的指標,以指導臨床治療。VCAM- 1恰是這樣的指標,這對圍產期保健及優(yōu)生優(yōu)育均非常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