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放
秋祭習與俗
九月節(jié)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江南部分地區(qū)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日,宜晴。人家用赤豆飯祀灶。”民國《烏青鎮(zhèn)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
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春節(jié),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入室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
重陽登高大概萌芽于漢代,杜公瞻在《荊楚歲時記》注文中說:九月九日宴會,不知起于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绷喝藚蔷凇独m(xù)齊諧記》中引證了一則傳說,解釋重陽登高習俗的起源。
汝南人桓景跟隨方士費長房游學。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降臨,趕快通知家人縫制布囊,在布囊里裝上茱萸,然后將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被妇奥犘帕速M氏之言,舉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歸來,見雞犬牛羊全都暴死。費長房得之此事后說:“這些家畜已經代人受災了?!眳蔷又@個故事說,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民眾知識中,茱萸到九月九日“氣烈成熟”,能夠驅風逐邪、消積祛寒,稱作“辟邪翁”。因此人們習慣在這天,“折茱萸房,以插頭”說是可以辟惡氣,而抵御初寒(晉周處:《風土記》)。
重陽在后世成為祝壽節(jié)、老人節(jié)。壯族老人在滿六十歲生日那天,子孫都來慶賀,并且為老人添置一個壽糧缸,此后,每到九月九日,晚輩都要給壽缸添糧,直到添滿為止。這缸糧米,稱為“壽米”。平時不能食用,只有老人生病時才煮給老人吃,說此米能幫助恢復健康,延年益壽。缸里的米不能吃完,否則老人不長壽,所以晚輩要在重九這天給老人添滿米糧。
重陽野宴三大佳品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是應時花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有祛風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被稱之為“不老方”,《太清記》中就記述了一種“不老方”謂:“九月九日采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惫艜r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jié)時為第二年飲用釀的。
做法:
1.將甘菊花、當歸、生地黃、枸杞入鍋中,加水煎汁,用紗布過濾待用。
2.將大米煮半熟瀝干,和藥汁混勻蒸熟,再拌適量酒曲,裝入瓦壇中,四周用棉花或稻草保溫發(fā)酵,直到味甜即成。瓦壇四周用棉花或稻草圍起來,需要保溫發(fā)酵。
重陽糕
糕類食品在漢朝時即已出現,當時稱為“餌”。餌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與黍米粉兩種,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餌”。黍為五谷之長,在古代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這也就是以重陽糕薦神祭祖的秋祭習俗淵源。
唐宋時重陽食糕俗流行,唐稱麻葛糕,宋人已習稱“重陽糕”。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述九月九日,“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訂,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陽糕。由于糕面有多種裝飾,重陽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稱為“花糕”。
做法:
1.將糯米粉、粳米粉摻和,加白糖,水30克,拌成糕粉;
2.取蒸籠,鋪上清潔濕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將豆沙均勻地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鋪在豆沙上面刮平,隨即用旺火沸水蒸;
3.蒸至8分熟,把果脯等均勻地鋪在上面,繼續(xù)蒸至全熟;
4.將糕取出,稍涼后用刀切成菱形,即可食用。
羊肉面
“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除此之外,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jié),羊肉性暖,此時食用可以御寒。
做法:
1.羊肉切塊,冷水下鍋,焯去血水,洗凈待用;
2.另取一鍋,加清水燒開,放入羊肉,大火燒開,放花椒、大料、茴香和生姜片,文火燉至羊肉酥爛;加鹽、糖、白胡椒粉、孜然提鮮提味,羊肉湯就煮好了;
3.清水煮面條,熟后撈出,加適量羊肉湯,撒上蔥花、香菜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