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柯
作家梁曉聲說得好:最好的家風(fēng),一定是有讀書傳統(tǒng)的家風(fēng)。書架,應(yīng)該是一個家庭最好的不動產(chǎn)。父親常說:讀書可以明理,讀書可以育人。重視讀書就是我們家的家風(fēng)。
《曾國藩家書》中曾有言道:“吾人只有進德、修業(yè)兩事靠得住”,即增益品德、修習(xí)本領(lǐng),乃立身之梧,處世之先。曾氏家風(fēng)萌及子孫,八代之中有突出成就的達240人,雖然有人遺憾曾氏后人再無一人可達到曾國藩的成就,但“曾家那么多代、竟沒有一個是壞人,這比什么都重要。”可見,良好的家風(fēng),對一個家族的健康和族人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如果一個人的家風(fēng)嚴謹樸實,在家風(fēng)的熏陶下,其人多半立身甚正、嚴以律己,即使不能成為棟梁,也不至于淪為朽木。如果家風(fēng)不好,家長不注意管教孩子,或只顧自己玩樂,或因工作疏遠家庭,那么歐亨利筆下《真兇》的悲劇則很有可能發(fā)生。
我的父母在他們那個年代是極為普通的,在高中畢業(yè)后就步入社會,談不上有多高的學(xué)問,更遑論書香門第,但父母卻極為重視讀書,家中崇尚讀書的風(fēng)氣很濃厚。小時候,父母為我買的最多的不是玩具、零售,而是各類書籍。父親常說:讀書可以明理,讀書可以育人。母親則以堅持寫日記的方式告訴我要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xí)慣。
自我懂事起,母親就捧起書給我講各種先賢典故,聽得我心馳神往,常常被書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總是意猶未盡地纏著母親多為我講一篇,每晚的故事時間成了我每天最盼望的時刻。等到我自己能讀書之后,家里書柜的每一個角落都被我尋遍,就連一大疊《家庭醫(yī)生》雜志都被我翻了個遍。很快家里就沒有書供我讀了,那時候條件并不好,沒有很多買書的地方,而且買書的速度根本跟不上讀書的速度,只好把讀過的書再讀一、兩遍。幸運的是,叔叔考上大學(xué),留下了一大箱書。叔叔坐上火車的第二天,父親就騎著自行車把整整一箱書拉回了家里。在那滿是油墨香的箱子里,除了有一些老版的教材之外,還夾著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資治通鑒故事選譯》和《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之類的話本小說,在這些書里,沈煉痛責(zé)嚴世蕃授人以勇氣,貫高舍命護張敖授人以義烈,蘇武北海牧羊授人以堅守。這些書成為年少的我學(xué)習(xí)浩瀚歷史的渠道,也為我打開認識一切高潔品性的大門。有時候想想,我常被人批評處事不夠圓滑,恐怕是幼年時從沈煉貫高們身上沾染的毛病吧。盡管一路走來多少為此吃了些虧,但我想,在沈煉貫高們的注目下,至少還做到了方正,也就不枉了。
作家梁曉聲說得好:最好的家風(fēng),一定是有讀書傳統(tǒng)的家風(fēng)。書架,應(yīng)該是一個家庭最好的不動產(chǎn)。如今我也有了我的孩子,雖然他還不到一歲,對書的興趣只限于那本花花綠綠的食譜,但父母也常常笑道,這孩子現(xiàn)在雖然只會撕書,但也頗有乃父之風(fēng)。只是令人憂心的是,在信息碎片化的當(dāng)下,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對于搜索工具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網(wǎng)絡(luò)、電視等娛樂休閑方式使孩子對《魔獸世界》的興趣遠高于《悲慘世界》。父親對此倒是毫不擔(dān)心,笑說我們以讀書為家風(fēng),孩子將來也一定是愛書之人。是啊,多年以來雖然幾經(jīng)搬遷,但一直跟隨著我的書籍卻從未被丟棄,仍好好的立在書架上。閑時抽出一本,翻看幾頁,既是看書,也是回顧當(dāng)年。還有些書,雖然早已泛黃不再翻看,但清掃干凈、碼放整齊,不為別的,只為在我的孩子長大后,向他傳遞讀書這一家風(fēng)。
“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弊x書,至少我要好好的傳給我的孩子。(作者供職于江西省新余市煙草專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