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華
1918年8月,受新民學會委托、正在北京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而奔走的蔡和森,給毛澤東寫了一封充滿激情的信。他在信中提出:“果為君子,無善不可為,即無惡不可為,只計大體之功利,不計小己之利害。墨翟倡之,近來俄之列寧頗行之,弟愿則而效之?!贝藭r距離俄國十月革命還不到一年,蔡和森就明確表示了學習列寧的意向。人們往往因此而注意到他在新民學會會員中第一個吹響了歡迎十月革命的號角,但很少注意到他在這段話中提到的另外一個古代人物:墨翟。
為什么蔡和森在思想已經明顯向馬克思主義靠攏時,還向知己毛澤東坦陳心跡,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墨家思想與列寧學說相提并論呢?原來,新民學會的“新民”二字雖然源自儒家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但作為學會核心人物的毛澤東與蔡和森,其學術思想早已“逃儒歸墨”了。
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湖南青年,毛澤東、蔡和森的思想天然地會受到近代湖湘文化的影響。
近代湖湘人才輩出,其電照風行、名滿天下者,首推曾國藩。青年毛澤東曾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钡敃r服膺曾國藩,也不是因為曾國藩是理學大師,主要是因為曾國藩集“圣賢”與“豪杰”于一身,符合青年毛澤東當時的志向。而曾國藩并不是單純的儒家,他是融合儒墨道法于一身的人物,他總結自己是“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其立身持家之勤儉,也是以墨家精神為標準。曾國藩認為墨家精神不止可以用來處身治家,還可以用來“救民”:“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皆貪于逸而憚于勞,古今之所同也……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獲,引為余辜。大禹周乘四載,過門不入,墨子之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边@些觀點在毛澤東的《講堂錄》中都能找到類似的表述。
至于為變法獻身的譚嗣同,對毛澤東、蔡和森的影響更是巨大。毛澤東曾經感嘆:“譚瀏陽英靈充塞于宇宙之間,不復可以死滅。”他在《湘江評論》臨時增刊第一號上寫道:“湖南的思想界,二十年以來,黯淡已極。二十年前,譚嗣同等在湖南倡南學會,招集梁啟超麥孟華諸名流,在長沙設時務學堂,發(fā)刊《湘報》《時務報》。一時風起云涌,頗有登高一呼之概。原其所以,則彼時因幾千年的大帝國,屢受打擊于列強,怨痛愧悔,激而奮發(fā)。知道徒然長城渤海,擋不住別人的鐵騎和無畏兵船。中國的老法,實在有些不夠用。‘變法自強的呼聲,一時透衡云澈云夢的大倡。中國時機的轉變,在那時候為一個大樞紐。湖南也跟著轉變,在那時候為一個大樞紐。”當他讀到《新青年》雜志里頭陳獨秀那些新穎熱烈的文章時,又將譚嗣同與陳獨秀相提并論:“現在的國民思想狹隘,安得國人有大哲學革命家,大倫理革命家,如俄人托爾斯泰其人,以洗滌國民之思想,開發(fā)新思想……前之譚嗣同,今之陳獨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誠非今日俗學可比。”
而譚嗣同也非常推崇墨家思想。譚嗣同所謂的“仁學”其實已經不是單純的儒家學說,而是他糅合了墨學、佛學、西方基督教思想而自創(chuàng)的思想體系。他將儒家的“仁”與墨家的“兼愛”融會貫通:“能調燮聯融于孔與耶之間者,則曰墨。周秦學者必曰孔墨,孔墨誠仁之一宗也。惟其尚儉、非樂,似未足進于大同。然既標兼愛之旨,則其病亦足相消。……墨有兩派:一曰任俠,吾所謂仁也,在漢有黨錮,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體;一曰格致,吾所謂學也,在秦有《呂覽》,在漢有《淮南》,各識其偏端。仁而學,學而仁,今之士其勿為高遠哉!即墨之兩派,以近合孔耶,遠探佛法,亦云汰矣?!敝劣谧T嗣同的人格理想,顯然深受墨家影響,他自述道:“吾自少至壯,遍遭綱倫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瀕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輕其生命,以為塊然軀殼,除利人之外,復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懷墨子摩頂放踵之志矣?!彼緛碛袡C會逃走,卻自愿為變法流血犧牲,真正踐行了墨家“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宗旨?!拔易詸M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也充分體現了他的墨家俠義精神。
蔡和森也非常景仰譚嗣同。據時人回憶:“和森早期思想受近人影響最大者為湖南瀏陽譚嗣同?!笨梢娮T嗣同也是他的偶像。在本文開頭那封信中,蔡和森非常贊賞墨子“兼愛”學說,認為墨子“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要讓天下人人人皆飽暖安樂,不受各種惡勢力的傷害。他贊同墨子提倡的“只計大體之功利,不計小己之利害”,主張為了天下人的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他把墨子的“兼愛”思想同譚嗣同“沖決羅網”的精神融合在一起,為了“普渡眾生”,可以“入地獄”“入惡界”,敢于“打惡仗”“爭惡權”,并認定俄國的列寧也是這樣“大仁大勇”。正是有了這樣的覺悟,他才能從一個青澀的青年學生變成一個勇往直前的職業(yè)革命家。
新民學會的骨干成員大多來自湖南第一師范。一師這段學習經歷,對于毛澤東與蔡和森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非常重要。不過,人們往往將目光集中到他們的老師楊昌濟身上,對于其他教師似乎重視得不夠,比如國文教師袁仲謙、國文和歷史教師易白沙。
國文教師是一師的教育主體。袁仲謙字吉六,為船山學派巨子。當毛澤東還在湖南第四師范讀書時,袁仲謙就是毛澤東的老師。袁仲謙教了毛澤東數年,是教他時間最長的老師。后來毛澤東向埃德加?斯諾講述自己生平時,特意點到了袁仲謙:“學校里有一位國文老師。學生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袁大胡子?!嗵澚恕蠛樱裉煳以诒匾獣r仍然能寫出一篇過得去的古文?!?/p>
袁仲謙偏重先秦諸子學說,而諸子之學又是毛澤東最感興趣的。毛澤東受袁仲謙之教導,所以對中國古代各家思想能見其大概,因此很得袁之器重,袁也經常給他“開小灶”。1918年冬至1919年3月,毛澤東在楊昌濟介紹下,得以結識李大釗,并在北大圖書館擔任職員。毛澤東利用在北大的便利,經常去旁聽一些課程。當時李大釗等人已在北大發(fā)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常常舉行座談,毛澤東也去旁聽,有時還發(fā)表意見,他將中國古代各家的思想與社會主義學說融會接引,很受大家重視,于是與會人士開始注意他。這無疑得益于他在一師期間對先秦諸子百家學說的研讀。
易白沙本名易坤,長沙人,是近代著名學者和民主革命家,深得孫中山等器重。易白沙1916年下期至1918年上期在一師擔任國文和歷史教師,成為當時正在該校讀書的毛澤東的老師。他好治先秦諸子,尤其喜歡墨家,為人喜豪俠,力圖弘揚墨子的“尚同”“非攻”“兼愛”等主張,特別是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和淵博學識,更受學生敬仰。他的學生回憶:“歷史教師易白沙先生是一位愛國心極強的老師,他利用上歷史課的機會,滿腔怒火地痛斥了袁世凱反共和、復辟帝制的滔天罪行。他態(tài)度激昂,聲音高亢,吸引來了許多人在教室外的過道上聽他講課。他講到袁世凱賣國的二十一條時,更是聲淚俱下,悲憤不已。我們深深感到日本滅亡朝鮮,使韓人三家共一把菜刀的命運即將在我國實現,當時教室內外一片同仇敵愾之氣。我們時常結隊分組上街游行、演說,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者妄圖吞并我國的陰謀,喚起同胞的愛國心,共同抵制日貨,反對日本的經濟侵略?!泵珴蓶|無疑也深受感染,對易白沙非常欽佩,還經常到距離一師僅一兩里路之遙的白沙井旁的易白沙寓所請教,與他相交甚篤,易白沙甚至戲稱毛澤東為“平民天子”,在他蹈海而死之前,還把自己批判歷代專制帝王的著作《帝王春秋》贈給毛澤東。
易白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最早批評孔子的先鋒之一,他認為“中國二千年尊孔之大秘密”,在于歷代專制帝王“利用孔子為傀儡,壟斷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為了打倒專制思想,他在《新青年》發(fā)表《述墨》《廣尚同》等文章,極力宣傳墨家思想。易白沙在一師任教的時間,恰恰也與他在《新青年》發(fā)表文章的時間重合。因此,他完全會向學生講述他最為推崇的墨家思想。1918年3月26日,他還為一師全校學生演講。這樣一位風云人物,對學生的思想影響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易白沙一生特別推崇墨子,因此而影響到青年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崇尚墨子,也是毋庸置疑的。
易白沙認為墨學是救治中國的靈丹妙藥。他在《述墨》一文中提出:“周秦諸子之學,差可益于國人而無余毒者,殆莫如子墨子矣。其學勇于救國,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精于制器,善于治守,以寡少之眾,保弱小之邦,雖大國莫能破焉。今者四鄰多壘,大夫不以為辱,士不以為憂,戰(zhàn)既不能,守復無備,土地人民,惟人之宰割是聽。非舉全國之人,盡讀墨經,家有展禽之巧,人習高何之力,不足以言救國?!詡涑情T、備梯、備高諸篇之義,固吾土宇,此非攻之說不可緩也?!瓏巳沼蔑嬍骋路瑁鼋o鄰國,稱貸外債,以土地主權為質,富與貴更據私財,深緘縢扃鐍之藏,一食萬錢,一裘千鎰,而人民啼饑號寒,遍于四境之內矣。此節(jié)用之說不可緩也。人類之立,舍愛莫由也,今者父子夫婦兄弟,各不相愛,社會中皆不慈不友不孝不悌之人耳。……弊之所積,不愛社會,不愛國家,不愛祖宗,不愛子孫,不愛廉恥,不愛名譽,且不愛其身。此兼愛之說不可緩也?!x莊生之言,可以窺見墨學精神矣。茲篇稽其本末,拾其精英,綴為篇章,揚此絕學,志士仁人,起而行之,斯國家無疆之休也?!薄澳珜W救國”這種觀點在當時中國先進分子當中很有代表性。
1921年端午節(jié),易白沙感嘆國事日非,決定像屈原那樣以身殉國,以喚起國民的反帝反封建意識。他在南海跳海而死。毛澤東此時正在上海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聞訊悲痛異常。返回長沙后,他在一師大禮堂為易白沙組織了隆重的追悼會,并親寫挽聯:“無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憤死,我為民國前途哭!去年追悼楊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長沙后進何?”楊公就是楊昌濟??梢娒珴蓶|將易白沙與楊昌濟相提并論?!捌淠伍L沙后進何”一句,頗能反映學生們當時那種失去導師惶惶然的悲痛之情。
墨子是替下層人民說話的思想家,正如張聞天在抗戰(zhàn)時期所說:“中國古代勞苦大眾偉大的代表者——墨子,他生平以自苦為樂,所謂‘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應該繼承而不斷學習的?!蹦业募鎼?、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尚賢、尚同、非命等主張,曾經風靡一時,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戰(zhàn)國時期,墨學興盛到足以與儒學相抗衡的地步,但由于漢代以后歷代統治者的打壓,墨學長期衰落,幾乎衰絕。
隨著晚清西學東漸的深入,近代的中國人重新審視墨學,大多認為“墨子學說與西洋古代學說及現代學說頗有類似之處”。而逐漸加深的民族危機,特別是近代中國面臨的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則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進一步注意到墨學的思想價值,紛紛主張“墨學救國”,于是墨學隨之得以復興。比如魯大東認為墨學是“先民之瑰寶,堪為救世之良藥”,孫詒讓也指出墨子“用心篤厚,勇于振世救弊,殆非韓(非)、呂(不韋)諸子之倫比也”。嚴復也認為當時之世國家和社會“至今已如寒疾之四體皆冰,真火不絕如縷,茍欲起死回生,固非參苓中和之儒教所能,必得烏頭姜桂(引者注:參苓、烏頭與姜桂均為中藥名)之墨教”才能救世。這樣的觀點在漢代罷黜百家之后直至清代嘉道時期,幾乎是空谷足音。墨學復興帶來的直接結果是:“今人多好墨學”,“講國學者莫不右墨而左孔,且痛詆孟子拒墨之非”。
“墨學救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時代呼聲,墨學復興之所以能夠成為思想啟蒙的手段,首先歸功于梁啟超。梁啟超自幼好墨,自稱是“極為崇拜墨子的人”,“論到人格,墨子真算千古的大實行家,不惟在中國無人能比,求諸全世界也是少見”。他醉心墨學,因《墨子》中有“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故自號“任公”。1904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所發(fā)表的《子墨子學說》,以西方學說與墨學互相比附闡釋,令人耳目一新,影響甚巨;1920年前后,他又完成了《墨經校釋》《墨子學案》等著作。王桐齡在1922年這樣評論:“今人新會梁啟超復匯集歷來學說,參以近代新知識,作《墨子學案》,用科學的眼光,以解釋墨子。凡墨子學說,與西洋古代學說有何種聯系,與西洋現代學說有何種聯系,墨子理想影響于現代思潮者何若,影響將來思潮者何若,一一加以解析。于是墨學遺骸,遂如神女再世,靈光普照大地矣?!?/p>
梁啟超是從救亡圖存的實際需要出發(fā)研究墨學的,他大聲疾呼:“今舉中國皆楊(朱)也,……嗚呼,楊學遂亡中國!楊學遂亡中國!今欲救亡,厥惟學墨,惟無學別墨而學真墨。”“欲救今日之中國,舍墨學之忍苦痛則何以哉?舍墨學之輕生死則何以哉?”有了梁啟超的先導,后來者受此崇墨風氣影響而響應道:“墨家同情心的深厚、義務觀念的堅強、犧牲精神的偉大,實在值得吾人崇拜,值得吾人研究,更是值得整理的。尤其是現在的人心時局,墨子思想卻是一劑對癥的良藥,如何不快快的整理,快快的宣傳?!?/p>
一心想拯救國家與人民于水火的毛澤東讀了《新民叢報》后非常崇拜梁啟超,對梁啟超有些文章如《新民說》更是熟到可以背誦。他早年曾取名“子任”,明顯是因為梁啟超號“任公”。在《毛澤東選集》里,也能找到梁啟超式的句法。梁啟超在《新民說?論進步》中提出促成中國進步的“方法有二:一曰無血之破壞,二曰有血之破壞”。這一觀點也為毛澤東繼承,他后來在《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宣言中提出“無血革命”和“有血革命”,明顯有《新民說》的影子。有人說新民學會的名字也是來自于梁啟超的《新民說》。甚至有毛澤東加入的李大釗等人在北京成立的少年中國學會,也是來自梁啟超廣為傳頌的《少年中國說》。凡此種種,都說明梁啟超對毛澤東影響之深,而梁啟超此時提倡的“墨學救國”主張與易白沙等人互為呼應,不可能不對毛澤東產生影響。
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墨學復興達到高潮,王桐齡在1922年形容道:“就目下形勢而論,墨子學說之傳播力,乃正如日出東方,光焰萬丈,有普照全世界之觀矣?!焙m直到1925年還如此描述:“現在大家喜歡談《墨子》,墨學幾乎成了一種時髦風尚?!边@種學術潮流的轉變無疑對喜歡先秦諸子學說的毛澤東、蔡和森等新青年影響深遠。
雖然毛澤東說過,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和胡適就取代了梁啟超和康有為,成為他的新偶像,然而歷史是不能抽刀割斷的,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幾乎沒有一個不曾因讀了梁啟超的文字而受到啟發(fā)。另外,將新文化運動視為全盤反傳統其實是簡單化了,與其說五四反傳統,不如說五四反正統,因為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們恰恰是通過推崇墨學等先秦諸子這些“異端”學派來“打倒孔家店”這個正統學派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們推崇墨學是有深意的。陳獨秀認識到:“三綱之根本義,階級制度是也。所謂名教,所謂禮教,皆以擁護此別尊卑、明貴賤制度者也?!辈⑶覍惱碛X悟定為“吾人最后覺悟之最后覺悟”。從倫理對立的角度尋求理論武器,著名反孔健將吳虞敏銳地意識到:墨子“更要廢去儒家所主張的階級制度,把尊君卑臣、崇上抑下的禮教,一掃而空之”。由五四新文化哺育出來的新一代先進青年,往往尊崇墨子,鄙夷孔子。比如蔡和森就“很尊重墨子而不尊重孔子”。他贊同《新青年》對孔子思想的抨擊,而對墨子的學說發(fā)生強烈的興趣。
更為重要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中國思想界流行著一股將墨學與社會主義學說對接的文化思潮。人們將墨家主張的“賴其力則生,不賴其力則不生”等同于社會主義的各盡所能人人勞動;將“有余力以相勞,有余財以相分”等同于財產公有、社會主義互助精神;將“兼以易別”看作消滅階級差別、消滅私有制;將兼愛、博愛等同于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新文化運動健將吳虞斷定:墨子的主張“就是列寧的勞農主義”。嚴復也認為:“至于墨道,則所謂社會主義Socialism?!蹦珜W專家張純一認為墨子的“勞農主義”包括平等觀、互助論、尚勤勞、均貧富四要點,“此即近世馬克思主張之要義”。還有人認為:“墨子之意,以為欲打破重重之階級,不可不提倡兼愛主義。兼愛主義者,社會主義也?!边€有人指出:“倘若我們要在中國思想史上,找出一種很類似近世社會主義的思想,而發(fā)之遠在2000年以前的,那么我們一定推舉墨家學說了,……墨學的出發(fā)點,與近世社會主義的出發(fā)點根本相同?!?/p>
這種將西學與中學對接、融會貫通的做法,非常符合毛澤東與蔡和森等人口味。他們對于古今中外各種學說既不迷信盲從,也不自我設限,而是認為不論新書、古書、中學、西學都應該學。毛澤東“想從譯本及時賢所作的報章雜志,將中外古今的學說刺取精華,使他們各構成一個明了的概念。有工夫能將所刺取的編成一本書,更好”。當然,學以致用,因此無論讀古書還是西洋的書,必須聯系當時中國的實際,立足于自己所處的時代,“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毛澤東提出“觀西洋史,當注意中西之比較,取于外而資于內”。在答復周世釗關于為何不出洋留學時,毛澤東說:“世界文明分東西兩流,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內,要占個半壁的地位。然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吾人似應先研究過吾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學才有可資比較的東西?!辈毯蜕舱J為:“中國文化及一切制度,不必盡然;而西歐文化制度用之于我,不必盡是。斟酌國情,古制之善者存之,其不善者改之;西制之可采者取之,其不可采者去之?!毙旅駥W會會員羅章龍回憶說:“最先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在中學時代就廣泛地閱讀了大量的中國古典書籍,可說是博覽群書,有些書他還可以背誦。他批判地吸收了中國古代思想,這在以后的毛主席著作中可以反映出來?!?h3>墨子真天下之好也
新民學會正式成立于1918年4月,學會雖然只存在3年多時間,卻是當時全國影響最大的革命社團之一,為湖南地區(qū)的建黨建團工作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新民學會名義上的總干事是蕭子昇,實際領導人則是毛澤東。從學會規(guī)章可以看出學會是明顯帶有墨家學團性質的團體。比如學會的宗旨是“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革新學術,就包含了提倡墨學、貶低流行的儒學、以墨學代替儒學的味道;砥礪品行,就是墨家的“以繩墨自矯”;改良人心風俗,就是提倡墨家的兼愛、節(jié)用、除暴、安良,反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自私自利、奢侈腐化、恃強凌弱等舊思想舊風俗。學會規(guī)章還規(guī)定會員必須遵守5項紀律:一、不虛偽;二、不懶惰;三、不浪費;四、不賭博;五、不狎妓。不虛偽,墨子批評儒家虛偽,毛澤東等會員之間坦誠相待,經常互相閱看對方日記;不懶惰,墨子批評儒家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要求“自苦為極”,毛澤東要求會員不要坐人力車而要步行;不浪費,墨子批評儒家大辦喪事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批判統治者在衣食住行上的奢侈腐化剝奪了下層人民的生存資料,墨子最講究節(jié)儉,明確提出“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毛澤東也要求會員艱苦樸素;至于賭博和狎妓,都是道德品行上的要求,與墨家精神也是非常吻合的。
另外,墨家還講究分財互助,按照墨子的說法是“有余力以相勞,有余財以相分”,這一點在毛澤東設想的自修大學中也有充分體現:“我們在這個大學里實行共產的生活。關于生活費用取得的方法,約可定為下列幾種:(1)教課(每人每周6小時乃至10小時);(2)投稿(論文稿或新聞稿);(3)編書(編一種或數種可以賣稿的書);(4)勞力的工作(此項以不消費為主,如自炊自濯等)。所得收入,完全公共。多得的人,補助少得的人,以夠消費為止。”
無獨有偶,在時代大潮影響下,在新民學會成立前后,武漢也出現了兩個與之類似的進步團體——互助社和利群書社,并且出現了與毛澤東、蔡和森類似的一對黃金搭檔:惲代英和蕭楚女。
莊子稱贊墨子道:“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這段話同樣可以用來稱贊毛澤東、蔡和森等新民學會的先進青年。他們就像墨子一樣發(fā)自內心地熱愛這個國家、熱愛中華民族,他們是天下最美善的人,像他們那樣的大好人實在難得,即使窮困潦倒形容枯槁也不放棄自己的主張,真是救國救民的才能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