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600云南省紅河州第四人民醫(yī)院
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抑郁是最常見的情感障礙疾病之一,發(fā)病率高達40%,不僅增加了患者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在促自殘、自殺行為等方面也有突出作用。臨床醫(yī)師認為抑郁可直接與患者預后關聯(lián),是判斷血液透析患者預后質量的重要指標,故積極尋找促進抑郁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因素,盡早給予干預和治療,能夠延緩抑郁發(fā)生,降低病情嚴重程度,改善患者預后[1]。2015年6月-2017年5月收治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作為調查對象,現(xiàn)報告如下。
2015年6月-2017年5月收治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280例。⑴納入標準:①符合終末期腎病診斷標準;②患者病情相對穩(wěn)定,透析治療時間>3個月;③年齡>18歲;④意識清楚可配合調查隨訪。⑵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為癡呆患者;②合并意識障礙,嚴重聽力損傷,不具備基礎溝通能力;③文化程度較低,理解能力不足以完成問卷調查。
收治的280例患者中男153例,女127例;年齡25~82歲,平均(54.70±12.69)歲;透析時間8~55個月,平均(33.19±6.42)個月。所有患者入組前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表示自愿參與調查。
方法: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定患者抑郁狀態(tài),由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的兩名醫(yī)師獨立完成調查,采取交談與觀察的方式,觀察項目包括抑郁情緒、睡眠、工作和興趣等17個條目,總分<7分為正常,7~17分可能有抑郁癥,17~24分肯定有抑郁癥,>24分有嚴重抑郁癥,檢查結束后需要仔細檢查患者姓名、性別、住院號、門診號、臨床診斷、評分人員簽名等是否完整有遺漏。將得分<7分者列為非抑郁組,≥7分者列為抑郁組,對兩組患者之間相關社會因素及透析治療情況進行調查。
一般調查情況分析:本次調查中有280例透析患者參與,發(fā)放調查表280份,回收有效問卷28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100.0%,HAMD得分<7分的透析214例(76.43%),其余66例HAMD得分≥7分(23.57%),即本研究中抑郁組66例,非抑郁組214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抑郁發(fā)病率23.57%。
社會人口學資料及透析治療情況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影響調查,見表1。
抑郁是一種以持續(xù)情緒低落為主,伴思維及行動改變的精神情感障礙,可表現(xiàn)為興趣喪失、精力減退、自責、失眠等,其發(fā)病機制迄今未明,抑郁障礙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到影響,甚至伴隨強烈的痛苦體驗[2]。抑郁具有高發(fā)病率、高復發(fā)率、高自殺率等特點,抑郁狀態(tài)所帶來的心理疾病與心理障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免疫功能、營養(yǎng)狀態(tài)及治療依從性,與透析治療預后有直接關系。本次調查結果與國內外報道基本一致[3]。在非在職、受教育程度低、經(jīng)濟收入水平低、醫(yī)保報銷低、透析時間長、存在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患者人群中抑郁發(fā)病率更高。有報道顯示,經(jīng)濟收入、醫(yī)保類型是導致抑郁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4,5]。在今后研究中可以此為切入點,采取多因素回歸分析方法調查影響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透析室護理人員與患者接觸時間最長,技術操作、服務態(tài)度等都會直接影響患者情緒,護理人員在做好基礎護理工作的同時應當重視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多傾聽他們的情緒表達,了解心理訴求,鼓勵患者家屬多給予情感支持,鼓勵其樹立康復信心,這樣能夠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態(tài),從而提高透析效果,提高生活質量。
表1 社會人口學資料及透析治療情況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影響調查[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