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004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七里甸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兒科
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是引起小兒腹痛的常見原因,臨床發(fā)病率較高[1]。收治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患兒86例,觀察其臨床治療方法及干預效果,以期為兒童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治療提供參考和借鑒,現(xiàn)報告如下。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患兒86例,支原體抗體二項均采用免疫層析法檢查結果顯示lgG+、lgM+陽性,胸片檢查見肺紋理增多、增粗、有小斑點樣增高模糊影。體征:兩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干性啰音。行超聲腹腔檢查見多個腫大淋巴結,淋巴結長徑>1.0 cm,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感染后出現(xiàn)咽痛、發(fā)熱、腹痛等癥狀,本研究已獲得患兒家屬知情同意,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齡14個月~15歲,平均年齡(8.97±2.34)個月;病程3 d~2個月,平均病程(15.48±6.74)個月;合并癥:腹痛53例,腹瀉17例,嘔吐12例,咳嗽8例。
影像學檢查:全胸片顯示胸廓對稱、氣管居中,兩肺紋理增多、增粗,有小斑點樣增高模糊影,兩肺門未見明顯增大、增濃,縱隔未見明顯增寬。心影大小、形態(tài)可,兩膈面光滑,肋膈角銳利。
方法:所有患兒均接受臨床綜合干預治療:①藥物治療:取注射用阿奇霉素10 mg/(kg·d)加5%葡萄糖稀釋至1 g/L緩慢靜脈滴注,每次靜脈滴注時間≥1 h,治療5~7 d。②物理療法:采用超聲藥物導入治療儀,治療前核對患兒姓名、床號等信息,與患兒家長充分溝通,做好解釋工作,取得配合。協(xié)助患兒取舒適體位,選取疼痛部位,接通電源指示燈為“綠燈亮”即儀器正常啟動,打開電極貼片及中藥貼片,將中藥貼片放入止水圈內,并貼于皮膚,啟動開關,指示燈呈“紅燈閃”,設定治療時間20~30 min,強度1~4級,具體強度根據(jù)患兒自身耐受程度進行調節(jié)。治療結束,關機,關閉電源,整理患兒衣服和床單,3~5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jù)治療后腹痛、發(fā)熱、咳嗽、咽部充血等癥狀改善情況及彩超檢查結果判定治療效果。①痊愈:治療3 d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彩超檢查顯示腫大淋巴結消失;②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彩超檢查顯示腫大淋巴結明顯縮?。虎塾行В号R床癥狀有所減輕,彩超檢查顯示腫大淋巴結有縮小趨勢;④無效:臨床癥狀、腫大淋巴結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痊愈54例(62.79%),顯效20例(23.26%),有效7例(8.14%),無效5例,未出現(xiàn)病情惡化加重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4.19%(81/86),全部患兒均康復出院。86例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患兒經(jīng)過綜合干預治療,腹痛、發(fā)熱、咳嗽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3 d后復查超聲檢查顯示腸系膜淋巴結回縮,療程結束后繼續(xù)復查超聲檢查顯示大部分患兒腸系膜淋巴結消失或明顯縮小。治療前后腸系膜淋巴結長徑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是兒科常見疾病,季節(jié)交替時節(jié)是本病的高發(fā)期。其發(fā)病機制為上呼吸道感染后病原菌隨血液或淋巴循環(huán)達到遠端淋巴腺體,使其產(chǎn)生炎性反應,炎性滲出對腹膜形成刺激從而引起腹痛、惡心、嘔吐、發(fā)熱等癥狀[2-3]。由于兒童腸系膜淋巴結比較豐富,故發(fā)生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的概率較高,而且首發(fā)癥狀以右下腹腹痛為主,隨著病程的延長疼痛可發(fā)生轉移或疼痛面積增大,極易與急性闌尾炎相混淆。相比之下,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的疼痛較輕,壓痛點不固定,疼痛輻射范圍較大,無急性闌尾炎典型的反跳痛[4-5]。肺炎支原體感染是引起兒童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的主要病原體,該病原體是介于病毒與細菌之間的微生物,可通過飛沫傳播,感染后以呼吸道癥狀為主,也可累及其他臟器系統(tǒng)。肺炎支原體的終端結構PI蛋白能夠對人體細胞膜產(chǎn)生破壞作用,抵制機體免疫細胞攻擊,引起細胞免疫局部損害[6]。隨著近年來人們對肺炎支原體感染所致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病因、發(fā)病機制認識的加深,人們對本病治療有了更深的認識。
表1 治療前后腸系膜淋巴結長徑對比[n(%)]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采取綜合干預療法是改善患兒病情的關鍵,而且需要以阿奇霉素為首發(fā)藥物,阿奇霉素是新一代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是目前治療兒童支原體感染的常用藥物,雖然抗感染作用較好,但是并不能消除患兒體內已經(jīng)形成的損傷及免疫紊亂,因而也無法徹底改善患兒臨床癥狀[7],在患者全身給藥的基礎上給予局部超聲藥物導入,能夠發(fā)揮協(xié)同治療、增強療效、縮短療程的作用,該方法對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小兒胃炎、腸系膜淋巴結炎等都有一定療效,具有止痛、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受損組織再生的作用。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禁止將治療電極放在心前區(qū),以免發(fā)生意外。
總之,對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fā)兒童腸系膜淋巴結腫大需要首選阿奇霉素治療,并聯(lián)合其他方法積極開展綜合干預治療,達到徹底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