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黨的十九大中明確提出了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已經(jīng)進入到了新的時期,中國的矛盾當前也發(fā)生了轉變,變?yōu)榱巳藗儺斍皩τ谏鐣枨蟮娜找嫣岣吆腿耘f存在的不均衡性之間的矛盾,為此在大會中明確提出了黨接下來該走什么樣的路線,堅持什么樣的目標。那么在本次大會中鮮明的提出了我們要堅持習近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對于我國長期以來的建設進行了長遠的規(guī)劃。并且在大會中明確的指出了我們需要堅持習近平為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以此作為引領,從而力爭在新的時期做好相關的工作,創(chuàng)造出更多有價值的成果和新的業(yè)績。為此本文我們將就這次大會的新的體會進行論述,找到具體的辦法和路徑,使自己能夠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
關鍵詞: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 民族復興
一、新時期需要新的思想引領
(一)準確的認識和理解新思想內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我們堅持的是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八項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的相關內容。該思想在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方面都有所提升,因此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除此以外,習近平總書記在進行該思想的確立中也根據(jù)當前的國情制定了一些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戰(zhàn)略。那么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以此作為指導的方向,深刻的認識和領會該思想的每一個內容,從而才能夠在認識上面達到一致的高度。
(二)把握好進入到新時期后的歷史定位。我國目前的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已經(jīng)進入到了新的時期,這是我們當前需要認識到的一點。那么這里我們就需要明確一些概念和定義。首先什么是新時期呢?那么這里所謂的新的時代則是指繼承前面的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繼續(xù)進行該建設的時期,同時也是全國人民為了未來美好的生活共同努力和奮斗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們要努力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那么新時代的到來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由富起來開始變得真正的強大,科學社會主義煥發(fā)出了新的活力,開拓了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道路,在世界角度來說,給世界的一些共同的問題提供了中國的一些決策和辦法。那么是什么標志著我國進入到了新的時代呢?一方面是因為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從十八大以來發(fā)生了一些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于中國民族的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另一方面因為我國的社會矛盾發(fā)生了轉變,那么基于這種矛盾和變化,我們也需要以新的視角規(guī)劃未來的發(fā)展。第三個方面是因為當在奮斗目標上面也有了新的變化。第四點因為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大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中國開始以強國的姿態(tài)登上世界的舞臺,那么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時就需要重新考慮世界的形式和國際環(huán)境。
(三)充分把握社會矛盾變化。關于習近平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上面的一個大的突破就是指出了我國社會矛盾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其矛盾存在的客觀性。另外經(jīng)過長期的努力,我國在很多方面都逐漸占據(jù)世界領先位置,。就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來說,我國當前也已經(jīng)解決了很多人的溫飽問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那么這就導致人們的需求也開始提高。為此我們需要根據(jù)社會新的變化和國際形式的變化,科學的判斷出新的矛盾形勢。那么在本次的會議中也針對于矛盾的變化導致我們的工作任務發(fā)生變化后新的工作要求。那么我們當前的工作重心則是要解決好不平衡的問題,多方面的提升整體的質量,扭轉各個區(qū)域之間的不平衡性。
二、新的時代下要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
(一)具備正確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對于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的一舉一動都關系到了祖國未來的發(fā)展,所以說我們的政治信仰如果出現(xiàn)了偏差,則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那么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之所以能夠完成一系列的艱巨任務和他們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并且結合中國國情是分不來的。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來,我國的發(fā)展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而這也都是給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的引導。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因此我們的成長和發(fā)展關乎到了國家未來的前途,所以我們需要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準確的學習其內涵,掌握更多的方法,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實踐者。
(二)始終堅持四個自信。那么通過黨和人民常年的堅持和奮斗,我們所沉積下來的成就都可以作為我們自信的基礎。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四個自信呢?首先我們需要堅持發(fā)展的整體的趨勢。我國當前在世界的和平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具備了更高的社會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另外對于國際之間的比較我們還是要理性的對待。必須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我們需要具備的是通過比較能夠認識到中國的一些理念的特點和不同,能夠真正的讀懂我們的祖國。
(三)樹立遠大的理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通過中國的青年不斷發(fā)奮斗來實現(xiàn)。因此作為每一個青年需要將自己的夢想和祖國的夢想緊密結合,把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作為自己的使命。首先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需要具有遠大的抱負,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作為當前在校的大學生將會全過程的經(jīng)歷新時期的變革,我們一定要牢牢地抓住這一機遇。中國之所以能夠在當今的世界中立于不敗之地,其主要的原因是堅持了共產(chǎn)主義和共產(chǎn)黨的領導,因此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選擇共產(chǎn)黨的領導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們同樣需要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高度的學習相關的思想。
三、新時代要養(yǎng)成更多的本領
(一)加強知識儲備。為了能夠具備過硬的本領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那么也曾有學者指出過關于做學問的三種境界,即首先我們需要有執(zhí)著的追求,其次達到一種廢寢忘食的狀態(tài),最終才能夠自然地做成一番大的事業(yè)。那么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同樣如此,無論工作多么繁忙,都始終把讀書作為首要的任務,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那么學習的目的我們大家需要明確,一方面是為了能夠改變自己,讓自己能夠提升自身的質量水平,生活得更加有品質,另一方面則是為了使自己強大從而真正的能夠奉獻社會。而這樣看來,后者自然是更加重要的。為此大家都應該樹立起為了國家的復興而讀書的理想和信念。把自身的成長同國家的事業(yè)進行結合,學好政治理論知識和專業(yè)知識,擁有一技之長,為社會服務。
(二)注意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能夠具有過硬的本領除了不斷地學習之外,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提升我們自身的能力。那么作為當代的青年,一方面要具備學習的能力,同時還應該具有動手實踐等多項能力。那么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僅要學好文化課,對于一些實操課同樣要重視。我們需要樹立學生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支持和鼓勵年輕人的創(chuàng)新活動,通過創(chuàng)新推動祖國的發(fā)展。
(三)提升素質。新時代的青年需要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和新時代的一些文化的培養(yǎng),從而提升他們的素養(yǎng)。首先對于青年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我們需要培養(yǎng)他們在工作和學習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次我們需要讓他們具備嚴謹?shù)墓ぷ髁晳T,工作中要做到一絲不茍。第三方面需要培養(yǎng)他們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最后還需要具備謙虛的姿態(tài)。永遠不要對自己有滿足,要善于對自己進行歸零,保持一顆不斷地進取的心態(tài)。
四、新時代必須有擔當
(一)堅持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那么高??梢哉f是進行文化建設和傳播的主要場所和途徑,因此在進行文化的宣傳和教育上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們要增強我們自身的底氣,傳播好中國的文化。那么作為青年人一定要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一些深刻的道理和精神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始終堅持發(fā)展中國先進文化。對于這些文化還應當積極地采取創(chuàng)新的使用。而對于外來的文化,我們也應該虛心的學習相關的文明成果,但是切勿過分的照搬照抄,將中國最根本的思想丟棄掉。
(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國的精神。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更應該積極地學習和踐行。那么作為青年其最根本的價值取向就應該是愛國。其次對于自己的工作要做到愛崗敬業(yè),能夠積極投身自己的工作崗位,實現(xiàn)價值的同時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第三方面要做到誠信,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全世界都遵守的一項準則。第四點要做到友善,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生活,了解來之不易的生活,能夠倍加珍惜,從而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
(三)積極投身到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當前國家為青年人提供了很多就業(yè)和發(fā)展的平臺,同時也提供了很多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提供了良好的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和政策。那么作為青年人更應該把握好這些機遇,大膽的施展自己的才華,積極地投身到工作實踐中去。
五、結語
要想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單純的依靠口號和政策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這需要我們一代代的青年的奮斗和努力。因此作為新時代的人才需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奮斗,不斷地前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7:(001).
[2]時耐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富強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3]劉禎鐸.習近平執(zhí)政黨建設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17.
(作者簡介:倪萍,講師,作者單位: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員會黨校;研究方向: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