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祎,華 瓊
(于都縣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科,江西 贛州 342300)
肺炎為新生兒常見疾病,主要由細菌、病菌等病原菌入侵引發(fā),致死率較高。該病起病急促,進展迅速且易引發(fā)較多并發(fā)癥,需積極治療[1]。機械通氣是重癥肺炎患兒有效治療方法,單獨應用時雖可發(fā)揮一定效果,但仍有提高空間[2]。近年來肺表面活性物質在此類患兒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我科近年來嘗試在機械通氣基礎上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效果明顯,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兒重癥肺炎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26例。其中,對照組男15例,女11例,患兒母親分娩方式:順產(chǎn)14例,剖宮產(chǎn)12例;觀察組男16例,女10例,患兒母親分娩方式:順產(chǎn)15例,剖宮產(chǎn)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兒所用為Drager8000呼吸機,選取同步間歇指令通氣模式實施機械通氣治療。相關參數(shù)為:吸氣峰壓為20~22 cm H2O,呼吸頻率為40~50次/min,吸入氧濃度為30%,呼氣末正壓為3~4 cm H2O,吸氣時間為0.50~0.60 s。
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在插管的1~3 h內(nèi),給予肺表面活性物質固爾蘇(意大利凱西制藥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80429)100 mg/kg,經(jīng)氣管內(nèi)給藥,兩次給藥間隔時間為6~12 h。
(1)在治療前、治療48 h后測定氧合指數(shù)、動脈/肺泡氧分壓比值,對肺部氧合情況評價。(2)統(tǒng)計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對比。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兒氧合指數(shù)、動脈/肺泡氧分壓比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8h后觀察組氧合指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動脈/肺泡氧分壓比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肺部氧合情況(±s)
表1 兩組患兒肺部氧合情況(±s)
組別 氧合指數(shù) 動脈/肺泡氧分壓比值治療前 治療48 h 治療前 治療48 h對照組 16.13±0.2512.08±0.300.13±0.020.28±0.08觀察組 16.05±0.3110.12±0.260.12±0.040.39±0.12 t 1.02425.1751.1403.889 P 0.1550.0000.1300.000
兩組患兒機械通氣時間為:對照組(106.35±20.28)h、觀察組(79.56±12.35)h,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753,P=0.000)。
重癥肺炎新生兒多數(shù)存在呼吸困難,且癥狀為進行性加重,患兒呼吸道自潔能力減弱,分泌物相對黏稠,肺部氧合能力較差[3]。重癥肺炎時機體會釋放毒素,損傷肺泡Ⅱ型上皮細胞,使得肺表面活性物質合成量減少,導致患兒肺部功能下降[4]。
對重癥肺炎新生兒治療時,雖然機械通氣可使得患兒癥狀得到一定改善,但患兒的肺表面活性物質仍然缺乏,機體仍存在缺氧、酸中毒等癥狀[5]。肺表面活性物質可對肺功能、肺部順應性予以維持,促使肺部表面張力下降,對肺氧合功能改善,提高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對炎癥因子發(fā)揮抑制作用,預防病原菌、吸煙等損害到呼吸系統(tǒng),從而對肺部發(fā)揮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為新生兒重癥肺炎提供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可有效縮短機械通氣時間,改善患兒肺部氧合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