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天
有位朋友給我發(fā)來視頻鏈接,是講述關(guān)于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的故事。
一位留學生,打算在異國的同學聚會中,給同學們嘗嘗中國菜番茄炒蛋。問題是,他不會做菜,于是發(fā)微信向媽媽求助。很快,媽媽發(fā)來了語音,告訴他做菜的具體步驟,畢竟沒有做菜的底子,聽不懂。于是,父母又去廚房,錄制了番茄炒蛋的視頻。
終于,男生在朋友們面前展示了他的番茄炒蛋。他沉浸在朋友的贊賞之中時,已經(jīng)忘記了幫忙的父母。
在朋友隨口說到時差的時候,他才意識到國內(nèi)的時間是凌晨4點。
再看看微信消息,視頻之后媽媽還給他發(fā)來了很多信息,他都沒來得及回復,而在他回微信過后,媽媽又秒回了消息。原來,媽媽一直在等著自己的回復……。
“看完有什么感覺?”
發(fā)視頻給我的朋友,也在等著我的回復。我反問她:“感不感動?”她開玩笑回復說:“不敢動了!”
我告訴她,我想到的是,孩子是否會產(chǎn)生內(nèi)疚感?;蛘哒f,因此而感動的人,是否也多少有些內(nèi)疚感在里面?
朋友發(fā)來一個笑著哭的表情,她繼續(xù)分享說,看完視頻的那一刻,她很感動,同時,她也會覺得很內(nèi)疚,甚至可能有些憤怒。因為她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生活。讀中學的時候,她在市里的學校住宿,有次生病了給家里打電話,因為媽媽是護士,她想問問媽媽可以吃些什么藥。結(jié)果媽媽因為特別擔心,連夜從鎮(zhèn)上趕來學校。她說當時就非常感動,后來就很內(nèi)疚,覺得自己一點都不會照顧自己,這么大的人了,還要父母如此地擔心。
她說那次印象非常深刻,內(nèi)疚到自責。后來,也有很多類似的事情,她都不敢和媽媽說。因為她很害怕,害怕媽媽太用力太用心地愛她,這會讓她產(chǎn)生很深的內(nèi)疚感。她想要的并不是這樣的愛。
她說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外面受的委屈難過,都不敢和家里說了。和父母之間的話題僅限于衣食住行,都不敢說其他,甚至有時候,衣食住行的話題她也害怕和父母談起。有時候,她只是想和家里說說,自己獨自在外的難過,但是父母又不能去感受她的感受,反而特別焦慮和擔心,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她身上,忽然做一些對她好的事情。而這又會讓她內(nèi)疚自責,所以干脆就什么都不說了。比如,有次她隨口說了句,平時很少吃到住家飯,都是在外面吃的。結(jié)果媽媽來她所在的城市玩的時候,執(zhí)意要為她做飯,而且天天都只忙著給她做飯。她并不想這樣,她更想帶媽媽去玩去吃美食。但是媽媽卻認為給孩子做飯,才是最幸福的事情。
感動嗎?感動!
內(nèi)疚嗎?內(nèi)疚!
而且,她的媽媽是一個給孩子買再多東西都舍得,可就是舍不得對自己好的人。作為女兒,她希望媽媽擁有自己的生活,有些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到她身上。她很希望媽媽可以明白,一個人要懂得對自己好。
朋友發(fā)了個無奈的表情說:有時候,這樣的愛,讓她感動得不敢動了。
網(wǎng)絡(luò)上也有很多網(wǎng)友吐槽,說連個番茄炒蛋都不會還留什么學?
也有網(wǎng)友說的,別用親情的感動來掩蓋成長的缺失。正是因為父母的隨時待命,半夜還能起來示范番茄炒蛋,才把孩子變成一個不會使用搜索引擎,不會做飯,隨時依賴父母的樣子。
的確是成長的缺失,看起來是孩子不會照顧自己,但這是相互的。對孩子而言,他的自我功能都外包給了父母;對父母而言,正是他們沒有自我的愛,把孩子的自我功能給剝奪了。看似付出,其實是一種剝奪。這樣的感動,往往卻暗藏著內(nèi)疚。這樣的感動,也常常在親密關(guān)系中出現(xiàn)。
在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一書里面,就提到了這么一個例子。
有位男士要和妻子離婚,原因是壓力太大。因為妻子太好了,對他太好,對家里人也太好,什么都好,但他就是對這一點不舒服。也許聽起來很荒謬,但是在情感方面來看的話,因為只是付出,只把重心放在別人身上,這樣在關(guān)系里面,似乎就立于一種絕對正確的位置。
而你的好,讓我容忍不了自己的一點點壞。內(nèi)疚,就像是把剜心的刀。
說出來都是你為了我好,你為了我如何如何,而我在這個關(guān)系里面,好像一無是處。我會覺得做得不好都對不起你,會覺得內(nèi)疚,內(nèi)疚太深只能自責。因為你好到我沒有辦法承受,所以,只有逃離。
我們常常聽到說愚孝,什么叫“愚孝”?即孩子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小家庭的利益,一味去討好父母。
對應(yīng)的,就還有“愚愛”。即父母犧牲和放棄了自己的時間、生活,一味地為了孩子付出。
而這些,都是為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都是希望在別人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價值感。每個孩子對父母都是有愛有恨,而我們的家庭與文化,常常只允許孩子對父母表達愛,恨只能藏著。所以感動之余的內(nèi)疚,就會導致孩子的自責,我們常常會覺得不夠好,就需要拼命地證明自己。很多父母,沒有自己的人生,沒有自己的樂趣,他們需要靠付出感來對孩子好。而這種付出感,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的存在,讓父母沒有了人生。做兒女的會因此想要離開父母,然而,又會因為自己有想要逃離的想法加深了內(nèi)疚。所以,會有很深的憤怒。要么對父母,要么對自己。
“為什么你們要為我做這么多?為什么我自己這么沒用?”
那位朋友說,這就是她內(nèi)心當時的真實想法。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內(nèi)心的話吧。
而這些的根本,是孩子走向獨立的成長之路。
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在心理上分離,還把孩子視為自我的一部分,孩子的自我就沒有了邊界感,孩子的心理就會是未分化的。所以,你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會在成年之后為了一盤番茄炒蛋,深夜給你一條消息。因為他只會考慮自己的事情,不會考慮別人的狀態(tài),更不用說是否考慮時差的問題了。如果,你常常有這份內(nèi)疚,可以試著從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帶給你的內(nèi)疚,很有可能也是你開始走向獨立的成長之路。理解和接納,不光是對父母,也是對自己,這樣至少可以減少對自己的自責和憤怒。羈絆會被傳承,愛和自由也可以傳承。只有父母擁有自我,孩子才能擁有自我。只有父母擁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才會擁有自己的生活。
希望我們給孩子的感動,不要讓孩子內(nèi)疚得不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