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聞源長,肖夢華
(1.杭州市蕭山區(qū)錢塘江灌區(qū)管理處,浙江 杭州 311200;2.杭州蕭山水利水電勘察設計所,浙江 杭州 311200;3.杭州市蕭山區(qū)農機水利局,浙江 杭州 311201;4.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
水稻生長期灌水次數(shù)多、灌溉定額大,若灌水技術不科學,可能導致灌溉用水效率不高。以浙江省水稻灌區(qū)為例,大型灌區(qū)實測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shù)為0.544[1]。為提高水稻產量,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成為常態(tài),我國氮肥施用水平達到199.3 kg/hm2,高出國際平均水平約94%[2-4]。目前水稻氮肥利用率約為28.3%,只有10%~20%左右附著在作物上,而80%~90%的農藥流失到土壤、水體、空氣中[5-6]。由于大量未消耗的化肥、農藥隨農田排水及田間滲漏帶入附近水體,造成水體環(huán)境的污染[7-8]。本文以南方水稻灌區(qū)為研究對象,研究不同節(jié)水灌溉方式與不同施肥方式耦合下,水稻節(jié)水減污效果,研究成果對提高水稻灌區(qū)水分利用效率、豐富作物灌排理論、指導灌區(qū)的灌排實踐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用意義。
浙江省灌溉試驗中心站試驗基地位于杭州市蕭山區(qū),試驗區(qū)域年平均降水量1320.5 mm,平均氣溫16.1 ℃,無霜期224 d,年相對濕度82%,年日照2116.6 h。土壤質地為砂壤土,原土有機質1.1%,全氮0.06%,全磷0.06%,pH值7.5。
供試水稻品種均為中浙優(yōu)1號,水稻灌溉試驗劃分為6個生育階段,分別為返青期、分蘗期、拔節(jié)期、抽穗期、乳熟期、黃熟期。灌溉方式分為3種,分別為常規(guī)灌溉W0、間歇灌溉W1、蓄雨間歇灌溉W2,田間水分控制標準見表1。施肥方式分為3種,分別為不施氮肥F0(空白對照),2次施肥F2(群眾習慣模式),3次施肥F3(氮肥用量180~200 kg/hm2,基肥、分蘗追肥、拔節(jié)肥各1次)。共設計7個處理,3個重復,具體方案見表2。
耗水量觀測,當田面有水層時,用測針測定水位;當田面無水層時,每隔3~5 d用土壤水分測定儀觀測一次土壤含水率;滲漏量使用稻田滲漏儀觀測;灌溉定額利用安裝在每個試驗小區(qū)進口處的計量水表觀測,生長期灌水定額之和便是水稻灌溉定額。灌溉水樣從灌溉水源取一次代表樣。滲漏水樣用稻田滲漏儀采集一次土壤滲漏溶液,水樣分析送浙江省農科院檢測,分析指標
表1 永康站不同灌溉處理的田間水分控制標準 mm
表2 水稻試驗設水肥調控方案設計(2017年)
不同水肥處理模式水稻日耗水量變化如圖1所示。不同水肥處理水稻需水規(guī)律一致,水稻日需水高峰期出現(xiàn)在分蘗盛期和抽穗開花期后期,常規(guī)灌溉模式下表現(xiàn)較為明顯,需水總量最大的生育階段為分蘗期。水稻分蘗期至抽穗期是植物生長最旺盛階段,也是氣候相對較熱的階段,此時田間蒸發(fā)量和植物蒸騰量均處于最大值,故日均需水量最大,同時由于分蘗期持續(xù)時間長,故需水總量大。兩種節(jié)水灌溉模式下,間歇灌溉(W1)與蓄雨間歇灌溉(W2)無顯著差別,且水稻日均耗水量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灌溉,表明節(jié)水灌溉通過改善田間水分狀況,可以有效的減少水稻田水量的消耗。
圖1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耗水規(guī)律(2017)
不同水肥處理的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見表3。可以看出,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產量比較:對照處理(W0)產量最低,畝均值為504.2 kg,與節(jié)水灌溉模式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間歇灌溉畝產量最高(平均600.3 kg),蓄雨間歇灌溉次之(平均589.8 kg),兩者畝相差10.5 kg,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施肥方式比較:對照處理與其他施肥產量差異極顯著(P≤0.01);3次施肥產量最高,2次施肥模式產量次之,但兩者差異很小,達不到顯著水平(P>0.05)。不同灌溉模式下灌溉水分生產率比較:間歇灌溉模式灌溉水分生產率最高(平均2.22 kg/m3),與常規(guī)灌溉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蓄雨間歇灌溉次之(均值為2.17 kg/m3),與間歇灌溉基本一致;常規(guī)灌溉和蓄雨間歇灌溉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不同施肥方式比較:對照處理與其他施肥處理相比,灌溉水分生產率差異極顯著(P ≤0.01);2次施肥處理和3次施肥處理灌溉水分生產率差異不顯著(P>0.05),兩種模式基本相同。降雨水分利用效率(WUEP)和耗水水分利用效率(WUEET)各處理間的差異表現(xiàn)基本相同。
表3 不同水肥處理的水稻水分利用效率(2017)
表4 不同水肥模式下稻田地表水污染物畝排放負荷對比(2017) g
表5 不同水肥模式下稻田滲漏水污染物畝排放負荷對比(2017) g
(1)水稻需水規(guī)律主要反映植物及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同時受氣候影響。水稻需水量則受到灌溉模式的影響,但基本不受施肥方式影響。節(jié)水灌溉模式可顯著減少稻田需水量,間歇灌溉與蓄雨間歇灌溉需水量差異不顯著。
(2)節(jié)水灌溉模式能夠起到增產、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作用,但蓄雨模式與原有節(jié)水模式差異不顯著。此外,3次施肥水稻產量、灌溉水分生產率最高。
(3)節(jié)水灌溉模式通過降低排水濃度和排水量,影響稻田面源污染物排放,蓄雨間歇灌溉減排效果優(yōu)于原有節(jié)水灌溉模式。同時,節(jié)水灌溉模式通過減少稻田滲漏和降低滲漏水濃度,有效降低氮磷污染物滲漏損失。通過不同施肥方式比較,3次施肥減排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