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楠,姚 鋒,王 霞,陳 程,張玉泉
(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婦產科,江蘇226001)
下肢深靜脈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婦科腫瘤手術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西方國家的發(fā)病率為11%~29%[1],我國報道的發(fā)病率為0.13%~6.78%[2],因此臨床醫(yī)生越來越重視圍手術期患者凝血功能的監(jiān)測。監(jiān)測凝血功能的常規(guī)指標有D-二聚體(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國際正?;戎担↖NR)、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時間(TT),但這些指標檢測的只是凝血機制的某一個部分或某一個階段,不能綜合反映整體的凝血狀態(tài)。血栓彈性描記術(血栓彈力圖)是一種動態(tài)監(jiān)測凝血狀態(tài)的方法,監(jiān)測從凝血因子到纖維蛋白到最終形成血凝塊的過程,通過評價血凝塊形成速率、強度和穩(wěn)定性判斷凝血狀態(tài)。本研究選擇我科2014年10月—2015年9月行手術治療的腫瘤患者179例為對象,觀察婦科腫瘤患者圍手術期常規(guī)凝血功能檢查和血栓彈力圖各指標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比較兩者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婦科腫瘤患者179例,年齡20~77歲,平均44±11歲。術后病理:良性腫瘤148例(子宮肌瘤90例,卵巢囊腫58例),惡性腫瘤31例(子宮內膜癌9例,子宮頸癌10例,卵巢癌12例)。排除標準:(1)患有凝血障礙性疾病者;(2)近4周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者;(3)近2周內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者、酒精性肝硬化仍繼續(xù)酗酒者;(4)近2周內因使用利尿劑導致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者;(5)體溫在 37.5℃以上者;(6)伴隨嚴重的心、腦、腎病者、嚴重糖尿病并發(fā)癥者;(7)文盲、半文盲和不合作者。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時(術前)、術后第1、3天清晨空腹從貴要靜脈采血6 mL,分2份保存于抗凝試管內,分別作常規(guī)凝血功能和血栓彈力圖檢測。
1.2.1 常規(guī)凝血功能檢測:抗凝血在室溫下以1 000 r/min離心10 min,提取血漿,在希森美康(SYSMEX)CA-700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上測定各項凝血指標。
1.2.2 血栓彈力圖檢測:采用CFMS LEPU-8800血栓彈力圖儀,檢測試劑為高嶺土催化劑,樂普CFMS系統(tǒng)分析軟件處理,最后描記出血栓彈力圖圖像。具體操作嚴格按照標準操作規(guī)程進行。血栓彈力圖測定的主要指標包括凝血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R)、凝血塊形成時間(clot formation time,K)、凝血塊形成速率(rate of clot formation,Angle)、凝血塊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凝血綜合指數(shù)(coagulation index,CI)。示意圖見圖 1。
圖1 血栓彈力圖描記曲線
1.3 觀察指標
1.3.1 常規(guī)凝血功能指標:APTT、PT、TT、D-D、AT-Ⅲ、INR。
1.3.2 血栓彈力圖指標:(1)R值(凝血反應時間):從檢測開始到振幅達2 mm所需時間,正常值5~10 min,反映參與凝血啟動過程凝血因子的綜合作用。(2)K值(血凝塊形成時間):R時間終點至振幅達20 mm所用時間,正常范圍1~3 min,反映血凝塊形成速率和纖維蛋白原的功能和水平。(3)α值(angle角度):從血凝塊形成點至描記圖最大曲線弧度所作切線與水平線的夾角,正常范圍 53°~72°。(4)MA值(最大反應幅度):血栓彈力圖上的最寬振度,直接反映纖維蛋白與血小板通過Ga+/XIIIa相互聯(lián)結的最強的動力學特性,代表纖維蛋白凝塊的最終強度,正常范圍50~70 mm。(5)CI(凝血綜合指數(shù)):反映血漿在各種條件下的凝血綜合指數(shù),CI=-0.6516 Rc-0.3772 Kc+0.1224 Mac+0.0759 ac-7.7922,在第一時間內判斷出低凝、高凝狀態(tài),正常值為-3~+3,高于+3為高凝,小于-3為低凝。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Photoshop 5.0、GraphPad Prism 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或中位數(shù)(含 25%~75%位數(shù))表示,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均數(shù)動態(tài)變化比較采用單因素重復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良性腫瘤組圍手術期常規(guī)凝血功能與血栓彈力圖指標比較 術后1天和3天與術前比較,D-D、FIB、TT、PT、AT-Ⅲ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 3 天與術前比較,CI、K、Angle、MA、INR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天和3天與術前比較,APTT、R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 2、3。
圖3 婦科良性腫瘤組圍手術期血栓彈力圖凝血功能指標
2.2 婦科惡性腫瘤組圍手術期常規(guī)凝血功能與血栓彈力圖指標比較 術后1天和3天與術前比較,PT、INR 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 1天與術前比較,D-D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天與術前比較,F(xiàn)IB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 1天和 3天與術前比較,APTT、AT-Ⅲ、TT 、CI、K、Angle、MA、R 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 4、5。
圖4 婦科惡性腫瘤組圍手術期常規(guī)凝血功能指標
圖5 婦科惡性腫瘤組圍手術期血栓彈力圖凝血功能指標
血栓彈力圖的檢測范圍包括凝血和纖溶連續(xù)的全過程,而常規(guī)凝血功能只是檢測凝血或纖溶過程的一個點或者部分過程。圍手術期患者凝血功能變化劇烈,需要及時、準確地對潛在的病理變化進行監(jiān)測和管理。血栓彈力圖具有初步診斷功能,可以為臨床醫(yī)生提示臨床治療方案,并有助于調整糾正凝血功能異常藥物的劑量和指導臨床輸血。血栓彈力圖的優(yōu)點日益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關注,已廣泛應用于肝移植[3-4]、創(chuàng)傷麻醉[5-6]、心血管外科[7]、產科麻醉[8]等領域,可精確監(jiān)測凝血和纖溶功能障礙[9]。
本研究采用血栓彈力圖和常規(guī)凝血功能指標觀察婦科腫瘤患者圍手術期凝血和纖溶功能的變化,結果顯示良性腫瘤血栓彈力圖中術后3天CI、Angle、MA值升高,K值降低,與術前相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常規(guī)凝血功能指標中術后1天、3天TT、AT-Ⅲ值降低,F(xiàn)IB 值升高,D-D、PT值術后 1天升高,術后3天雖有所降低,但仍高于術前,INR值術后3天升高,與術前相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婦科良性腫瘤患者圍手術期的凝血功能增強。原因包括:(1)凝血和纖溶活性增強:本研究結果顯示反映凝血功能的綜合凝血指數(shù)(CI)在術后1天,3天明顯增高,其中術前有3例患者CI>3,術后1天有5例患者CI>3,術后3天無1例 CI>3,提示婦科良性腫瘤手術后有凝血功能增強的趨勢,并且以術后1天高凝狀態(tài)為甚。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原經凝血酶水解、XIIIa活化形成的交聯(lián)纖維蛋白,再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特異性降解產物,其增高反映血液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活性增強,是目前公認的活動性血栓形成和繼發(fā)性纖溶的特異性指標,已作為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疾病診斷和病情監(jiān)測的指標而廣泛應用于臨床[10]。本研究結果顯示,D-二聚體術后1天明顯增高,術后3天雖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術前,表明術后1天患者處于高凝狀態(tài),這與血栓彈力圖綜合凝血指數(shù)(CI)的結果吻合。(2)血小板數(shù)量和功能的改變:本研究血栓彈力圖顯示術后1天、3天MA值升高,但只有術后3天MA值與術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婦科良性腫瘤術后1天血小板數(shù)量和功能的改變是影響凝血功能的次要因素,而術后3天成為影響凝血功能的主要因素,但究竟血小板數(shù)量還是功能改變起更大的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3)凝血因子增多或功能增強:本研究成果顯示,婦科良性腫瘤圍手術期APTT、PT并無明顯變化,APTT、PT對多種凝血因子敏感,如Ⅱ、Ⅴ、Ⅹ因子和纖維蛋白原。此外,PT還對Ⅶ因子敏感,而APTT則對激肽釋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Ⅷ、Ⅸ、Ⅺ、Ⅻ因子敏感。當循環(huán)系統(tǒng)出現(xiàn)針對特定凝血因子的抗凝物質時,PT、APTT時間會相應延長,如APTT易受普通肝素的影響,而PT易受口服抗凝劑華法林的影響。當凝血因子減少到正常的30%~50%時,APTT、PT才具有顯著的變化[10]。血栓彈力圖顯示,R值在術后1天、3天逐漸縮短,但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1天有5例患者R值<5 min,4例患者R值>10 min,說明術后1天不同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因子增多或缺乏。婦科惡性腫瘤圍手術期的結果顯示,常規(guī)凝血功能中PT、INR值術后1天、3天增高,F(xiàn)IB值術后3天增高,D-D值在術后1天升高,與術前相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血栓彈力圖各指標術后1天、3天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與婦科惡性腫瘤圍手術期更重視靜脈血栓栓塞的防治有關,也有可能與本研究惡性腫瘤病例數(shù)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婦科良惡性腫瘤患者術后1天、3天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存在形成下肢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風險,嚴密監(jiān)測圍手術期的凝血功能,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樣本量有限,術后監(jiān)測時間短,今后需開展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