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殷
他從粵西詩洞革命老區(qū)走來。源遠流長的人文底蘊,讓他自幼便得家風熏陶。耳濡書聲,目迷墨色,他早早的就與翰墨丹青結下了深厚的緣分。從此,繁忙的公務之余,他拜訪南粵書壇名家,勤政樂藝,且數年如一日,從不言倦。
他,就是著名書法家植明先生。
物由心成,言為心聲,情為本源。以熱愛藝術為此生的人,大約都是如此。他所呈現的不是眼前你所看到的,而是從骨子里,靈魂里,血液里迸發(fā)出來的素養(yǎng)與氣度。
植明說,我手寫我心。
于是,我們在他的書法作品里,看到了灑脫縱橫的逸氣,姿情率真的平和,以及渾樸蒼潤的雅致。方寸之間,情濃意張;點線之間,各盡其美。是故,數十年來,他筆耕不輟,厚積薄發(fā),獨成格調與風貌。
植明,生于肇慶懷集,長于忠厚明理之農耕世家。自小為祖輩磨墨拉紙,耳濡目染,與書法至此結緣。深受“二王”、懷素、于佑任、毛澤東等書法名家風格的影響,并得范曾、呂如雄、吳高石、盧有光、周樹堅、董百振、陳秋明、盧延光、許鴻基、鄺文強、紅日等名家悉心指點。
他臨池三十余載,擅行草,亦兼習篆隸楷諸體,更以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孜孜不倦游藝于心,而對書法的追尋和探索,植明向來懷以生命的熱忱和激情。
植明把書法當作一種文化。他視線條以流動的情致,思想的載體。每每創(chuàng)作之時,靜氣平和,物我兩忘。以書為筋骨,潑墨為血肉,在自然而樸實的氣韻中,或雄健,或拙雅,或風流,或高古。
落筆處,但見疏密聚散,現于濃淡肌理,張弛有度,藏于承轉離合。
因此,作者的思想、學識、品格、境界,則在淋漓盡致的揮灑中,躍然紙上。如此,便可明白,這正是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窮變態(tài)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p>
筆鋒濃墨輕濺,然后婉轉紙上,似不經意間,萬物生長。
他的作品遠赴歐美、東南亞和港澳臺等國家與地區(qū)展覽,2012年在阿聯酋迪拜藝術精品大賽中,書法作品《墨舞》獲國際金獎,并被迪拜國家藝術館收藏;且應廣州市政協等單位之邀,作為出訪英國、法國、瑞士、印度、捷克、柬埔寨的國禮;還特邀為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題賀名家。
筆隨心走,筆到情至,以情入書,情以動人。
這就是植明的作品中深藏的生命底色,千帆可過,初心不改。
植明從政多年,頂上頭銜各異,職務眾多。但他也是大家公認的“慈善書法家”。他勤政樂藝,植根基層,熱心公益。其成名后,作品潤格已高至每平尺數千大洋,然友人索字,不但分文不取,還精益求精,稍有敗筆即棄不用。尤于公益慈善,植明熱情倍增,出錢出力、獻字獻策義無返顧。
家鄉(xiāng)祖祠修葺、南沙同鄉(xiāng)會雅集、華僑懇親活動,都能看到他揮毫潑墨的身影,旁人戲稱“連宣紙、墨汁都是義捐的。”
名成而無利就,此為真實寫照。
古人云:“筆墨雖出于手,實根于心。鄙吝滿懷,安得脫逸之致?矜情未釋,何來沖穆之神?”植明書法能達瀟灑脫逸之境,與其胸襟豁達不無關系。
2012年,他向香港青年音樂訓練基金會捐贈了10件書法作品。其中有10米長卷毛澤東詞《沁園春·雪》、白居易《憶江南》三屏。包括孟浩然的《春曉》在內的兩件作品,則以2.2萬元的價格義賣出去,并全部贈與香港青年音樂訓練基金會。
植明在精研書藝的同時,亦致力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其在廣州南沙區(qū)書法美術家協會成立慶典上,曾宣布“聯、動、強”辦會宗旨,即聯合全體書畫愛好者,開展形式多樣的書畫活動,為建設書畫強區(qū)而不懈努力。如今,南沙書畫如秋果之碩而傲視于同儕,似春花之繁而聞達于眾芳。
2015年,植明因為中風入院。他也曾一度消沉,迷茫。生命,仿佛墜入無邊的黑暗。所幸,植明很快醒悟過來。
不可承擔,依然要擔著。面對疾病,何不在坦然中努力,在努力中爭取。抬頭望天的人,終究會看到太陽的升起。
康復路上的許多停頓與掙扎,疼痛與堅持,都化作了他內心的火焰,在為他照亮這黎明前的艱辛,并竭盡所能的釋放出勇敢和無畏。
盡管筆和紙一次次落下,植明再也沒有放棄以書法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念。
絲縷成匹,點滴成石。
住院期間,植明每天都要寫上一個多小時。就是這一個多小時的書法練習,為他以后的康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出院之后,植明依然在家勤奮練習,日均用紙三張,寫下各類各色作品800余幅。與此同時,他積極參與各種書法慈善活動。春節(jié)下鄉(xiāng)揮毫、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慰問醫(yī)院等活動,他總是最熱心的,最樂于奉獻的一個。歲歲年年,他都不忘以翰墨之情,傳遞著人間溫暖,弘揚正氣。
2017年3月,《墨舞南沙》——植明書法作品展在南沙區(qū)文化館舉行,
這是一個特殊的書法展,作品風骨高揚、生機橫流,竟然都是植明兩年前在中風康復期的創(chuàng)作。它們完美詮釋了植明“勇斗頑疚,書法伴行”的心路歷程,既有藝術之美,也凝聚了心志之堅。
植明有自己的書學思想和審美情趣,主張“尚古而不泥,借古而開今”之論調,書肇自然,境由心造,所作或蒼厚端莊,或清新婉麗。
他以淵博的學識,筆耕不輟的歲月沉淀,令筆下所呈現的作品,具有別樣的儒雅和高品位的審美意趣,同時也展現了自己的情懷和胸襟。
2018年,其《中國夢》等24件書法作品上了五國/地區(qū)(湯加王國、紐阿福歐、庫克群島、艾圖塔基、彭林)郵政發(fā)行的生肖郵票。
正是因為其書法溫潤秀雅,穩(wěn)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tài)生動,往往流露出清奇的儒雅之氣,并深藏中國傳統文化之底蘊而氣象萬千。所以,備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和收藏。
植明作品在國外的成功展覽與郵票的發(fā)行,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力量。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則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文化傳播的格局,增加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忽然記起,植明常說的人生格言:德為先,才為本,干為實,和為貴。其實,這何嘗不是他一路走來的真實寫照?后來,這句格言,也被收錄于《中華名人格言》一書中,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曾在所撰寫的《聽天閣畫談隨筆》中說,“有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蘊藏于胸中,為文必盡其極,為事必周其全。旁及藝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封造極也”。
且以此話為祝福,送于植明老師。惟愿墨舞之路,永遠都是足音鏗鏘。
植明簡介:
字秀群,日月軒齋主。籍貫廣東肇慶,生于甲午中秋,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先后在大學、省政府、團省委、國家級開發(fā)區(qū)和南沙區(qū)工作,廣東省第六屆、七屆政協委員。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歷任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東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廣州市書法家協會第六屆常務理事,香港《成報畫院》特聘書畫家,南沙區(qū)政協書畫會會長,政協書畫院名譽院長,南沙區(qū)書法美術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廣東珠江書畫院藝術顧問等。出版有《墨耕集》(嶺南美術出版社);《植明書法作品選》及《藝術人物——國家級藝術人物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