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實驗小學 金 敏
在我們的科學課上,“動手”的實踐活動向來不少,但是這還不夠,學生們還必須有“動腦”的理性體現,學生的思維參與度和質量關系著整個探究活動的質量。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關注學生科學思維方法的發(fā)展,爭取把科學課推向一個新高度。筆者結合自身的課例,闡述如何促進學生從行為參與到思維參與。
例如以往我在執(zhí)教《小車的運動》一課時,都是我演示教材中利用繩子和重物下垂的方法使小車在桌面上運動起來??傆X得在小車運動的方法上沒有順應學生心理發(fā)展需求,材料的出示太過突兀和牽強,于是有了小小的改變和嘗試。我只出示材料小車,并提出問題“小車運動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之后,學生猜測與載重量、動力大小、路面光滑度等因素有關。對照這些因素,學生自然發(fā)現動力大小是首先應該解決的,于是自然有了探究材料的討論:“如何用簡單的方法使小車運動起來?”請看教學片段:
生1:可以用手推小車。
生2:用手推的話不能控制力的大小。
生3:架一個斜坡,讓小車從斜坡上自由下滑。
生4:在小車的后面裝一個彈簧,借助墻面每次把彈簧壓到最底,手一松。
生5:在小車的前面系上一根皮筋,每次把皮筋拉到同樣的長度,手一松。
生6:在小車里面放一個鐵的東西,用吸鐵石靠近小車,吸引小車運動。
生7:我在他的方法上做些改進,小車里放一個吸鐵石,再用一個吸鐵石去吸引小車運動。
生8:老師,也可以用推的辦法。因為兩塊吸鐵石放在一起也可以是排斥的。
生9:在小車上裝一個帆,用嘴巴吹氣,把小車吹動。
師:用嘴巴吹氣不大好,不能保證每次吹的一樣大。
生10:用個小電風扇在后面吹。
師:可以,就是好像成本較高,需要用到小電風扇。
生9:用氣球好了,把氣球吹大,口子一松推動小車運動起來。
生11:用一根繩子,一端系在小車上,另一端系個重物垂到桌子下面,重物下落帶動小車運動。
整個過程大家認真傾聽,相互質疑補充,無需教師組織課堂紀律。因為是他們感興趣的問題,發(fā)表創(chuàng)意的同學得到其他同學和老師的認可非常有成就感和自信心。通過研究怎樣使小車運動起來的教學,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不容小瞧,有些方法超出了我的預設,我和孩子們一樣分享和收獲他們的創(chuàng)意??梢?,學生通過獨立支配具有求異結構的材料,不但獲得了通向概念需要的感性認識,而且在集體智慧的“共振”效應下,不斷產生新構思,尋求新方法,大大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了思維深度。
例如以前上《骨骼》這節(jié)課時,我先出示骨骼模型、X光片、動物骨骼等教學材料,接著安排學生進行摸骨骼、觀察骨骼模型、X光片、動物骨骼等活動,最后傳授式的把骨骼知識介紹給孩子們。整個過程,學生操作井然有序,無須猜想和深入的思考,這樣的活動不會是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所以我嘗試做一些改變,請看教學片段: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人體的骨骼。
師:骨骼隱藏在我們身體的內部,難以直接用眼睛觀察,你覺得可以用什么方法來研究我們的骨骼?
生:通過X光片,
師:真了不起,肉眼看不到身體內部的骨骼結構,但X光片卻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到??墒窃谖覀兘裉斓恼n堂上,老師無法讓每位學生拍攝X光片,也不可能拿出一塊人體骨骼來研究,還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呢?
(學生思考片刻)
生:用摸的方法。
生:用骨骼模型。
生:尋找其他物體代替來研究。
……
我覺得這正是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一種體現。雖然最后一位學生不知道拿什么東西來代替研究,至少他有這種科學研究方法的意識。接下來的課堂就圍繞學生提出的研究方法:摸一摸我們的骨骼、觀察X光片、借助模型觀察到最后借助其他動物骨骼研究了解骨骼內部。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都是按學生的意愿開展,學生的參與熱情明顯提高,活動有了層次性,對骨骼知識的理解自然也是從表及里,從模糊到清晰,從感知到內化。
《聲音的產生》是一節(jié)典型的科學探究課。對于這節(jié)課,我也嘗試著做一些變化,希望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探究意識,并會用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策略解決問題。請看教學片段:
師:(出示隊鼓請學生使它發(fā)出聲音)產生聲音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說:物體的振動。
師:說清楚些。
生:鼓面的振動。
師:可是鼓面的振動,我們的眼睛無法觀察到,手摸一摸也感覺不出來了。誰有辦法讓大家清楚地看到或感覺到鼓面的振動呢?
生1:我準備借助橡皮,把橡皮放在鼓面上,敲擊鼓面產生聲音,橡皮會隨著鼓面動起來,由此推斷鼓面的振動。
生2:我打算用尺子,把尺子放在鼓面上,觀察尺子的運動。
生3:我想用一張紙放在鼓面上。
……
(實踐下來學生們達成共識:這些材料都可以證明鼓面在振動)
師:老師也有一些想法的。(出示一把黃豆)
(當我在鼓面上撒一些黃豆,敲擊鼓面,學生們有些興奮,因為他們覺得激烈“跳躍”的黃豆更能證明鼓面的振動)
師:(出示錐形瓶)這是一個錐形瓶,誰能使它發(fā)出聲音?注意錐形瓶是個玻璃材料,最好不用敲擊的辦法。
(一學生上臺用吹的方法使它發(fā)出了聲音)
師:產生聲音的原因是什么?
生:瓶內空氣的振動。
師:誰能證明是瓶內空氣的振動?
生:瓶子里面放黃豆。(請這位學生上來演示)
師:怎么回事?不是空氣的振動?
生:是空氣的振動??赡苁俏覀冞x擇的黃豆太重了,空氣的振動不能帶動它一起振動起來。
生1:大米比黃豆輕用大米。
生2:橡皮屑。
生3:把紙撕成小片。
生4:泡沫很輕的,用泡沫屑。
最后實踐下來,小紙屑和泡沫屑劇烈地在瓶內上下運動。在這個過程中,我順著孩子們的思維發(fā)展進行課堂教學,按著孩子們表現出來的強烈意愿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了進一步深入開展探究活動的機會,拓展所學知識,增強實踐能力,使孩子們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在這樣一個帶有強烈的主動學習意義的探究學習過程中,全班學生都獲得了一個發(fā)現的“經歷”。孩子們的探索能力、澄清和反思自我的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對事實的尊重和愿意承認不確定性等態(tài)度都得到了發(fā)展,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總之,科學課堂必須是充滿情趣和智慧的課堂,我的任務是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的興趣更濃厚,讓學生的智慧更靈動——是我秉承的信念。讓學生的探究逐漸從自發(fā)的行為過渡到有目的、有計劃、有條理的行為,從漫無目的發(fā)問到有選擇地提出問題,從毫無章法和規(guī)則的操作到合理和井然有序的研究——是我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