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和稱謂不僅是人物性格特征和命運的體現(xiàn),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譯者必須從作品內(nèi)容和語境等不同角度出發(fā),采取不同翻譯策略。本文從異化和歸化的角度,對漢學家顧彬翻譯的《狂人日記》中的人名和稱謂進行分析,認為最好的翻譯應該同時考慮歸化和異化兩個方面,最大限度地傳達文學作品中人名及稱謂所承載的全部信息。
關(guān)鍵詞:歸化 異化 狂人日記 人名翻譯 稱謂翻譯
一.引言
小說中人物的姓名和稱謂是經(jīng)過作家精心加工創(chuàng)作的,它們是人物個性和命運的體現(xiàn),也是人物關(guān)系及其社會地位的重要體現(xiàn),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不同民族之間必然存在文化差異,因此,如何翻譯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和稱謂,準確地表達人物特定的氣質(zhì)或者品質(zhì),同時保留原文的意蘊,將作者的意圖更好地傳達給讀者,體現(xiàn)原文的文化價值,是翻譯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譯本選取
魯迅,中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不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更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1918年,魯迅創(chuàng)作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小說《狂人日記》,這也是中國第一部現(xiàn)代白話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為患有迫害狂恐懼癥的“狂人”,他異乎常人的思想行為特征導致了他在生活環(huán)境中受到排擠、敵視,被認為“有病”。通過自述式的描寫,小說揭示了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禮教的本質(zhì)——“吃人”。這篇作品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性,它揭下仁義道德禮教虛偽的面具,表現(xiàn)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nèi)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魯迅所處的時代,社會十分黑暗,他的小說內(nèi)容大多取材于病態(tài)的社會現(xiàn)實,揭露了舊中國的愚昧落后。在這期間發(fā)起的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tǒng)一起來?!犊袢巳沼洝返男驗槲难晕模瑑?nèi)容為白話文,其背后豐富的寓意和文化內(nèi)涵是翻譯中的重點和難點。
沃爾夫?qū)ゎ櫛颍╓olfgang Kubin),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是德國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他曾表示,魯迅的白話文是最漂亮的,他的思想無人能比。1994年,他翻譯出版《魯迅選集》在德語國家非常熱銷。
三.歸化與異化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譯界開始迎來“文化轉(zhuǎn)向”的熱潮,翻譯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純粹的語言翻譯,與文化相關(guān)的各種因素逐漸被關(guān)注。翻譯理論研究者們開始探索翻譯在文化層面的意義,在本國文化和他國文化間尋找平衡點,在此基礎(chǔ)上實現(xiàn)跨文化的翻譯交流。由于原作與譯作之間存在文化差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很難做到不出現(xiàn)誤譯,很難百分百忠實地再現(xiàn)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忠于原文固然重要,但是不考慮譯語的文化背景,忽略譯語讀者的感受,顯然是不明智的。面對這種文化差異,譯者大多會同時采取“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
1995年,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其著作《譯者的隱身》中提出“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概念,其本質(zhì)是直譯和意譯的延伸。
1.歸化
“歸化”是指在翻譯過程中,以譯語文化為中心,順應譯語的文化和表達風格,讓譯文向譯語讀者靠攏。在“歸化”翻譯過程中,譯者多使用流暢、自然的語言來翻譯,盡量回歸本土文化的語言傳統(tǒng),這種迎合本土的翻譯策略,使原文的陌生感被淡化,有助于減少讀者的障礙,提高譯文的可讀性與娛樂性。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翻譯西方的作品,由于中國長期處于封閉狀態(tài),讀者對西方文化所知甚少。因此,考慮到讀者的接受能力,不少譯者采取了歸化的方法。
2.異化
“異化”則恰恰相反,是指在翻譯過程中,以源語言文化為中心,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征,即譯文盡量向原作和源語言文化靠攏,這種保留原作的文化特征和語言風格的翻譯策略,讓讀者更好地領(lǐng)略鮮明的異國文化,感受“異國風情”。在五四運動時期,對外國文學作品和學術(shù)思想的介紹大多采用異化方法。
四.譯法比較
1.歸化翻譯
1)die Gesch ftsbücher des Herrn Feudal
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
古久先生是小說中除狂人以外最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是有權(quán)有勢的人,是封建傳統(tǒng)和倫理道德的維護者。此處的古久先生既指一群人,也暗指中國腐朽的封建社會,“吃人”的社會。魯迅選擇與“舊”諧音的“久”字,暗指中國社會的落后,同時“久”字也有時間長的意思,此處還指封建思想存在時間之久,對人的迫害之深。“古久”是體現(xiàn)文章主旨的關(guān)鍵詞,若直接將其音譯為“Herr Gu Jiu”,勢必造成信息的流失,譯文讀者難以把握住作者命名的真正用意。此處,顧彬沒有采用直譯的方法,而是巧妙地選取了Feudal一詞,該詞由Feudalismus引申而來,意為:封建的,封建制度的。讀者讀到該詞便能理解作者文字背后的意圖——批判中國封建社會。筆者認為,顧彬選該詞的巧妙之處還在于,他挖掘出文字的深層意義之后,并沒有直接將“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翻譯為“die Geschftsbücher des Feudalismus”,也沒有將其譯為“die Geschftsbücher des Feudalherrn”,原因在于,正如筆者上文提到的,此處的“古久”既是對封建制度、封建社會的批判,也是對封建思想和封建社會中地主階級代表的批判,顧彬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沒有將該詞限定死,選用一個形容詞,在表達其深層意義的同時,給讀者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間。
2)Die Herren X, zwei Brüder, deren Namen ich jetzt unerw hnt lasse, sind mir in früheren Tagen auf der Mittelschule gute Freunde gewesen.
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校時良友。
這段是小說文言文序言的開頭。“昆仲”是稱呼別人兄弟的敬詞,“昆”古義為哥哥,胞兄,“仲”則是弟弟的意思,該詞與德語中Brüder正好對應,“某君”譯為X形式上簡潔明了,也非常符合讀者的習慣。
3)Was mag Altwürden Zhao gegen mich haben, was erst recht die Leute auf der Strae?
我同趙貴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
“翁”在漢語中有“老頭兒”的意思,指上了年紀的人?!百F”指地位高,門第和聲望尊貴。很明顯,此處的“貴翁”是稱謂而非人名,是身份的象征?!奥飞系娜恕?,指的是同社會上的同胞,同是這個時代,活在封建社會里的底層人民。如果直接音譯,讀者可能不能理解作者的苦心——狂人遭受所有人的排擠。顧彬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利用“Altwürden”這個新造詞,表達文中人物的身份和稱謂。形容詞“alt”指“年老的”,“Würde”指(人的)威嚴,也指地位高貴、身份顯赫之人。通過該詞,讀者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背后深層涵義。
4)Die Eltern haben es ihnen beigebracht.
這是他們娘老子教的!
“娘老子”指爹媽,“Eltern”在德語中指父母。此處在意義上翻譯地很準確,但是“娘老子”為口語詞,翻譯為“Eltern”,讀者體會不到“狂人”的語氣。
5)Sie haben sich vom Landrat ins Joch stecken lassen, sie haben sich von der Gentry ins Gesicht schlagen, ihre Frauen wurden ein Opfer der Amtsbüttel, ihre Eltern wurden von den Glubigen in den Tod getrieben.
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候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么怕,也沒有這么兇。
“Landrat”意為縣長,通常是聯(lián)邦德國一縣的最高官員,相當于中國的知縣,此處翻譯準確。在古代的中國,“紳士”指在地方上有錢、有文化、有社會地位的的人。在德國的封建制度中,君主把土地連同土地上的農(nóng)民作為采邑賜給大貴族,世俗的和教會的大貴族又把土地封贈給小貴族而形成騎士領(lǐng)地,因此沒有與中國“紳士”完全對應的詞。顧彬借用外來詞“Gentry”來表示“紳士”,更能準確地介紹人物形象。
“老子娘”與第五條中的“娘老子”意思一致。
6)Du bist wie der Alte. Ich knnte dich zerfleischen, erste dann htte ich Ruhe!
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
“老子”在漢語中指父親,胡適曾在一篇文章中這么說過,“娘什么,老子都不老子”,意思為“跟我提娘有啥用?我爹都不能管我了”。顧彬?qū)⑹÷缘牟糠盅a充完整,“Dubist wie der Alte”應譯為“你跟你老子(既父親)一樣!”,如此讀者理解地更透徹。
2.異化翻譯
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大多數(shù)譯者采用的都是音譯的方法,即最為普遍的“姓+名”的譯法。
1)Chen Laowu preschte nach vorn und begann, mich mit festem Griff heimwrts zu ziehen.
陳老五趕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
2)Laowu, sag dem Bruder, mir fllt die Decke auf den Kopf, ich mchte im Garten ein wenig aufund abgehen.
老五,對大哥說,我悶得慌,想到園子里走走。
此處顧彬采取音譯法,簡單、直接,且形式上也最忠實于原文。但是筆者認為,此處的“陳老五”并不一定是真實姓名。在中國,人們喜歡用數(shù)字來表示在家里的排行,此處的“陳老五”,很有可能是姓陳,兄弟中排行第五。孩子多,且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平民百姓也會按排行給孩子取名,從這個角度看,“陳老五”也可能是真實姓名。但是筆者認為,直接音譯沒有體現(xiàn)陳老五的社會地位。筆者認為,此處也無法進行意譯,最好的方法為注譯。
3)Yi Ya kochte seinen Sohn und tischte ihn Jie und Zhou auf. Wer htte gedacht, dass nach der Erschaffung von Himmel und Erde durch Pan Gu die Menschenfresserei bis zum Sohn von Yi Ya fortgesetzt würde und von diesem bis zu Xu Xilin und von Xu Xilin wiederum bis zu dem Mann, der in Wolfsjungenddorf gefangengenommen wurde.
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還是一直以前的事。誰曉得從盤古開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從徐錫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
此處所提到的人多為歷史上的人物。桀和紂都是暴君;易牙為春秋時代一位著名的廚師,曾烹子獻糜;盤古為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人物,傳說中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人類世界的始祖。徐錫林為辛亥先烈、安慶起義帶頭人,后被殘忍殺害,心肝被炒食。顧彬此處采取音譯法,直接翻譯人名,用漢語拼音的方式把原小說中的人物姓名以讀音一致的方式保留了下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注意到以上“陌生”的信息,激發(fā)他們繼續(xù)閱讀和探索文化信息的興趣。這種“異化”翻譯策略能很好地達到跨文化交際的功能。
五.結(jié)語
“歸化”和“異化”的翻譯原則各有優(yōu)缺點。歸化原則因其譯文流暢易懂,降低了讀者的理解難度,但其不足是喪失呈現(xiàn)文化內(nèi)涵的形式;異化原則雖然可以保留該形式,但譯文有時生澀難懂,增加了譯文讀者的理解難度,甚至會造成讀者的誤解。“歸化”和“異化”看似矛盾,辯證統(tǒng)一。小說中的人名受復雜多樣的文化的制約,譯者在翻譯人名時,在對文章主旨及內(nèi)容全面理解的基礎(chǔ)上,充分考慮讀者的需求,恰當?shù)剡\用“歸化”及“異化”,不能舍此求彼,力求“原汁原味”地將作者意圖與源語言文化傳遞給讀者。
參考文獻
[1]Arne Klawitter, Michael Ostheimer. Einführung in die Literaturtheorie[M].Darmstadt: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1998.
[2]Stolze Radegundis.bersetzungstheorien. Eine Einführung.5.Auflage[M]. Tübingen:Gunter Narr Verlage,2008.
[3]Koller Werner. Einführung in die bersetzungswissenschaft.8.Auflage[M].Tübingen/Basel:A.Francke Verlag,2011.
[4]王海波.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王寧.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6]華先發(fā),楊元剛.翻譯與文化研究[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7]陳艷,金仁旻.《紅高粱》英譯本人名翻譯策略的社會符號學解讀[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16(7).
[8]李田心.《紅樓夢》人名翻譯探微——人名的功能與尤金·奈達的“功能相當”翻譯理論[J].西昌學院學報,2014(9).
(作者介紹:李璐,大連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德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