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榮才
【摘要】語文教學要從教材的文體特征、語言特點、結構章法、主題意識、表達形式等眾多價值中依據(jù)語文特征、文本個}生、統(tǒng)領功能、遷移價值等維度進行甄別,確立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讓學生在言意兼得的同時感受到法趣相融的美好,更好地積淀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價值 言意兼得 法趣相融
一、文本價值與核心價值
一篇文章所能提取的語文學習價值很多,如文體特征、語言特點、結構章法、主題意識、表達形式,等等。葉圣陶先生在《關于語言學分科的問題》一文中指出語文的核心價值是“讓學生認識語言現(xiàn)象,掌握語言規(guī)律,學會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這個工具”。王尚文先生則認為:語文學科應以教材的言語形式為教學內容。語文學科重在學習教材怎么說,以使學生從中學習如何具體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本領,提高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鄭桂華老師在《語文有效教學:觀念·策略·設計》一書中有過獨到而精辟的闡釋。她指出:一篇課文在存在許多教學價值點的情況下,教學設計不僅應該關注文本的核心價值,更要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發(fā)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而適當弱化文本中可能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簡而言之,語文課程的核心價值就是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言意兼得。確定核心價值
作為普通教師,該如何確定教材隱含的核心價值呢?王崧舟老師在《閱讀教學:指向文本秘妙》一文中提到:章法、語言、基調、順序、句法、主題等都是文本細讀的秘妙之處。但教師要從眾多的秘妙中確立語文的核心價值,就必須依據(jù)是否有語文特征,是否有文本個性,是否有統(tǒng)領功能,是否有遷移價值等標準來甄別。筆者認為應該做到言意兼得,法趣相融。所謂言意兼得,就是教師既要關注文本內容的情感體悟,又要關注語文教學的最大價值,即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促進學生的語言發(fā)展,使“言”和“意”同步發(fā)展;所謂“法”就是語文學習的方法和語文學習應該培養(yǎng)的能力;所謂“趣”,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與文本、教師、編者、同學在對話的過程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使課堂充滿情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2011年版)》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且工具性列在首位。王崧舟老師說過:語文教學必須同時睜大兩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視思想內容,一只眼睛聚焦言語形式得意又得言。文本的“內容”分為三個層次:表、中、深。表層是文字傳遞的信息,也就是文本講什么,一看就懂;中層就是內涵,所謂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是內容;深層是埋得最深的,是語言的形式,這對絕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是個秘密?!暗靡狻本褪峭ㄟ^與文本對話,能夠讀懂文本傳遞的信息,體會語言的內涵,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得言”就是關注作者的語言表達形式,發(fā)現(xiàn)作者是怎樣寫的,能夠進行簡單的橫向遷移,并逐漸掌握語言運用的秘密。
三、聚焦重點,突顯核心價值
語文教學怎樣做到讓學生能同時睜大兩只眼睛,既關注到思想內容,又關注到言語形式,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教師要結合具體文本、具體語言、具體情境,在語言表達處、在文本秘妙處、在遣詞造句處、在布局謀篇處時時喚醒,常常提示,方能使學生雙目炯炯,切實受用。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從兩個方面切入:一方面是從領悟人文內涵人手,有機學習言語形式;另一方面是由揣摩言語形式切入,將語言內容的學習滲透其中。
下面就以筆者執(zhí)教《莫泊桑拜師》一文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中突顯教材的核心價值。
首先對教材進行文本細讀,聚焦課文三次拜師的內容,感悟福樓拜和莫泊桑的人物形象,探尋寫作的秘訣。教師可以用言意兼得、法趣相融的理念突顯教材的核心價值,確立重點為指導學生品讀課文第七節(jié)和第九節(jié),第七節(jié)在內容上感悟福樓拜循循善誘、悉心指導的人物形象和如何獲得多角度觀察的方法,在形式上發(fā)現(xiàn)這一節(jié)一連九問的獨特形式以及邏輯順序。第九節(jié)關注福樓拜用兩個生活中的平凡事例深入淺出地講述寫作的兩個要訣,體會大師水平之高超,用拓展閱讀莫泊桑的作品經(jīng)典片段來破解“畫家的手法”這個理解上的難點。筆者依據(jù)教材核心價值篩選甄別的標準,確立了如下三個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感受福樓拜的循循善誘和莫泊桑的虛心好學的精神,懂得勤于觀察、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特點、持之以恒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必由之路。2.拓展閱讀莫泊桑的名著片段,懂得“畫家的手法”的真正含義。3.仔細觀察生活片段,模仿畫家的手法進行細節(jié)刻畫。
現(xiàn)截取第二次拜師教學流程片段如下:
①學生自由讀第七節(jié),談談初讀這段文字的最大感受。(有對福樓拜這位大師人物品質的感悟,有對這段文字特點的關注,有對如何細致觀察的寫作方法上的收獲)
②引導學生關注文字:發(fā)現(xiàn)這段文字有什么特點?(一連九問,其中第一問和第九問相同,都是反問句)
③這一連九問都是福樓拜在向莫泊桑說明一個什么問題?(不是沒有什么可寫的,而是要學會多角度去觀察。關注首尾兩問有什么關系?首尾呼應)
④那究竟該怎樣細致觀察呢?重點品讀中間七問。(以馬車為例,可以從裝飾的不同,行駛天氣的不同,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看到的、聽到的,趕車人以及馬的不同表現(xiàn)的角度細致觀察。這些內容的先后順序能交換嗎?不能,觀察從整體到局部,從粗糙到細致)
⑤莫泊桑是在萬般無奈之下來向福樓拜老師請教的,為什么福樓拜不直接告訴他應該如何去觀察,而是向他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呢?(為的是讓莫泊桑自己去觀察體驗,這樣的收獲才最豐富,印象最深刻,感受最真實;為的是用強烈的語氣強調可寫的內容很多)
⑥老師小結,引導學生認識福樓拜大師之大除了文學造詣之深之外,還在于對后輩的提攜與關愛,毫無保留地把最有用的方法傳授給學生。
⑦抓住文本以對話形式進行敘述的特點,老師扮莫泊桑,學生扮福樓拜進行分角色朗讀,扣住“滔滔不絕”一詞指導讀好這一連九問。(尤其是三個“不”字透露的著急,以及對三組對比觀察的強調)
⑧小結:寫好作品要學會多角度觀察。
四、類比遷移,深化核心價值
語文課程的核心價值就是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重點學習課文莫泊桑三次拜師,感受人物形象,獲得關于寫作的相關方法之后,教師就應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正向遷移,深化課程的核心價值,積淀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筆者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這樣一個觀察記錄的任務,引導學生橫向遷移,進行言語表達的訓練:學生對下午放學時校門口接學生的家長情況進行多角度細致觀察,用畫家的手法寫成一個小片段。盛夏酷暑,家長們怎樣等待;寒冬臘月,家長們怎樣等待;相對悠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怎樣等待;急著趕回家燒晚飯的家長怎樣等待;用電瓶車接學生的家長和用汽車接學生的家長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前期多角度細致觀察,再在閱讀莫泊?!睹埨系贰堆蛑颉分嘘P于米龍老爹和上尉兩個不同人物細致描摹的經(jīng)典片段的影響下,學生細致刻畫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放學片段的描述生動又細致,充滿個性和情趣,較好地實現(xiàn)了從關注內容、積累語言到注重形式、運用表達的轉換。
語文課程的核心價值就在于言意互轉,這也是語文的本質,一定的言語內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語形式,一定的言語形式實現(xiàn)一定的言語內容。關注言語形式是語文教學的回歸。學生只有理解言語形式,才能深刻理解言語內容,才能真正學會閱讀。學生只有抓住言語形式這個教學內容的“綱”,才能將語感教學、語言知識教學和思想感情教育融為一體。這樣的語文課才會讓學生言意兼得,法趣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