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用中學”是江蘇省特級教師王祥連老師針對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串講串問”沉疴痼疾而提出的教學主張:倡導變“串講串問”為“學習活動”(以“用語文”為核心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從“語用”走向“用語”,從“學用”走向“用學”,從“學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學”,強調在“用”語文中“學”語文,不僅把“用”作為語文學習的核心目標與任務,而且把“用”作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與任務的最重要、最有效、最基本的方式、手段與路徑。本期選用王祥連工作室(課題組)“用中學”實踐研究的三篇案例及案例點評,以饗讀者。
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罢Z文實踐”的本質,就是以“用”(運用語文,即運用語言文字)為核心的“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強調語文的實踐性,其實就是強調學習語文的關鍵在“用”——“聽說讀寫”的背后都是一個“用”字。用,即運用語文的實踐活動,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策略、方式與路徑?!坝谜Z文”強調“用中學”,更加突出語文學習的關鍵在用,強調通過“用語文”來“學語文”。[1]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運用語文,不僅要“用語”——運用語言材料、語言形式、語言(表達)方法等,而且要“用文”——運用文本內容、文本思想、文化內涵等。
一、用“語”——運用語言材料、語言形式、語言(表達)方法等
這里所談的用“語”,側重指對文本語言的運用,包括語言材料本身的運用(如運用新詞造句等)、語言形式之用(比如運用文本某段的總分結構、反問句式、雙重否定等)、語言(表達)方法(如點面結合的場景描寫的方法、寫實+聯(lián)想的表達方法等)……需要指出的是,這里強調的用“語”相對于用“文”(側重于文本內涵層面)而言,不是絕對層面的語言(形式),因為任何語言材料與形式本身都是信息的載體,都是內容與形式的
統(tǒng)一體。
筆者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伊索寓言《狐貍和葡萄》中,首先通過以下幾個語文活動著力指導學生用“語”,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讀好故事:首先指導學生揣摩人物(狐貍)的心情變化,移情體驗,入情入境地朗讀,感受文本語言的生動傳神。這是引導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感受文本的語言運用——在朗讀活動中用“語”。
演好故事: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只狐貍看到了,饞得直流口水”“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但是白費勁”“狐貍感到無望了,只好轉身離開”“他邊走邊回過頭來說:‘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等詞句,展開想象,模擬表演當時的情景。這是在表演故事中進一步感受寓言故事中語言的生動傳神之用——在表達故事的活動中用“語”。
講好故事:在前面“讀好故事”“演好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要求,讓學生繪聲繪色地完整地講述這個簡短而生動的寓言故事——在講述故事的活動中用“語”。
以上三個層面的用“語”活動,主要側重于故事與語言本身的運用,讓學生不斷地呈現(xiàn)與表達故事與語言,對于文本內涵層面(寓意)的學習與運用,尚未突出。
二、用“文”——運用文本內容、文本情感、思想(文化)內涵等
相對于用“語”而言,用“文”則側重于文本內涵層面的揣摩與運用。就《狐貍和葡萄》這則寓言來說,就是對寓意的領悟、運用與重構。
1.悟好故事
師:這個故事同學們都會演、都會講了,這個故事我們已了然于胸。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給我們什么啟迪呢?生: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課文最后一段)師:這是書上的話,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嗎?生:吃不到葡萄講葡萄酸,就是諷刺有些人沒有能力做成事情,卻自己欺騙自己,尋找借口,自我安慰,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2.運用故事
師:生活當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人或事嗎?(簡要描述一下)生:先回憶并描述在課堂練筆本上,然后展開交流,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廣泛存在這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現(xiàn)象——
(1)同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楊爍在一次選拔中落選,又參加了別的競選,結果還是失敗了。后來,她常說:“當班委太累了,天天這個事兒那個事兒,我才不想當呢!”這真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呀!”
有一次,在語文課上,楊爍回答了王老師提出的一個問題。王老師贊揚說:“答得很好,非常完美!”夏一言高興地說:“哎,對,我就是這么想的!”全班都笑作一團,全都說:“別吹牛!”
(2)自己“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我成績不算太好。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越過我的朋友——李佳怡。一次語文考試,分數(shù)出來,我發(fā)現(xiàn)沒有越過李佳怡。放學時間到了,回到家,我告訴媽媽:“媽媽,這次考試我沒有超過李佳怡?!眿寢寙枺骸澳銥槭裁床怀^她呢?”“因為我覺得時機還沒到?!蔽倚χf。媽媽說:“你可真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3)朋友(小伙伴)“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小區(qū)里,我和朋友們一起吃薯片。一名叫安娜的朋友狼吞虎咽,很快吃完了。她還想吃,我們不給。她便說:“我才不想吃呢!”于是,我想看看她是否真的還想吃,說:“給你一片。”她直說好。我覺得她就是《狐貍和葡萄》中的狐貍。
(4)家長“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上次,我問了爸爸一個問題。他看了一會兒,發(fā)現(xiàn)自己不會。我多次問他知不知道,他卻說:“我不會是正常的,因為我沒上過你這個時候的學呀!”媽媽聽了,哈哈大笑起來。我又回了一句:“我看你是自我安慰才這樣說的吧!”
(5)阿姨(大眾)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例文略)
3.重構故事(改寫寓意)
師:看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社會大眾中(包括你我他在內),普遍存在。那,根據(jù)你現(xiàn)在的感悟與認識,你能不能重新給這個故事寫一個寓意。
生1:世上的很多人,都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表現(xiàn),自我安慰是很平常的。
生2:對于自己能力達不到的事,尋求自我安慰,獲得一種心理平衡,并非壞事。
生3:一個人自身無法逾越或做到的事,尋求一種自我安慰,也不見得是件壞事。
……
顯然,相對于“用‘語”而言,“用‘文”則跳出了文本(語言形式)本身之用,實現(xiàn)了從已知之用走向未知之用、從有限之用走向無限之用,把語文之“用”推向另一個高度與深度,實現(xiàn)了完整地“用語文”,亦實現(xiàn)了培養(yǎng)完整的人,而非培養(yǎng)某種人(僅僅是會語言表達的人)——實現(xiàn)了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綜上所述,僅僅停留于“用‘語”的層面,顯然是不夠的。用“語”,亦用“文”,追求“用‘語”與“用‘文”的和諧統(tǒng)一——只有這樣完整地把握與實踐語文之用,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才會更為深刻,也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語文的深度學習,并能真正完整地習得“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實現(xiàn)《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核心任務與目標——“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真正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完整的人。如此,讓學生因語文學習而生活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王祥連.用中學:構建“用學課堂”[J].中國教師,2017(11):58-62.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普教重點課題“用中學:小學語文‘用學課堂構建”(課題編號:B-b/2018/02/3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實驗小學特級教師,南京市勞動模范)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