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散墨
正是“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季節(jié),陪朋友前往其鄉(xiāng)下的舊居探訪,不曾想在那老屋門前的臺階上,那斑斑駁駁的青苔瞬間就攝住了我的眼球。慢慢地蹲下身來,我試著用手輕輕地撫摸了幾下,絲般光澤的質(zhì)感和心泉微涼的觸感,如輕風,如湖水,如雨洇淡墨,純粹而自然,潤澤而剔透,仿佛能讓人看見水氣在這片冷綠上行走。
事實上,朋友的舊居早已無人居住,加之掩映在萬木蔥蘢之中,這才構(gòu)筑了一方靜謐恬淡的天地。別以為無人造訪便一定會了無生機,只要存在微塵與水分,那墻角處,那磚縫里,那院門上,那黑瓦間,隨處可見嫩綠、淺綠、草綠、深綠、墨綠的青苔,大一塊小一塊地分布著。毛茸茸的苔衣是極富靈氣與靈性的,她們密密麻麻地緊挨在一起,最早感受季節(jié)的體溫,最早聆聽大地的心跳,最早傳遞生命的信息;她們以螞蟻搬家的速度,延伸著嫩綠的觸須,或勾勒成田園的小品,或暈染成靈動的蟲魚,或連綴成寫意的山水,真正地把滄桑蘊含在情趣之內(nèi),把亮麗映襯于圖畫之中。正所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劉禹錫在《陋室銘》中的所言,果然不虛。
不虛的還有詩佛王維的禪語:“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边z憾的是,朋友舊居的院落里并沒有可供小坐的地方,因此無法凝神注目眼前那或深或淺、或濃或淡的美麗圖案,但是閑情漫步也是一種雅致清韻,尤其是在這樣萬籟俱靜的環(huán)境里,疲憊的身心至少可以得到暫時的歇息。這時,假若遇到了盎然的一塊或者葳蕤的一片,怎能叫人不停下腳步,俯下身子,癡癡地多凝視一會兒呢?而看著看著,我腦中突然出現(xiàn)了幻覺:那青苔好像要從地上蹦跳起來,猶如天真爛漫的孩子,想親昵地依偎到我的衣襟上來,與“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等詩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記憶永遠是真實的,意境畢竟是縹緲的,在這一實一虛之間,靈魂的棲處到底應(yīng)該安放在哪里?現(xiàn)在,我和朋友基本上算是遠離了故鄉(xiāng),或者說,是故鄉(xiāng)的根并沒有完全將我們的雙腳系住。事實上,青苔是沒有根的,她們擁有的也只是假根,這些假根幾乎不懂得偽裝自己,更不懂得粉飾容顏,可是她們卻能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頑強地生存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甚至會固執(zhí)地要將自己的花兒也綻放開來。以《滕王閣序》而聞名天下的王勃,更是借青苔的特性與平庸的世俗作了鮮明對比,顯示出那種遺世獨立與清高不俗的自我形象:“背陽就陰,違喧處靜。不根不葉,無跡無影。恥桃李之暫芳,笑蘭桂之非永。故順時而不競,每乘幽而自整?!钡拇_,在青苔的身上,我們可以見到一種坦然、安然、超然、昂然的君子風范,可以領(lǐng)悟一種“歲月靜好,安然若素”的人生真諦。
步出朋友的舊居之前,我再次用手輕輕地撫摸了下那片蒼翠蓊郁的苔痕。心想,此生且做一絲青苔也不賴,可以不讓世事左右你的思想,不讓辛酸碾碎你的心房,不讓情感潤濕你的眼眶;可以這么寵辱不驚地靜靜地生長,靜靜地張望,靜靜地坐看歲月的流淌,靜靜地掩埋畢露的鋒芒……
(常朔摘自《石家莊日報》2018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