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涵
(西安鐵一中高三文科3_4班,陜西 西安 710054)
進入新世紀之后,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和大國地位的奠定,近代一度黯淡無光的中華文明開始以其博大的胸襟,在世界史上大放異彩。這個光芒太過刺眼,以致于美國的“政壇常青樹”、前國務卿基辛格在他的著作《論中國》中感嘆:“中國文明好像是一個沒有時間起點的永恒的自然現象”。當今世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普世價值和精神文明,但在歷史的變遷中,卻沒有一個能堅持不改變,并且得到周邊國家的認可。中國則不然,它的文明延綿不絕幾千年,雖歷經內憂外患,文明卻始終沒有斷層。即使是經歷了近代中國的被殖民和被瓜分,它依然頑強地堅守自我,憑借其堅韌的內核渡過漫長的歲月,在新的時代脫胎換骨,展現出骨子里的精髓與驕傲。
中華文明在封建王朝曾經創(chuàng)造了諸多輝煌,一度領先于世界。然而到了近代中國,文明旁落不說,反而落到屈辱挨打的地步,成為中華民族最多災多難的一段歷史。這其中的巨大落差,不但給古老的文明本身抹上一層油污,而且讓無數有志之士深以為恥。這個具體的表現過程,在中國史研究專家基辛格博士的著作《論中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論中國》認為中華文明的旁落始于滿清王朝,這是確鑿無疑的觀點??登⑹涝炀土藵M清皇帝的狂妄無知,忽視了中華文明的核心是兼容并蓄。當統(tǒng)治者拒絕吸納后,其實是在為后面的落后挨打埋下伏筆。畢竟,當馬嘎爾尼使團帶著西方的科技和文明成就,向這個被西方人認為是“世界上最燦爛、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和“地球上最杰出的一國人民”交好時,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怎么樣都是件和氣生財的好事。但是,沉溺與帝國盛世的乾隆皇帝卻不這么認為,而是將之看成桀驁不馴、傲慢無禮之舉,斷然拒絕了西方人要求通商合作的好意,將現代文明隔絕到了中華文明之外,失去了與外界交往的通道,致使文明失去刺激的動力,沉到低谷,在世界文明史上漸漸喪失了話語權。
古語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當中華文明在近代走向衰落時,那種骨子里的韌性和不服輸,迫使時代的精英知識分子奮發(fā)圖強,思考解決之道。于是,鴉片戰(zhàn)爭之后有了魏源的“以夷制夷”,也催生了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即使一向被人認為是落后腐朽的清政府,也積極著手在內部進行改革,如發(fā)展民營經濟,普及現代教育,修建鐵路橋梁,裝備新式軍隊等,試圖在保存現有體制的基礎上,重振大清帝國的氣派與輝煌。而國內屢次的政治變動和社會變動,如“戊戌變法”、“清末立憲”、以及幾次大規(guī)模的留洋運動,這些運動均以救亡圖存為目標,反映了中華文明在即將遭受滅頂之災前的自我求生之路,這些運動也最終導致了封建王朝的覆滅。之后清帝退位,民國成立,不過文明尚未站穩(wěn)腳跟,軍閥混戰(zhàn)即開始,此后一直到日本侵華,文明始終處在動蕩飄揚中。但即使艱險如此,文明的變革初心未改,及至新中國成立,結束了百年的不安與動蕩,中華文明才艱難地完成了從衰敗到光明的蛻變之路,開始在前進的道路上躍躍欲試。
在上古神話中,鳳凰要向成為百鳥之主,必須經歷痛苦的涅槃過程,中華文明也是如此。新中國的成立打破了阻撓社會發(fā)展和文明發(fā)展的障礙,但在最需要開眼看世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對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拉起一道沉重的鐵幕,開啟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zhàn)。這個時期不但阻擋了新中國邁向世界的步伐,隔開了我們與先進科技之間的差距,而且禁閉了國人的思想和行為,使中華文明也停留在原地踏步階段。
但是,文明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碰撞的過程。在禁閉了近30年后,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中華文明再次開啟了與西方文明碰撞的時機。雖然,最初的接觸帶來的是茫然失落和倉惶徘徊的心態(tài)。然而,用基辛格的話來說:“中國人一直是聰明的現實政治實踐者和戰(zhàn)略學的學生”,“中國理想強調不顯山露水地、間接地、有耐性地提升相對優(yōu)勢”。在短暫地迷茫痛苦后,中華文明迅速調整了方向,養(yǎng)精蓄銳,以發(fā)展經濟、提高民生為根本,不僅連年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民生水平,以人口基數排名全球第一的國家創(chuàng)造了國富民強的世界奇跡,展現了中國崛起的力量。并且,在雄厚的經濟支持下,中國平安地度過了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聯(lián)盟的解體,化解了臺海危機,與美國建立了良好的外貿關系,在世界大勢中不聲不響地站穩(wěn)了腳跟,走向了新的發(fā)展之路。
進入新的世紀以后,也就是在改革開放進行到四十年后,中華文明在長久的蟄伏中攢足了實力,開始對外展現出新的魅力。不但奠定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而且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如全球隨處可見的基建工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鉆井平臺“藍鯨2號”等等,展現了國人不畏艱險、埋頭苦干、開拓進取的美好情操。而新“一帶一路”和“東盟”、“亞投行”等國際合作戰(zhàn)略的實施,更是將中國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奇跡推廣到世界各地,彰顯了國家的實力。可以說,這既是一條大國復興之路,也是中華文明的再次崛起之路。相信在當下,伴隨著漢文化在全球的熱度,中華文明將會再次綻露光芒,以其跨越千年的處世哲學,為世界和平、天下大同提供了獨具特色的智慧之路,在未來重歸文明的巔峰。
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文明有淚點、也有痛處;有恥辱,也有振奮。但歷史的車輪將它推向前臺時,它已經經受了時代的考驗,浴火重生,自信自強自立、開始了大放異彩的時期。身為年輕的讀者,我深知我們的國家古老而又年輕,我們的文明博大而精深,我欣喜于它的成就,我更期盼于它的成長。我相信,當世界開始變成地球村,當我們的國家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依照中華文明的發(fā)展之路,它終將成為普世價值,在人類歷史上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現實文明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