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虎 (江蘇連云港市灌云縣益海學校)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上依然存在閱讀課堂高消耗而低效率的現(xiàn)象,針對課堂閱讀效率低的問題,教師可以合理調整教學方案,采用“271”的合理分配方法,將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互動討論、教師點撥指導等內容進行合理分配。這樣能促使學生學得更快、更輕松,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這樣的分配也比較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點,能令學生的閱讀能力、認知能力都得到提高。
“271”中的“2”指的是2分自學。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自主學習,并在其中獲得一小部分的知識。這部分知識主要包括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和課文有關的一些背景資料,閱讀課文的初步感受等。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2分自主學習的探究結果調整授課的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學習《背影》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自主閱讀,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如文章中是如何刻畫父親的形象的,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這些句子,并說出作者如何寫出父子深情。又如讓學生找一下文中在送孩子出行的過程中,父親為孩子做了哪幾件事情?哪件事情讓人最感動?作者為何要以“背影”為題?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第一步就是要讀通文章,解決其中的生字生詞,第二步就是圍繞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擁有更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收集學生的學習任務單,了解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情況,并總結出下一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重點討論的問題。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教師要使教學進行最優(yōu)化?!?71”的教學方式讓教學環(huán)節(jié)變得更合理,有效結合了自學和教師指導,將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最優(yōu)化分配,能更有效地促使學生減少學習負擔。
“7”指的是7分討論。教師可以先接收反饋,獲得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困擾,然后再對這些問題進行篩選,挑選一些適用于討論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展開討論,嘗試自主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能碰撞思維。學者王云祥在討論這種教學模式時指出,這種形式能促使學生的組成部分產生動態(tài)轉化,能令各種學習能力的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學習《范進中舉》時,教師便可以根據(jù)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總結出一些比較主要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自主討論,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如有學生提出問題:“胡屠戶和范進不是親戚關系嗎,為什么他會如此對待范進呢?”還有學生提出:“范進中舉后的行為有辱斯文,他還是一個真正的文人了嗎?”“胡屠戶因為打了范進認為自己的手更疼了,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了討論,捕捉到了文章的若干細節(jié),并進行分析。由于充分交流互動,故此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也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要將學生的學作為中心,因此“271”的教學方式也將討論作為課堂教學最主要的內容。在活動交流中,學生能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完善自己的思維體系。
“1”指的是1分教師點撥。有些問題難度較大,及時學生積極討論可能也沒有什么收獲,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及時點撥,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可以將難度較大的問題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逐一突破,也可以給學生提供有助于解決問題的閱讀資料,令學生突破思維障礙。
在學習《孔乙己》后,學生對孔乙己是否真的死了產生了疑問,并圍繞其進行了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分別為自己的觀點提出了證明,但是學生的討論還只是流于表面,只是就事論事地討論了孔乙己的生存狀態(tài)。在點撥的過程中,教師用一個問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那就是:“孔乙己是不是真的死了,這個問題重要嗎?”這令學生從另一方面入手分析,找到了其中的弦外之音。教師要巧妙運用這1分點撥的機會,讓學生對文章的領悟上升一個層次。
學者奧蘇貝爾提出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發(fā)現(xiàn)式的學習,而且這種學習必須有教師準確的指導。因此“271”教學也安排了教師教學的內容,能有效促使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一種讓學生收集并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學習方式。若能采用“271”的方式合理劃分閱讀課堂,則必然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調動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令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受。
[1]張磊;劉芳.探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