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 (湖南懷化市會同縣)
新京報報道:去年春節(jié)期間,廣東連州的一位班主任張老師收到學生家長發(fā)來的88.88元的微信紅包,馬上回贈90元紅包,家長沒領取。而市教育局認定張老師未歸還紅包,未向組織匯報并交由組織處理,雖然免于紀律處分,但仍作出了給予其誡勉處理的決定。教師收了紅包退回未果,盡管家長“釣魚”“挖坑”的意思明顯,但作為教師也不要感覺冤屈,要從這件事情中做些反思。
其一,教師在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高度的自覺性。如今很多家長都存在“小心思”,總想找教師走后門,逢年過節(jié)給教師送禮,如果教師不收,家長會覺得該教師不通情理,如果某位教師收了即使很不值得錢的東西,可能會是下一位張老師。因此,教師應堅決拒收所有東西,這是基本的師德表現(xiàn),也能避免將自己置于兩難境地。
其二,教師應該注意日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歸根結底,家長送紅包折射出家長對教師的不信任,教師要思考自己的行為習慣是否合格。須知,一般學生回家會將教師的行為習慣跟家長傾訴,家長會通過學生的敘述和自己的思考判斷教師的人品,如果教師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做到為人處事公平、公正、公開,學生、家長也會對這樣的教師放心,自然不會動歪心思。
其三,教師要注意加強和家長的溝通交流。很多時候,家長對教師不了解,但又想讓教師多照顧點自己的孩子,紅包成為最佳的選擇。筆者想說的是,當教師拒絕家長的紅包后,教師應該與家長多溝通交流,化解其中的誤會。每位教師是師德師風的代表,更是教育系統(tǒng)的一面旗幟,教師只有和家長多溝通,家長才會真正了解教師隊伍的純潔性、高尚性,真正理解、配合教師的工作,做到家校有效對接。
總之,教師平時注意修身養(yǎng)性,筑牢拒收的“堤壩”,在一些家長會、學校集會等場合,對家長、學生多灌輸正面思想,自然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