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小學部 楊 莉
為了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培養(yǎng)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起主要作用的數學素養(yǎng),“張齊華名師工作室”的教師們自主研發(fā)、大膽嘗試,設計出一系列內容新穎、趣味性強的拓展課程。
其中 《肯德基定價的秘密》一課,教師從學生們最愛吃的漢堡引入,引導學生猜測分析肯德基的漢堡是如何定價的。接著讓學生去體會消費心理:你會取了優(yōu)惠券再去買漢堡嗎?討論后得出:每個人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協助學生建立分析的關鍵概念。在引導學生去猜測利潤最大化的定價方案,并且假設一組具體數據,讓學生動手計算后,比較哪種方案利潤最大,從而證實自己的猜測。最后歸納總結,并應用來分析其他三級價格歧視問題(比如第二件半價、特定時段打折等),進行拓展應用。
這個案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觀察—猜想—證明”科學研究范式,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調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快樂。更別致的是,這樣一節(jié)數學課,也積極滲透及培養(yǎng)了學生的“財商”。
財商,是人們認識和創(chuàng)造財富,以及駕馭和應用財富的能力。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學生所承載的經濟背景日新月異。但是,和智商、情商同等重要的財商教育在我國遠不如國外來得深入及普及,未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因此,我們嘗試利用數學課為平臺與抓手,為學生開設“財商小課堂”,從而增強學生的理財意識,提高學生的財商素養(yǎng)。
財商:本意是“金融智商”,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賺錢、理財的潛力和能力。該詞最早是由羅伯特·清崎 (Robert T.Kiyosaki)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提出。他認為,財商是理財的智慧,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財富及財富倍增規(guī)律的能力;二是正確應用財富及財富倍增規(guī)律的能力。
財商是與智商、情商并列的現代社會三大不可或缺的能力及素養(yǎng)。智商(IQ)反映人作為“自然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EQ)反映人作為“社會生物”的生存能力,而財商(FQ)則是人作為“經濟生物”在經濟社會中的生存能力。金融觸角在生活領域中的延伸和拓展,對財富使用者的財商素養(yǎng)和能力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財商成為當下社會人工作與生活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對一個人各方面的發(fā)展也越發(fā)舉足輕重。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財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學家們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財商教育一般包括四個方面,即理財觀念、理財能力、創(chuàng)富欲望和事業(yè)潛能。
據研究,5~12歲是兒童財商教育的關鍵期。在猶太人的教育中,財商教育是他們最重要的啟蒙教育之一。美國關于青少年財商教育開始得最早,且體系最為完善。其包含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從3歲就開始的幸福人生計劃”、有著明確的教育目標與課程內容和活動的學校教育、從政府層面給予的組織保障和財力保障等。而英國、日本等經濟發(fā)達國家,也都十分重視國民早期財商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從金融理解力、金融勝任力以及金融責任感等方面,獨立、系統、全面地組織開展財商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各類教育中應試教育氛圍較濃,重視學生的智商培養(yǎng)、學科性知識的傳授和講解,而財商教育較少涉及。這也導致了不少人在理財方面相對滯后,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和應有的理財能力。目前經濟環(huán)境日趨復雜,從而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因此,我們團隊試圖思考如何根據兒童的心智發(fā)育特點及生活經驗基礎,將數學知識與財商啟蒙有機融合,從而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財技巧。讓學生主動意識到財商的意義,切實提高學生的真實社會生存能力與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最終,將其內化為學生終身受益的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及理財能力,適應當前商品社會的發(fā)展需求。
中國人由于受傳統文化“君子言義,小人言利”的影響,同時大部分國人的投資理財等財商方面的知識普遍較為匱乏,這些都導致了我們的學生在財商方面的知識幾乎為空白。在《肯德基定價的秘密》一課中,張老師嘗試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學生傳授一些與財商有關的基本財務知識,從而為學生打開一扇用數學的視角解析財商之窗,感受成本、差異定價等金融術語及知識,初步滲透有關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美國的財商教育對兒童的財商知識有著較為細致的劃分:3~5歲能辨別并辨認幣值,了解金錢所能購買的相對應的物品,并且知道金錢從何而來;6~10歲則需要學會數錢、會在超市及商場看價格牌,并合理儲蓄,制定自己的收支計劃,合理規(guī)劃自己的金錢等;11~12歲要能從廣告中尋找真實信息,懂得銀行中的一些金融術語,并能夠正確使用。
與國外相比,我國學生財商的形成與提高主要依托基礎課程。例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元角分》單元及綜合實踐活動《小小商店》,幫助學生認識了人民幣,以及所對應的簡單貨幣換算和付錢、找錢等知識。通過開設虛擬的小小商店的活動,幫助學生再次鞏固這方面的知識。以及中高年級數學題中的儲蓄利息、打折等,都是財商啟蒙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形式。
我們團隊成員都認為,這樣的財商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財商啟蒙教育一個基本核心要素就是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金融及理財知識。
在《肯德基定價的秘密》中,張老師一開始就拋出了“看到這款漢堡定價17元,你有什么問題嗎?”學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經驗,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其中就有學生感受到了成本、利潤、人工費用等這些與金融相關的知識。
如果說以上只是對學生財商水平的初探,那么接下來的“數據推演,深究定價”則是對金融知識更加生動的解讀。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漢堡的成本是5元。現在三名同學都想買,分別出了12元、11元和10元的價格。如果你是老板,要想利益最大化,該如何定價?”這個問題的設置,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數學解決問題的范疇。學生要考慮消費者的人群經濟購買力、銷售者的利潤如何最大化。如何才能夠將所有消費人群進行有效區(qū)分。在一次次交流碰撞中、演算推理中、對比結論中,學生對于平時司空見慣的一個消費行為,對于再普通不過的一個漢堡價格的認識,進行了重新定位與認知,從而實現了財商知識的初步啟蒙。
目前很多小學生對于自己的零花錢不能很好地規(guī)劃使用,更不知道如何有效區(qū)分民生必需品的“需要”和非必需品的“想要”之間的不同,沒有養(yǎng)成較為健康的消費習慣。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的前提下,為學生滲透一些必要的理財和金融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一張肯德基的優(yōu)惠券,通常我們學生只會想著用或者不用。而通過本課,張老師帶領學生們如抽絲剝繭般,解開了其背后所隱藏的深層的營銷策略和模式。張老師創(chuàng)設了“100人中,如果定價10元則都能接受;如果把定價提高到15元時,則只有60人能接受。那么,此情況下,該如何定價?”這一個實驗模擬看似只是一個普通的數學問題,但實際則隱藏著諸多復雜的金融知識。學生需要將自己從消費者的角色轉換為營銷者。如何既能夠用較高的價格讓其中的60人購買,從而又讓另外的40人也能夠成為消費者?思想交流碰撞中,實行“差異定價”的策略,即推廣優(yōu)惠券的營銷手段就這么自然生成于我們學生的智慧中。
而接下來學生在結合自身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還發(fā)現了我們生活中諸多的 “差異定價”:諸如第二杯半價、周二五折等。這些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廣告推銷,實則是商家有計劃、有目的的一種營銷策略與手段。對此的認識,一方面能夠促使我們更加地理性消費,另外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具備初步的金融營銷知識。
財商培養(yǎng)是一個綜合性、系統化的教育活動,財商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日后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生活,能夠科學合理地管理和創(chuàng)造財富。因此,學校財商課程要基于生活,以學生的經驗和生活為核心,著眼于實踐意識養(yǎng)成的生態(tài)課堂。本課,張老師就是以學生身邊最普通的“肯德基漢堡”作為切入口,自然過渡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 “優(yōu)惠券”。這些都特別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主動地進行數據整理、分析對比、深入思考,圍繞“差異定價”這一核心知識點,進而適度滲透了符合學生年齡認知特點的金融知識和策略。
當然,理財是一種綜合能力,為了更好地豐富和培養(yǎng)兒童的財商,我們的課堂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化。例如,可以結合不同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上開設模擬商店、銀行等,還可以安排角色扮演,讓他們感受當老板、推銷員、會計等,從而讓他們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發(fā)現、分析身邊理財問題里的數量信息、變化趨勢,從而做到理性表述。
財商的啟蒙與培養(yǎng)不僅依托于數學課堂,更應該是跨學科的大教育觀,如金融知識與語言、品德等課程的相互兼容,讓學生對財商的體會更加豐富;不僅需要依托于課堂,更需要嘗試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豐富學生的理財經驗,實現多元化、綜合化、生活化的目標;不僅需要依托于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協作起來,要能夠請進來、走出去,拓展課堂的時間和空間。
總之,財商的啟蒙與培養(yǎng),并不單純是為了讓學生們知道如何花錢與賺錢,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認識金錢,增強學生的財商意識,提高學生的財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自我管理、規(guī)劃未來和人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令學生終身受益的能力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