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勝浦街道濱江苑幼兒園 王玉嬌
棋類教學作為幼兒園區(qū)域活動的重要教學活動,包括了象棋、軍旗等內(nèi)容。并且,在棋類教學中,幼兒必須要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來參加活動,在下棋的過程中,幼兒的邏輯思維及推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得發(fā)展,而且,學會了要遵守規(guī)則,任務意識也逐漸增強。同時,棋類教學對于培養(yǎng)幼兒的耐性,發(fā)展幼兒的合作、競爭、承受失敗等能力都有著極大的作用。所以,教師在進行棋類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棋類的優(yōu)勢,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jīng)驗,對于如何開展棋類教學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究。
大部分幼兒在開始棋類活動之前都是沒有接觸過棋的,因此,幼兒對棋的構成,用法等等都是不了解的。這種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講解與指導,幫助幼兒掌握棋的基礎知識。所以,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對棋的基礎構成進行了講解,讓幼兒了解到了完整的棋是由棋譜、棋子和骰子組成的。并且,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更為直觀的認識,筆者利用教具展示了棋子、棋譜和骰子。之后,筆者又帶領學生認識了各種各樣的棋盤。而豐富有趣的棋盤形狀也激發(fā)了幼兒的興趣。最后,筆者通過一些小圖片,講解了各種棋的規(guī)則。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對棋就有了基礎的了解和認知。
對于學前期的幼兒來說,年紀普遍偏低,思維還處于形象思維和象征思維的階段,自我意識比較強,規(guī)則意識較弱,并且常常會受情緒支配,對于活動的參與度也會直接受到心情的影響。這些特點就造成了幼兒在進行下棋活動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犯規(guī)、不愿挑戰(zhàn)有困難性的棋類等情況。而且,有些教師為了幫助幼兒快速掌握下棋的規(guī)則和方法,常常會在開展活動之前就統(tǒng)一教授規(guī)則,要求所有幼兒都必須要掌握基礎的技能。這樣的教學模式直接影響了幼兒的興趣,棋類教學難以開展,效果和效率也極低。因此,教師在進行棋類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充分尊重幼兒的興趣,從幼兒的關注點出發(fā)。并且,在下棋的過程中觀察幼兒的性格特點以及興趣傾向,從而為幼兒提供個性化的棋,讓學生能夠在不同類型的棋中感受到不同的體驗。比如:由于幼兒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不同,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筆者就會提供比較簡單的有圖片解釋的棋。讓幼兒在下棋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而對于交際能力比較差,比較內(nèi)向的學生,筆者就會讓他們進行跳棋、五子棋等需要與他人合作的棋類活動,從而讓學生在下棋的過程中,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關注幼兒的情感,以幼兒的經(jīng)驗為基礎,進行棋類教學。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充分尊重幼兒的選擇,不會強制性地進行教學,而是讓幼兒進行多方面嘗試,進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棋。同時,筆者還會高度關注幼兒的變化,在幼兒取得進步的時候,及時夸獎。對于有退步,自信心不高的幼兒進行鼓勵。在這樣的模式下,不僅提高了幼兒的下棋水平和思維能力,還讓幼兒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
幼兒園開展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家庭作為幼兒長時間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對于幼兒能力的提高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進行棋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家長的作用,通過電話、家訪、班會等形式與家長密切聯(lián)系,深入了解幼兒下棋的情況和進展。并且,對于在課堂上下棋有進步的幼兒進行家校的共同表揚,從而滿足幼兒需要夸獎和關注的心理需求。而針對能力比較弱、學習速度較慢的幼兒,教師要鼓勵家長在家和幼兒一起進行下棋活動,從而幫助幼兒更深層次地明白游戲規(guī)則和技巧,增強幼兒的信心,加強幼兒與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大幅度激發(fā)幼兒對于下棋的興趣,從而讓幼兒的下棋能力在家庭和學校環(huán)境中同步提高。
所以,筆者在進行棋類教學的過程中,會布置作業(yè),讓幼兒回到家中和自己的父母一起下棋。除此之外,筆者還會定期開展下棋活動,讓家長與幼兒共同組成下棋小組,組與組之間進行比賽,取得勝利的組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通過這樣的方式,幼兒下棋的興趣被大幅度激發(fā)出來,下棋的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而家長在與幼兒共同活動的過程中,也收獲了良好的情感體驗,促進了幼兒與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由此可見,家校合作對于提高幼兒的下棋能力,增強幼兒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教師要通過多樣化的手段開展棋類教學活動,讓幼兒能夠在下棋的過程中體會到失敗和成功的滋味,從而為幼兒的個性化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利用棋類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發(fā)展幼兒的情感,提高幼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