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我們常說“青燈黃卷”中黃卷,是一種早期的浸漬加工防蟲紙。它是通過中藥的驅蟲性來提高紙張的防蟲性能,隨著人們在使用中的不斷探索,在此基礎上,又衍生出了其他幾種中藥浸漬的防蟲紙。作為當今的文獻保護工作者,我們在感嘆先人智慧的同時,應開拓思路,古今結合,將防蟲技術繼續(xù)發(fā)展下去。
關鍵詞:文獻保護 中草藥 防蟲紙
紙張的出現(xiàn)與普及,極大的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傳遞,雖然造紙技術在不斷的完善,但紙張始終以植物為主要原料進行制作,因而,原材料中植物纖維招致書蟲啃食的隱性問題也一直存在。古籍防蟲,自古至今都是文獻保護工作者所探究的話題,根據(jù)前人的研究,我國古籍文獻防蟲技術主要分三種類型,其一為中藥防蟲法,其二為冷凍柜驅蟲法,第三為輻射驅蟲法。從先后順序便可得知,中藥防蟲的技術方法最早,使用時間最長,故而,相對研究發(fā)展的時間也最長。
一.中藥防蟲紙的品種
啃食書籍的書蟲有很多種,耐饑餓能力強、喜好吃谷物、紙張、漿糊、絲絹纖維等富含蛋白、糖類和微量元素的物質是他們的共性。以主要害蟲——蠹魚為例,他的消化器官中具備將紡織品、紙板中的纖維素以及淀粉類物質分解成葡萄糖,從而以此為生,如果不加以防治,古籍是其生存的良好場所。防治蠹魚的辦法可以選擇它的天敵——蜈蚣,但這個方法并不適用于保護書籍。為了防止紙張被啃食,古人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借助中藥的驅蟲性能,可以提高紙張自身的防蟲性,故而達到防治書蟲,延長古籍壽命的目的,這一保護理念沿用至今。
中藥主要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三類。它的使用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逐漸積累的醫(yī)藥知識,俗話說:“用藥如用兵,任醫(yī)如任將”,針對性的選擇,使其發(fā)揮自己的藥性在古籍保護中也有所體現(xiàn)。通過梳理,使用具有殺菌驅蟲之藥性的中藥制作防蟲紙的品種主要有:潢紙、雌黃紙、碧紙、椒紙、百部紙和萬年紅紙,這些紙張的硬度、配方各有不同,但都是利用中藥驅蟲成分的毒性和散發(fā)氣味防治書蟲,制作方法主要分為染紙和涂布。本文主要對植物中藥染紙的防蟲技術進行簡要的綜述。
1.潢紙
潢紙屬于防蟲加工紙的初級階段,漢魏時期使用,采取中藥黃檗進行染紙。歷朝歷代都有記載,東漢劉熙《釋名》、西晉葛洪《抱樸子》中都提到了黃檗防蟲;宋羅愿《爾雅翼》曰:“后世書敕用黃紙,味既苦而蟲不生”,延續(xù)至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識》卷八《藏書辟蠹》曰:“古用黃卷,以漬蘗,殺蟲也?!钡搅颂拼?,在潢紙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硬黃紙”,也稱黃蠟箋,當屬潢紙的升級版。南宋張世南《宦游紀聞》卷五記載:“硬黃,謂置紙熱熨斗上,以黃蠟涂勻,儼如枕角,毫厘必見?!庇纱丝梢姡窃阡昙埳蠈⒎湎灳鶆蛲坎?,砑光磨光,使其具有質硬有光澤,防蟲抗水性好的特點。多制于初唐以及中唐,晚唐漸少。
官府文書、重要典籍、道釋藏經(jīng)使用這類制法的紙張在隋唐時尤盛。這也是敦煌藏經(jīng)洞大量唐人寫經(jīng)完整無損的原因之一。宋代內(nèi)府各館閣文書,寫本也均為黃紙。不僅如此,朝廷還規(guī)定凡地方刻板書都必須用黃紙印一套,上呈朝廷備藏。正如《舊唐書》所載唐高宗上元二年:“敕制比用白紙,多為蟲蠹,今后尚書省下諸司州縣宜并用黃紙”。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卷四曰:“貞觀中始用黃紙寫勅制。髙宗上元二年詔曰:詔勅施行既為永式,比用白紙,多有蟲蠧。宜令今后尚書省頒下諸司諸州縣并宜用黃紙?!睆母鞣轿墨I記載來看,可見潢紙的認可度以及普及度是很高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其具有防蟲功能的實效性,二是紙張顏色為黃色的審美性,符合中國人心中具有神圣莊嚴之意。
上文所說的檗,屬蕓香科植物,樹皮和果實可作驅蟲劑及染料,其中,小柴堿具有抗微生物及原蟲之功效,藥根堿是生藥黃柏另一成分,對細菌、真菌都有抑制活力作用,黃柏內(nèi)脂也有驅蟲作用,是一種非常適合提高紙張防蟲的中藥。
2.百部塊根紙
清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第五則提及“糊用小粉、川椒、白礬、百部草細末,庶可負蛀”。文中的百部,即為主要原料。百部,屬于單子葉植物百部,分布在日本和中國大陸、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等地,塊根可藥用、有毒,其塊根中含有多種生物堿,百部堿、百部次堿和異百部次堿都有殺蟲作用。
百部塊根的紙張在各文章中多有提及,但詳細的資料少之甚少,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碧紙
隋唐時期,碧紙出現(xiàn),明清時期多用。因其經(jīng)過天然的植物染料染色后,紙張顏色與宣德青花瓷相似,故而又稱為瓷青紙,磁與瓷同音,亦稱磁青紙。明宣德年間,在此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羊腦箋。據(jù)清代人沈初一的《西清筆記·卷二》中云“時按乾隆年間奉詔在憋勤殿寫華嚴經(jīng),用泥金寫羊腦箋……羊腦箋以宣德瓷青箋為之,以羊腦調(diào)和頂煙松煙,睿藏久之,取以涂紙,研光成箋。黑如漆,明如鏡,始自明宣德間,制以寫金,歷久不壞,蟲不能蝕?!边@種紙張堅硬且亮,防蛀且易保存,屬于皇家專用的寫經(jīng)紙。敦煌藏經(jīng)洞、山西應縣、浙江瑞安、江蘇蘇州都分別出土了五代、遼、宋等代的碧紙佛經(jīng)。
壁紙多用作經(jīng)書紙,原因有三點:(1)佛經(jīng)抄寫對黃紙的需求量很大,潢紙漸漸無法滿足,這就促成了新型防蟲品種紙的制造;(2)不少經(jīng)書會采用貼涂金箔或灑金粉的手法,使經(jīng)書顯得更加莊嚴尊貴,以瓷青紙的藍紫色為底,視覺效果上顯然比黃色、白色紙張為底更容易顯現(xiàn);(3)天然的植物染料為藍靛,是一種具有殺蟲作用的中草藥,滿足經(jīng)書長期保存,保護紙張不受蟲蛀的要求。
藍靛,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草大青等葉制成的染料。亦即制造青黛時之沉淀物,味苦,無毒?!侗静菥V目》有這樣的記載:“澱,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藍浸水一宿,入石灰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氣味與藍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殺蟲之功,似勝于藍。”藍靛。有人認為藍靛的抗菌成分是靛甙。實踐證明,靛甙無抗菌作用,其有效抗菌成分尚待研究。[1]
4.椒紙
椒紙是宋代發(fā)明的一種浸漬防蟲紙,清人葉德輝《書林清話》記載:“宋時印書者,有一種椒紙,可以避蠹。……椒紙者,謂以椒染紙,取其可以殺蟲,永無蠹蝕之患也。其紙若古金粟箋,但較箋更薄有光,以手揭之,力頗堅固”[2]。
宋朝自印刷術普及之后,除了寫經(jīng)紙的需要,對印刷紙的需求也極具驟增,椒紙的出現(xiàn)也相對緩解了這一局面。椒紙中的香茅醛、水芹萜等生物堿,具有防蛀殺蟲的功效。制作的主要原料主要為花椒,但也有胡椒、辣椒混合熬制一說。目前,大部分人傾向于以花椒為主要防蟲藥劑的制作方法。花椒(亦稱川椒、蜀椒等),與黃檗、蕓香一樣,也屬蕓香料,為雙子葉植物,具有特殊強烈香氣的中藥,味道麻辣而持久,其皮中含有檸檬烯、枯醇和香葉醇等揮發(fā)油,有殺蟲之效,其果實中含有香茅醛(G10H19O2N)和水芹萜,其根中含有白鮮堿、茵芋堿、小檗堿等多種生物堿。胡椒及辣椒中也含有的辣椒堿、二氫辣椒堿、降二氫辣椒堿、高辣椒堿、高二氫辣椒堿這些化學成分以及椒中散發(fā)出來的強烈辛辣氣味都對蠹蟲有驅避作用,使得椒紙具有較好的防蛀辟蠹的效果。椒紙,一度成為宋時皇家藏書專用的定制紙張,《天祿琳瑯后編》宋版類,《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中云:“淳熙三年四月十七日左廊司局內(nèi)曹掌典秦玉禎等奏聞,《壁經(jīng)》、《春秋》、《左傳》、《國語》、《史記》等書,多為蠹魚傷牘,不敢備進上覽。奉敕用棗木、椒紙各造十部,四年九月進覽。監(jiān)造臣曹棟校梓,司局臣郭慶驗牘?!苯翊娴哪纤慰瘫尽睹鲂迾俗⒛鲜吩敼?jié)》仍未見有蟲蛀的跡象,經(jīng)檢測紙張為椒紙。
二.中藥防蟲在現(xiàn)代古籍保護與修復中的運用與發(fā)展
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古籍的保護方式越來越科技化,但這與探索古今結合的古籍保護方式并不沖突。以中藥防蟲的角度并深入到在古籍保護修復工作中的思考,筆者做了如下的幾點設想:
1.古籍的預防性保護
1.1添加防蟲紙。通過調(diào)查可知,北京、上海等多地都有屬于自己研制的秘制防蟲紙,配方對外保密,想必不是上文中所提及的某一種已知的品種紙,但應當也萬變不離其中。這種紙張,通常采用將其夾在古籍的首尾頁,無需與原書裝訂在一起。針對需要暫時離開書庫的古籍,例如對外的交流展覽時,可以隨時添加,這種方法無疑可以更加快捷的為古籍加上一層保護。
雖然添加防蟲紙的方式相對靈活實用,但實行有一定的困難性。首先,適用于有一定經(jīng)濟條件的單位;其次,后期的統(tǒng)一添置,需要大量的時間以及人力的投入;再次,秘方的研制,不對外公開,很多單位又不具備自主研發(fā)的條件,因此這種方法目前并不算普及,還有待推廣。
1.2函套改造。除了制作防蟲紙外,書函對古籍的保護也很重要。越來越多的單位針對館藏的珍貴古籍都會定制函套進行多方位保護。近幾年,在世博會出鏡率極高的無酸紙囊匣,主打的正是紙張的無酸耐保存不易蟲蛀的特性。但造紙必定要用到紙漿,而紙的纖維素會引起書蟲的啃食,那么,是否可以在對囊匣無酸紙板的制作過程中,加入一些類似于中藥這樣純天然無害的汁液,使囊匣由內(nèi)而外具有防蟲的功能呢?當然這還需要時間去探索,還要進一步去檢測囊匣酸堿度的變化。
2.需要修復的古籍
2.1修復用紙。需要進行修復的古籍,很可能就要涉及到將原書進行拆分的情況。那么,在修復中,對于已經(jīng)拆開的古籍,有更多可以對其添加改造的地方,比如:在修復的實際工作中,經(jīng)常會遇到修復用紙與原書紙顏色不一的情況,這個時候需要對其進行染色,修復用紙染色的材料有很多種:礦物顏料、紅茶、橡腕子、黃檗等都可以作為選擇。為了增加原書的防蟲性能,建議首選具有防蟲藥性的黃檗進行修復用紙的染色,這樣既達到了修復紙張顏色上的要求,又可以提高所修復古籍的防蟲性能。
2.2修復書皮。同樣的,這種方法書皮紙的修復與更換也可運用。瓷青紙的書皮紙,其染料可以選用藍靛,古銅色的書皮紙,其染料可以選用黃檗。雖然說,這種純天然的殺蟲產(chǎn)物可能效果沒有化學藥劑好,但是無污染無危害的優(yōu)點,對于當今古籍的修復與保護具有更加長遠保護的現(xiàn)實意義。
以上是筆者個人的想法,只有經(jīng)過實踐證明才能夠驗證是否可行,多去嘗試,在古籍保護與修復的工作中,中藥的使用還需要國家的鼓勵,企業(yè)的支持和相關專家的研究,再結合實際工作者的實踐,以及時間的檢驗。定能夠將我們古代的紙質中藥防蟲理念的智慧結晶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李清平《我國古代檔案防蟲藥物簡介》河南省獲嘉縣檔案局《云南檔案》200804028
[2]葉德輝:《書林清話》,岳麓書社,1999年,第136~137頁
(作者介紹:周津丞,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圖書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