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陳麗霞 梁紫欣
“你跪下,背家訓給我聽?!痹陔娪啊稛o問西東》中,出于愛子本能,沈光耀的母親以這樣的開場方式,勸誡兒子。
沈光耀順從地跪下背完家訓,母親對他說:“我只希望你體會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和喜歡的女孩結婚生子,不是給我增添子孫,是想讓你能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所追逐的功名利祿,祖上全都擁有過,那不過是人生的幻光。”
這一幕打動了觀眾,尤其是為人父母者。育兒類微信公眾號“媽咪讀呀”寫道:“正是這樣的家境和家教,才能培養(yǎng)出沈光耀。但是,現(xiàn)在很少有家庭再談家訓家規(guī)了。”
背家訓這樣充滿儀式感的家庭教育形態(tài),的確不再常見。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周海生說,當農耕社會中聚居的大家族被拆解為現(xiàn)代城市里一個個散落的小家庭,涵養(yǎng)家風、強調家規(guī)家訓的意識被淡化。
但周海生認為,家風同時也是無聲無形的傳統(tǒng),“你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無時不在?!?h3>從大家族到小家庭
從電影人物沈光耀身上,觀眾看到了一個人格健全、修養(yǎng)極高的世家子弟形象。電影中沈母訓子的場景,是要解釋沈光耀這些特質的由來。
沈光耀出自三代武將的大家族,他背的兩條家訓,是“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和“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前者出自《朱子家訓》,后者則出自《顏氏家訓》,強調的是一種重德才而輕名利的家風。
“一個人生活在具有特定家風的家庭里,就像處在一個磁場中,會按照磁場所希望的方向來發(fā)展和運動?!奔彝ソ逃龑<摇⒈本煼洞髮W教科所研究員趙忠心說。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家庭風尚或作風。
良好的家風能陶冶家族成員的美德善行,在傳統(tǒng)儒家社會中,家風對內能維護一個大家族的秩序,對外能提升家族的社會形象。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大家族無不重視家風的傳承,從而實現(xiàn)世家賡續(xù)。
在一檔電視綜藝節(jié)目中,曾有嘉賓體驗“江南第一家”鄭義門一集。
鄭氏一族是耕讀之家。從北宋開始,家族合眾生活十五世,以好學的風尚和孝義的名聲著稱,宋元明清四朝有170余位鄭氏子孫出仕,最高者官至禮部尚書,且無一人因貪腐被罷黜。由是,鄭氏被褒獎為“義門”。
鄭義門是典型的中國農耕社會大家族,倫理文化和禮儀文化均體現(xiàn)在其合眾而居的生活場景中。在節(jié)目中,每日清晨,嘉賓扮演的家族成員的人都要在宗祠背誦168條的傳世家訓《鄭氏規(guī)范》。
“大家族聚居的生活使家風教化更方便?!苯K師范大學家文化研究院院長陳延斌說,如今鄭氏宗祠仍然保存完好,當?shù)鼐幼〉泥嵤献訉O在每天早晨洗漱完畢后,依然會進行背家訓的儀式,同時,家族還會定期進行聚會。
“到了現(xiàn)代社會,家庭結構變得簡單,不太容易形成像中國傳統(tǒng)社會那樣的家風傳承形態(tài)?!鄙綎|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研究》主編王鈞林說。
隨著社會流動性增大,家族成員四處分布,大家族對家族成員的影響逐漸削弱,宗祠祭祀、家規(guī)、家訓等教化手段不再普遍?!凹绎L教化的責任,從過去的族長和德高望重的家族長輩身上,轉移到了小家庭的祖父母和父母身上?!标愌颖笳f。
在陳延斌看來,大家族到小家庭的變化雖然改變了家風傳承的形態(tài),但這不代表家風傳承一定會因這樣的結構變化而式微。
以鄭義門為例,陳延斌說:“當下也有不少子孫離開老家到其他地方工作,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但家庭內部仍然延續(xù)著鄭氏家風,讓家風發(fā)揚到別處,這甚至也是家風傳承的一種‘加分化。”
實際上,在小家庭之中,生活細節(jié)里所講究的規(guī)矩也體現(xiàn)了一種家風。北京的撰稿人書童就認為:“老禮兒、老規(guī)矩是養(yǎng)成良好家風必不可少的養(yǎng)料。”
她曾寫過一篇《家風和規(guī)矩》,回憶自己幼時家里長輩所樹立的“條條框框”:開飯前小輩不能先動筷子,飯菜擺好要等長輩坐好;吃飯時不能用筷子翻騰盤子里的菜、不許“吧唧嘴”;出了門見長輩要主動打招呼,對陌生人要叫“您”;走親訪友手不能空著……
這些不成文的規(guī)矩,其實都延續(xù)自中國古代社會的禮儀文化。比如,“見長輩要主動打招呼”實則是明清“問安禮”的簡化;吃飯要等長輩上座,源自“長幼有序”的禮儀規(guī)范;吃飯不吧唧嘴,源自古代餐飲禮儀中對“品箸留聲”的忌諱,等等。
《齊魯晚報》記者曾在濟南四家小學門口蹲守調查,記錄放學時孩子的書包由誰背:380個書包中,301個由家長背,79個為孩子背。
網友“曉嵐”看到這條新聞后,想起自己在地鐵上看到的一幕:一個7歲的小女孩背著書包,把空出的座位讓給母親坐,母親坐下來之后,才把孩子的書包拿下來,放在自己腿上。
“曉嵐”認為,“書包是不是自己背”這個細節(jié),體現(xiàn)了一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和風尚:“我很欣賞這對母女,孩子有獨立品格、尊重長輩,母親對孩子在細微處很體貼,但不是‘保姆式關注。這個家庭肯定有一個充滿愛、重德育的家風?!?h3>從“破”到“立”
細究現(xiàn)代小家庭中那些仍然沿用的老規(guī)矩,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烙印著“克己、尊上、敬老”的儒家文化印記。
儒家由家庭的倫理秩序出發(fā),總結出了綱常禮教。上到朝堂、下至鄉(xiāng)野,以家長制為核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維系古代社會秩序。
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序列中,“齊家”是一個具有連接樞紐功能的環(huán)節(jié),它強化了個體的修身,筑實了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這也是中國家風文化得以形成的一大原因。
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庭結構發(fā)生變化,物質生活的豐富、生存競爭的加劇,加上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家庭觀的變化,給家風文化帶來了沖擊。社會變化的迅猛,讓不少年輕人時常感到父母的人生經驗不足以幫助自己應對現(xiàn)實,無形中漠視長輩的信條。
但是,傳統(tǒng)家風所依托的古代社會架構和政治體制的消失,并不意味著其涵括的道德意識統(tǒng)統(tǒng)失去了合理性,也并不意味著家風建設失去其必要性。
在王鈞林看來,對于現(xiàn)代社會家庭單位來說,良好的家風能保證一個家庭的團結和睦,包括使家庭更好地履行養(yǎng)育兒童和贍養(yǎng)老人的功能。
“不必諱言的是,當代社會的家庭教育確實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周海生說,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抱著“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都無所謂”的態(tài)度,不遺余力花錢促應試成績,卻忽略過去家風教化中最注重的人格人品教育。
如何結合現(xiàn)代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當代核心價值觀,有針對性地推動家風建設,成為一個關鍵性議題。站在開放多元、民主法治基點上的家風建設,需面向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融入現(xiàn)代精神,剝離傳統(tǒng)文化中保守、世故的成分,提倡傳承優(yōu)秀、創(chuàng)新發(fā)展。
作家馮驥才認為,要堅持中國傳統(tǒng)儒學精華,吸納西方人文主義的有益部分,去蕪存菁。例如,“在傳統(tǒng)的東方文明中,認為年輕人尊敬老人特別重要,而在現(xiàn)代社會里,晚輩尊敬長輩的同時,長輩也應對晚輩講究人格上的平等?!?/p>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