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崇真小學 陳虹亦
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魔術,每次觀看都屏氣凝神,意欲解開其中的奧秘,但每次都未能如愿,在驚嘆魔幻而神奇的表演之余,更加贊賞和羨慕魔術師的魔法,對魔術師充滿了敬意。長大后,沒有成為一名魔術師,卻成了一名小學教師,但心中始終有一個魔術情結,因此,時常把課堂當作自己的魔術舞臺,想要讓自己的教學像魔術一樣具有魔法,對學生充滿誘惑,讓課堂富有魔力,期盼能夠用各種具有魔法的手段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讓學生自始至終都目不轉睛,對每項學習活動都專心致志。
低年級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如下狀況:一些學生在上課五分鐘后便心猿意馬,每一樣東西都會成為他的“金箍棒”,有的拿起橡皮、尺子耍弄;有的突然翻看書本后面的內(nèi)容;有的忽然匯報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有的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學生的所有與學習無關的言行舉止勢必使學習效率大打折扣。雖然好動是低年級學生的生理表現(xiàn),注意力短暫是他們的正常心理特征,但是,只要我們設法改變自己的教學,定能將這些頑皮的孩子吸引到數(shù)學活動中來,讓他們愉快而專注地學習。怎樣防止這些學生心猿意馬,讓他們對老師心無旁騖,個個都全神貫注地探究學習呢?老師就要做一名優(yōu)秀的魔術師,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魔法,讓數(shù)學課堂富有魔力。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感興趣的東西學生不會分心走神,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必須讓數(shù)學材料趣味化,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興趣。低年級學生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學習材料失去興趣,從而將精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對數(shù)學探究活動喪失了動力。
魔術之所以能夠吸引觀眾,主要是魔術師懂得制造意境和懸念,能夠抓取觀眾的心。聰明的數(shù)學教師注重激趣巧妙吸引,善于利用低年級學生特有的好奇心,把教學活動變得如同魔術般精彩,不斷優(yōu)化數(shù)學學習材料的呈現(xiàn)方式,使枯燥抽象的數(shù)學材料生動形象,用美好的畫面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制造各種懸念抓住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為之著迷,樂在其中。例如,在教學《十幾減9》一課中,我首先為學生播放了“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視頻,借助神話故事“西游記”中的情節(jié),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趣的數(shù)學問題情境:孫悟空從蟠桃會上偷回13個蟠桃,回家分給小猴們品嘗,分掉了9個,還剩多少個?生動有趣的故事、直觀動態(tài)的視頻對學生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力,一下子抓住了他們的心,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計算方法,我沒有用小棒來替代桃子,而是給學生提供了桃子模型,逼真的桃子讓學生興趣倍增,他們積極動手操作,展開了對算法的愉快探究。
魔術的技巧在于麻痹觀眾心理,轉移觀眾注意,從而利于魔術師做一些手腳。魔術師有時故意利用一些無關的道具和動作,干擾迷惑觀眾的視線,造成觀眾注意力分散,獲得魔術理想的效果。課堂教學的魔法不是增加干擾,而是要減少學習干擾,防止注意的轉移,以吸引學生對數(shù)學材料的注意,讓學生的精力全部集中到探究活動之中。
低年級學生的自控力較差,最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譬如過早地把學具放在課桌上,有的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去觸摸擺弄,已經(jīng)使用過的學習材料如果不及時收起來,有的學生又會去耍弄,從而影響其他內(nèi)容的學習。因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減少無關干擾,簡化對學生的刺激,包括物質刺激和精神刺激,避免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負面影響。減少刺激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少重復啰嗦,避免有口無心,防止造成學生的聽覺疲勞,從而使學生充耳不聞。少干擾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活動材料不要過多,要富有結構性,學習材料的呈現(xiàn)要適時,使用完畢的材料要及時收回,及時關閉學生的手眼,讓他們畫地為“牢”,防止學生再去觸摸而分心。例如,在教學《認數(shù)1~5》一課中,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建立數(shù)和形的聯(lián)系,我給學生準備了豐富的感性材料,讓他們看一看、數(shù)一數(shù)、說一說,在設計材料時,考慮到學習的需要,減少多余干擾,我給學生準備了1個蘋果、2個橘子、3塊橡皮、4支鉛筆、5朵紙花,沒有給學生提供超過5個的實物,在學生完成此輪操作活動后,我讓學生把物品都放進抽屜內(nèi),減少了對學生的誘惑,避免了對下一個學習活動的影響。
俗話說:“閑則生非。”低年級學生像孫悟空一樣好動好玩,容易精力過剩,他們幾乎沒有一刻安寧,如果不安排學習任務,他們反而會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甚至會惹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因此,我們在數(shù)學課堂中要精心設計安排好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使他們無暇分身,無心去做其他事。
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中的探究活動要豐富,要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動手操作機會,多提供自主探究舞臺,催發(fā)學生樂此不疲地置身于各種探究活動中。小組合作是教師經(jīng)常采用的學習方式,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一些學生在小組合作時不但自己分心,還妨礙他人探究,因而,我們要科學分工,明確任務,讓組內(nèi)成員人人有事做,個個不空閑,避免少數(shù)學生無事可做,從而導致分身,甚至影響他人活動。我們要教學生在合作中精誠團結,相互協(xié)作,以提高合作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數(shù)一數(shù)》一課中,我在出示了情境圖后,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數(shù)出各種物體的個數(shù),在小組合作中,我先對學生進行分工,1號學生數(shù)滑梯和秋千,2號學生數(shù)木馬和飛機,3號學生數(shù)蝴蝶和小鳥,4號學生數(shù)花朵和大樹,5號學生數(shù)氣球和小朋友。有了明確合理的分工,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他們各司其職,較好地完成了合作任務。
“讓學”成為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學追求學生的自主學習,倡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許多教師高舉“讓學”旗幟,淡化了教師的主導價值,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中讓得坦坦蕩蕩,讓得徹徹底底,結果課堂像草原,學生像一只只自由奔跑的小羊,有時甚至連牧羊人的吆喝也產(chǎn)生不了拘束作用。
作為自控力與自學力都比較薄弱的低年級學生,我們在課堂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好探究活動,而不能任由學生自由散漫活動。教師要勤于調(diào)控,收緊放足,巧妙調(diào)控教學節(jié)奏,合理安排教學進程,該放手時就放手,該收回時就收回,既要收緊又要放足,在學生分神時要及時提醒督促,組織紀律教學,將學生的心收回,將他們引入探究軌道中。在學生需要借助操作理解思維時,我們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放手讓學生自由操作,釋放個性情懷。收緊放足要求教師說就要說得明白透徹,避免學生一知半解、精神恍惚,學生做就要做得充足盡情,討論交流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展開思維交鋒與思想碰撞。一旦把想要做的事情做完做好,就不會分心溜號。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顏色各異、長短不同的鉛筆,讓同桌兩個學生一組,合作觀察操作分類,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我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引導他們自由分類,鼓勵他們按照不同標準分一分,在學生充分操作后,我及時把學生引入分類標準的匯報交流中,使學生懂得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感悟到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教師在課堂中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要勤用教學評價,發(fā)揮評價的魔力,調(diào)控學生學習情緒,捕獲學生的芳心,激勵和鼓舞學生探究熱情。
讓我們施展魔法,締造魔力數(shù)學課堂,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提升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