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影 (江蘇徐州市銅山區(qū)張集實驗小學)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日記作文天天有。作文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成績。新課標關于五年級習作的要求:樂于習作。要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善于模仿,善于運用所積累的詞語和所學的修辭方法、描寫手法。如何讓學生愛上寫作?有東西可寫?筆者認為教師只有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才能輕松寫作。
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閱讀是吸收、是積累,寫作是表達、是傾吐。引導學生用心閱讀,欣賞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的寫作技巧,感悟其寫作方法的獨到之處,讓寫作有章可循。
課堂上筆者抓住語言訓練點有意識地遷移運用。在《月光啟蒙》一文中,母親的歌聲甜甜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筆者引導學生感受這一句的寫法。連續(xù)使用兩個比喻寫出了母親歌聲的甜美,筆者說這樣美的句子你也能寫,筆者找朗誦好的女學生把這句話讀出來,隨機找學生就這一句來描述,在人唱歌、講故事、說動聽話時都可以用上這樣的比喻句。后來在習作《我們班的小能人》中,于天衡同學在寫唱歌甜美的同學時,就寫道:“他的歌聲甜甜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逼鋵嵲趯W習中遇到書上優(yōu)美的語言,富有感染力的段落,引導學生潛移默化的使用,這也是小學生習作能力迅速提升的有效途徑。教師有意識地設置訓練就是用心栽花,學生作文語言生動有亮點就如盛開花兒,芳香四溢。
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遷移人物故事。在讀了曹文軒《草房子》后,秦大奶奶的形象在學生心中很明朗,自私而又無私,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人物嗎?學生有的說自己的奶奶節(jié)儉而又浪費,節(jié)儉的是剩菜剩飯不舍得倒掉,衣服爛了不舍得扔掉,但是對待需要幫助的親戚鄰居卻大方,恨不得把家里的東西都送給人家,學生把書中的人物和現(xiàn)實中的人物作比較,感受到寫人要想把其特點寫清楚可以抓住人的動作、語言、心理,進行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
我們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如果只是關在教室里閉門造車,就寫不出生動的文章,倒不如結合校內外的活動,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寫作自然流淌。
班級經(jīng)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吹口香糖比賽,閱讀大富翁,拔河比賽等,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又為學生寫作提供了素材。班級同學都喜愛吃泡泡糖,學校不讓帶,他們就偷著帶,于是抓住這個契機,筆者讓學生帶泡泡糖進行吹泡泡比賽。學生一聽帶泡泡糖就興奮了。口香糖拿在手中,筆者首先讓學生看,看顏色,看看包裝,剝開之后再觀察它的樣子,最后進行吹泡泡的比賽。在比賽中很多學生,吹得有聲有色,比賽讓學生體驗到極大的快樂。但筆者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進一步引導,請大組長把口香糖殘渣收集起來堆放在一起,讓學生談談自己看到口香糖殘渣的感受,學生一副惡心的樣子。筆者又用投影展示一些亂丟棄口香糖的圖片。北京天安門廣場亂丟口香糖,40萬平方米的天門廣場就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清除一塊口香糖殘渣,清潔工人需要鏟30下,刷100次,至少需要花費1.1元??粗鎸嵉膱D片,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吃完的口香糖該如何放置?此時其實學生情緒已由剛才的興奮激動到現(xiàn)在的沉思。
最后,筆者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從哪一方面記錄此次活動,也可以選取其中的一部分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學生有的用自述的體裁介紹泡泡糖,有的學生要用記敘文寫下活動的快樂,有的要用說理性的文章給人們以啟示——泡泡糖殘渣不要隨便亂丟,不能方便了自己,麻煩了別人,降低了人格。
活動讓學生有了寫作的源泉,他們在情境中逐步養(yǎng)成觀察事物的習慣,及時記錄下所見所感,活動之情撥動了寫作之弦。
“寫作知識的教學務必精要有用,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睘榱俗寣W生能夠寫出連貫的文章,筆者注重引導學生在動筆前精心構思,出奇制勝。高年級習作側重于篇章訓練,注意滲透布局謀篇的方法,審題立意,選取素材,安排結構。這幾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能打亂順序。
引導學生構思要根據(jù)習作要求審題立意,告訴學生立意不僅要新,還要快。一個題目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寫,同一個素材可以表達不同的中心,如果憑空去想,漫無目的,一定會毫無頭緒,如果在借鑒中求新,求變通,有據(jù)可依,立意就會快很多。審題后,根據(jù)習作要求快速選擇材料,把與題目相關的素材迅速提煉出來,敏捷地做出決定,將選用的材料概括寫在草稿紙上,然后注意整體結構的安排,語言的組織,上下文的過渡等。在指導學生完成寫人的記敘文構思時,筆者注重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情來反映人物的特點與品質,即以小見大。
例如:一位學生手中扎進木刺,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寫,張陽陽在寫的時候構思就很奇妙,題目《甜甜的眼淚》,新穎吸引人,側重于同學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以及自己的心理感受.另外在寫老師的時候張陽陽同選這一件事,但是舊題材出新意,他題目為《媽媽一樣的關愛》,他側重寫老師如何為他拔刺的場面:“老師看見我手上扎的刺,眼里滿是疼愛,老師先用碘伏細心消毒,再用一只手緊捏住刺周圍的肉,另一只手拿針輕輕一扎,迅速一挑,一陣疼痛過后,刺隨著針尖脫離了肉海,老師一邊哈氣,一邊不停地叮囑……我看到老師眼中滿滿的都是媽媽的關愛,一股暖流涌上心頭,眼睛濕潤了……”學生在謀篇布局上巧妙有創(chuàng)意會收到意外的精彩。
學生精心構思,以小見大就會收到“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效果,當然像首尾呼應,借物喻人,反復扣題等謀篇布局的技巧運用恰當,會讓文章連貫完整,此時再行文定會出彩。
此外,每次作文寫完筆者都引導學生多讀幾遍,直到讀通,讀順了為止,成文后的修改打磨也不可或缺,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第十冊教材中要求學生學會自主修改作文。為了激發(fā)學生修改作文興趣,筆者用名人修改文章的事例給予他們啟示。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寫世界名著《復活》,從起草到發(fā)表,用了十年時間,對主人公瑪絲洛娃的外貌描寫,就修改了20多次。賈島和《推敲》的故事,王安石一個“綠”改得妙,至今廣為流傳等,這些鮮活的事例讓學生明白文章不厭百回改。
總之,只要教師能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用積累的語言,有意識地設置情景讓學生留心生活,再引領學生精心布局使文章結構完整,學生一定會輕松地徜徉在寫作的百花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