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建湖縣裴劉小學 朱艷玉
在課堂教學中,對某些需要掌握的知識及需要重點理解卻又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應該運用技巧予以啟發(fā)誘導,往往從反面入手提出問題,或者用問的藝術,就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興趣,打開思維道路,促使學生積極思辨。要求他們“倒過來想一想”,讓事情的發(fā)展倒退回去,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癥結,有助于獲得清晰的概念,使學生在“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中,展示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勝境,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谡Z文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是關鍵,巧妙設問,往往會化難為易,特別是在教學課文的難點或關鍵處時,教師直截了當?shù)靥岢鰡栴}和講解,學生往往難于回答和理解,此時,如果來個“遷回作戰(zhàn)”,“欲問甲題佯問乙題”,先從具體事情發(fā)問,由淺入深,旁敲側擊地引導學生思考,再繼續(xù)發(fā)問,學生便會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在回答乙題中自然得到甲題的答案。
在語文教學中善于運用提問的藝術,最重要的就是抓住教學目標,突破文本中心。例如,執(zhí)教《月光曲》第二段時,為了讓學生弄清,我設計了若干“引導問”,由淺入深,啟發(fā)引導,及時點撥。(先讓學生讀兄妹倆的談話)師:這段對話告訴了我們什么?我們一起來看看——妹妹喜不喜歡聽貝多芬彈奏?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喜歡,從“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這句話可看出來。
師:對,姑娘這話告訴我們,她很喜歡彈貝多芬的曲子,可是沒人教,不知道該怎樣彈,她渴望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可哥哥能不能實現(xiàn)妹妹的這個愿望呢?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哥哥沒錢給妹妹買入場券。
師:對,因為家里窮,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哥哥實現(xiàn)不了妹妹的愿望。妹妹有沒有因此責怪哥哥?她怎樣說?
生:沒有。她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p>
師:大家知道,姑娘是很想聽貝多芬彈奏的,那她為什么要這樣說?
生:她怕哥哥難過。
師:對了,姑娘說這話是為了安慰哥哥。她體諒哥哥沒錢為她買入場券,就說自己剛才說想去聽貝多芬彈奏是隨便說出來的,叫哥哥不要放在心上。你們看,姑娘多懂事呀,兄妹倆的感情多深呀!而在茅屋外的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這些談話,他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
生:他覺得兄妹倆很可憐。
生:貝多芬很同情盲姑娘,他想為盲姑娘彈一曲。
師:說得好。貝多芬可能會想:兄妹倆這么窮卻能互相體諒;姑娘這樣喜歡我的曲子,想聽我彈奏卻不可能,多可憐呀,我何不進去為他們彈一曲呢?
通過一番討論,學生答出乙題,而引導問便在乙題與甲題間架起了橋梁,再在老師的點下,學生便水到渠成地解答了甲題:貝多芬很同情窮兄妹倆,所以進屋為盲姑娘彈琴。從問題的側翼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意彼而問此,教學的目標、難點就在文中不攻自破。
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是:先簡易后繁雜,由淺近到深遠,從低級到高級。課堂提問也是如此,課堂提問要精當,講究效率,提問需有一定的容量,疏密相宜,做到既能使學生通過解答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又不增加學生的負擔,提出一組問題,往往先是容易的,然后難的,最后是更難的,這樣不會因一提問就遇到難題而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盧溝橋烽火》時,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這樣三個問題:(1)盧溝橋事變發(fā)生的時間是什么?(2)盧溝橋事變的起因是什么?(3)盧溝橋事變的經(jīng)過怎樣?可以體會到我軍什么樣的品質?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問題,激發(fā)學生鉆研課文的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為了引起學生讀的興趣,可以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這樣收效更好。比如在教學《煙臺的?!芬徽n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煙臺的海是一幅畫?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是一座壯麗的舞臺?讓孩子們去自由閱讀課文《煙臺的?!?,讀后可以引導孩子們對重點段落再次閱讀。
這樣,教師對學生已掌握知識的程度清楚了解,有助于教學中更好地提問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把問和讀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問促讀,調動起學生讀課文的積極性,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知識的掌握。
學貴有疑。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需要我們教師善于啟發(fā)孩子們的思維。例如在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第三自然段白求恩說的一番話時,有如下教學片段:
師(出示小黑板):讀讀白求恩醫(yī)生說的話,你有疑問嗎?
生:陣地是戰(zhàn)士打仗的地方,手術臺怎么能說是醫(yī)生的陣地呢?
生:白求恩是加拿大共產(chǎn)黨員,他是為了我們的抗日事業(yè)來到中國的,是我們的客人。可他為什么說自己不是我們的客人呢?
生:白求恩是個外國人,他怎么說自己是一個八路軍戰(zhàn)士呢?
師:剛才同學們積極開動腦筋,提出了許多問題。那么,對于這些問題,有沒有同學能幫助解決一下?學生經(jīng)過思考,紛紛舉手回答。
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發(fā)現(xiàn)了問題,說明其思維活動已經(jīng)啟動。在此基礎上,教師并沒有進行簡單的講解,而是巧妙地把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精讀深思解決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了思維的發(fā)展。
“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把握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蔽覀兘處熢谡Z文課堂教學中放飛孩子們的思維,善于引誘我們的孩子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如《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信》中,巴金給孩子們的希望是全文的重點。教完這部分內容后可設計“巴金爺爺寫信困難的程度”這個問題,能激發(fā)學生多角度的想象,訓練他們的想象力。
總之,精心地設計提問,講究提問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閱讀教學。好的提問不但能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而且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語文教學就是一門具有魅力的藝術課堂,需要我們教師關注教學過程中問題的重要性,巧妙運用提問藝術,提高我們語文課堂提問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