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祺嘉億城幼兒園 王園園
在學習和實踐《綱要》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了早期閱讀的重要性,繪本是早期閱讀中最適合幼兒閱讀的讀物。繪本教學中,我們力求挖掘繪本中對幼兒的認知、能力、情感有教育價值的元素,并將其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教學設計,研討出可操作的教學策略。在設計中班繪本閱讀教學《大大行,我也行》的過程中,通過一課多研,使我對繪本教學的繪本選擇、目標制定、提問方式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選擇合適的作品,找到作品中有教育價值的元素,結合年齡特點和幼兒實際水平,運用合適的教學方式,讓幼兒在繪本閱讀教育活動中獲得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首先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親社會行為需求,選擇合適有趣味性的繪本,在充分觀察、挖掘繪本元素及內涵的基礎上進行繪本閱讀教學活動的設計。《大大行,我也行》是非常有愛的溫暖的一本繪本,利用插畫風格、柔和的色彩基調、簡單又深刻的語句,讓讀者學會關愛和自信,適合中班幼兒。
中班幼兒比較缺乏自信,結合課題,我們選擇了《大大行,我也行》的繪本。一是貼近幼兒年齡特點,二是繪本中有促進幼兒親社會能力——自信方面的元素。繪本很直觀,但仔細研讀繪本會發(fā)現,繪本中直觀的畫面中隱藏著抽象的自信元素,我們需要挖掘其自信的元素來引導幼兒體驗“我能行”。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們緊扣繪本的主題元素——自信,以具體、可操作性的實踐方法展現出來,更好地引導幼兒去觀察、實踐和感受。
在制定教學活動目標時,從挖掘繪本的“親社會”價值到遵循繪本原著的閱讀價值,從以教師為主體到以幼兒為主體,將活動的主體留給孩子,將閱讀真正還給孩子。繪本選定后,我們認為既然是社會性繪本,第一次磨課時,便將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并理解繪本故事中,活動下來,發(fā)現存在很多可以規(guī)避的問題。第二次磨課,我對目標做了以下調整:(1)理解繪本故事中表達的自信與快樂。(2)能夠積極參與活動體驗,體驗“我能行”,體驗“小”的樂趣。(3)萌發(fā)自信的快樂情緒。通過實踐、研討,我找準方向,力求挖掘繪本中對幼兒的認知、能力、情感有教育價值的元素,使幼兒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我能行”,從而萌發(fā)自信的快樂情緒,發(fā)揮繪本教學中促進幼兒親社會性發(fā)展的價值。
教學活動設計中,我們會預設相應問題,以達到預設的目標,同時通過幼兒的回答推進教學活動的目標達成度。在回應幼兒回答時,我們會肯定、否定、解釋、補充幼兒的答案,力求達成教學活動的目標。但是預設的問題如果以教師為主體,往往會使教學節(jié)奏過快或冗長,不能充分發(fā)揮幼兒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提問的開放性和準確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猜讀的成功率。
閱讀中的第一個提問是:“你猜猜繪本中大大熊和小小熊都做了什么?”幼兒的回答天馬行空,這時我意識到提問需要開放,但也要視情況而定,提問注重開放性的同時也要注意指向性。所以,我們將第一個提問做了調整,改為:“大大熊和小小熊都做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樣?”既能保證問題的開放性,又能保證問題的指向性。
提問要注重開放性,更要注重準確性,有一個問題比較隨意和籠統(tǒng):為什么有的地方大大熊不可以去,但是小小熊卻可以?由于問題太隨意,幼兒的回答也很隨意,最后把問題具體化為:有什么地方是大大熊不能去的呢?小小熊在那里可以做什么呢?這樣一來,幼兒的回答就非常貼近目標。
繪本《大大行,我也行》本身蘊藏著社會領域的特質,在運用這樣的繪本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不僅要挖掘出繪本作為文學作品本身的價值,更應該抓住繪本中的“社會性”元素這一特質,開展繪本閱讀,尊重幼兒在社會發(fā)展方面的差異。
通過這次繪本教學活動,我認識到進行社會領域繪本教學前,不僅要從幼兒的年齡出發(fā),從幼兒原有經驗出發(fā)去選擇適合某一年齡段幼兒的社會繪本,而且還要挖掘其中的社會性元素。
幼兒園繪本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習慣,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促進幼兒的親社會性發(fā)展。所以在選擇繪本時要緊扣親社會性這一特質;制定教學活動目標時,要結合幼兒年齡特點,提煉繪本中的親社會元素,要發(fā)揮社會繪本的“特”讀之能。
班級中不同的幼兒在社會性發(fā)展上存在著個體差異,不同班級的幼兒在社會性發(fā)展上還是存在群體性的差異,因此在設定目標時,我們要根據大部分幼兒的情況設定適宜的難度。在尊重繪本原著的基礎上,把握好閱讀重難點,這是社會性繪本閱讀中的特質之二。只有真正挖掘了繪本的價值,并開展有效的繪本教學活動,才能真正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