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莉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是原封不動地把課文所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不加思考地去死記硬背,引導學生僵化地思考問題,而是要圍繞課文中的主要問題和核心思想,積極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文本,讓學生從“點”中去深化理解全文,深刻領(lǐng)會課文的美感。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組課文,就是明確要求學生掌握祖國的高原,雪山,草原,戈壁等西部自然風景,體會課文精妙的語言和精短的句子,再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美感,從而引導學生了解祖國西部的河山、民族風情和民俗文化,培養(yǎng)小學生的愛國情懷。那么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教學好這篇課文呢,針對這篇課文,根據(jù)本人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畫”字上下功夫,即風景畫、風俗畫和風情畫。這樣,更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內(nèi)蒙古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從視覺中觸摸大自然,用心去體悟和享受自然美的豐富生活,最終讓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遼闊而富饒的土地。
小學生的直觀感覺性是非常強烈的,尤其是對外界新鮮事物的接收,更體現(xiàn)出他們視覺的敏感度。其實,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果很好地把握“風景畫”這個關(guān)鍵詞,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很可能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在小學課文中,很大部分篇目都選自描寫人類大自然風景的,這既考慮到小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又考慮到他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切身感受。人類的生活世界包括世間萬物,當然也涵蓋大自然的風景。而老舍散文《草原》不僅僅是對大自然風景的描繪,而且充分運用視覺來呈現(xiàn)自然的景觀,進而讓讀者從中享受自然美的豐富生活。
老舍在這篇散文中描繪了內(nèi)蒙古草原豐富的自然風光,其用意是非常明確的?!氨娝苤匀晃膶W旨在描寫人與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外在的對象是自然,內(nèi)在對象是自然與人類心靈所產(chǎn)生的共鳴”[1]作者在散文開篇就寫到了“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首先要激起學生興趣的是,任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草原的了解,可以先在備課過程中,搜集一些與內(nèi)蒙古草原有關(guān)的風景圖片,上課時展現(xiàn)給學生看,逐步提升學生對草原的初步認識?;蛘哒f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課后去搜集內(nèi)蒙古草原相關(guān)圖片,談談對內(nèi)蒙古草原的認識。所以,在解讀分析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借助草原的影視圖片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趣味性,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觀看草原圖片,帶領(lǐng)學生去領(lǐng)悟草原的風景美。作者開篇寫到“看到了草原”,毫無疑問,課文接下來肯定書寫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逐步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描寫草原自然風景的語句,并用筆勾畫出來,反復朗讀,發(fā)現(xiàn)情境美,體會出作者對草原風景描繪的真實情感。
課文第一自然段寫到了看到的風景,主要寫到草原的空氣和天空,用了兩個詞語清鮮和明朗來形容。寫到草原一碧千里,小丘,平地,羊群,駿馬,大牛,然后作者這樣寫道:“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老師可以讓學生反復閱讀這段文字,整體感知這段文字帶來的美感。引導學生分析“翠色欲流”和“流入云際”這兩個詞語的妙處,是非常有意義的話題。這句話看似自相矛盾,其實形象地顯現(xiàn)了草原的真實景觀。實質(zhì)上,“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著重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視覺感官,也寫出了草原“綠”帶來的動感。
課文第二段雖然寫到作者的行程,進入草原的初步感受,但是只要細讀,里面依然在書寫草原的宏觀景象。忽飛忽落的小鳥,明如玻璃帶子的河,男女老少的衣裳,群馬疾馳,蒙古包,這些詞匯的組合,從外在描摹了生態(tài)景觀,勾勒了一幅生動的草原圖景。當然,還有最后幾段寫到主人們好客的熱烈場面,這種主體風景的體驗,“從而使自然的風景幻化為內(nèi)心的風景,”[2]感受到草原給自己帶來的美好享受以及由衷地發(fā)出對草原自然風光的贊美。
“風俗畫是人化的自然美,那一幅幅流溢著動感和民俗色彩的長鏡頭,是社會風尚、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tǒng)的凝固再現(xiàn),是人和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表述”[3]課文中多處描寫了草原蒙古人生活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第二段寫到主人歡迎遠客的場景,寫得生動,“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丘上出現(xiàn)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边@里寫到了幾處意象,風,群馬,馬背上的男女老少,最后凝合成一條彩虹,“飛”字寫得生動形象,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中也可感知主人好客的情感深度。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引導起著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如果任憑教師一味地滿堂灌輸,強制性地給學生講解,其效果未必就理想。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自始至終是一個引路者、開導者和啟發(fā)者。所以,在接下來圍繞“風俗畫”的描寫中,老師可以點撥關(guān)鍵語句,讓學生思考。比如課文中寫到了“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兒,既大方,又稍有點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笔紫葘懗隽斯媚飩兊姆b打扮,外在表情,還給客人唱民歌,這是主人出于一種熱情好客的表達方式。實際上,在少數(shù)民族居住區(qū),民歌本身就體現(xiàn)出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唱民歌,也就是向漢民族傳達他們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特定生存地域與人緊密結(jié)合凝析出來的民族豪情。
最后一段把草原的民族風俗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小伙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笨此坪啙嵑唵蔚囊痪湓?,但是內(nèi)容涵蓋的信息是非常豐富的。套馬、摔跤,民族舞蹈與草原文化密切相關(guān),草原民族生活賦予了他們率真、質(zhì)樸和豪爽的性格特征。
風情畫與風景畫和風俗畫是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的。它緊密地結(jié)合人事與地域,展現(xiàn)出在這種生活背景下的精神氣質(zhì)、民族情感和價值取向。課文第三段寫道見面的場景:“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我們用不著水晶花同志給作翻譯了。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都是民族團結(jié)互助!”這段語句盡管寫出了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卻有著共同的民族情感。作者通過這樣的書寫,無疑拉近了兩者之間的距離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結(jié)合中華大家庭中不同民族雖然有著不同的民族風情,但都是集體中的一員。實質(zhì)上,這段話的最后詞語“民族團結(jié)互助”也作出了總括性的歸納。
第四段寫到客人進入蒙古包,蒙古主人好客的場面:“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里描繪了人情往來的一片真情。不僅寫出了主方的熱情好客,而且也寫出了那種濃烈的情感表露出來的氛圍。正如課文結(jié)束寫道:“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道出了兩個民族友愛的深刻主題。
總體上看,這篇課文的時空順序基本上是沿著“初入草原、歡迎遠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nèi)、主客話別”路徑推進的,把少數(shù)民族與漢民族上升到一幅民族大團結(jié)的景觀圖,從而深化了思想主題。我個人覺得從“三畫”角度來分析這篇文章,無疑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1]程虹.自然文學的三維景觀:風景、聲景及心景[J].外國文學,2015(6):28-34.
[2]從發(fā)現(xiàn)到遺忘——文學風景的產(chǎn)生與遺失[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7-101.
[3]丁帆.中國西部現(xiàn)代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