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敏
(固始縣慈濟高級中學 河南,信陽 465200)
前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信息化教育是國家教育局明確提出的,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促進教育的更好發(fā)展。化學是一門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學科,但同時它也是一門很抽象的學科,為了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將化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更好的結合在一起,優(yōu)化高中化學課堂。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育模式是多樣化和全方位的,網絡環(huán)境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基礎。但是在當前的高中化學中,教師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主要以教材內容為主要參考,課本上的知識點就是主要知識點,忽略了對重難點知識的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到迷茫,不利于學生主動的探究問題,抑制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已經成為必然。高中化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有效的化學教學開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開拓學生的思維。但是當前的高中化學忽視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教學態(tài)度過于隨意,雖然很多教師重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學習情境,但是教師在整個過程沒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學生的學習不夠深入和全面,化學課堂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隨著教育的信息化,網絡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也變得更加廣泛,網絡資源的表現形式是多樣化的,如圖片、視頻、音頻、文字資料等,這些資源為高中化學教學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有效拓展了學生視野。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改善大氣自量》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整合教學信息,首先教師呈現出一首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寫的詩:英國令人窒息的煤煙,慢慢飄落到鄉(xiāng)間,玷污綠色世界,扼殺所有生命,毒煙蔓延,遮天蔽日,翠谷失色。這首詩寫的是英國的工業(yè)污染,利用這首詩對本節(jié)教學內容進行導入。然后教師又可以通過網絡收集有關酸雨的資料,讓學生對酸雨有更科學的解釋,同時也明確大氣污染給我們生活所帶來的危害,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網絡資源是豐富的,只要教師懂得整合信息,高中化學教學將會更加有趣和豐富。
化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通過實驗的直觀和形象特點讓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化學教學內容。但是很多學校的實驗設備和教學條件是有限制的,很多危險的實驗都不能開展。而網絡的發(fā)展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模擬來完成實驗,實驗的過程以及現象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呈現出來,達到的教學效果是一樣的?;瘜W實驗中很多物質具有腐蝕性和刺激性的特征,實驗過程中的失誤肯容易引起安全問題,比如在氯氣的制取這一實驗過程中,因為氯氣有毒,對實驗過程中的通風要求很高,利用多媒體實驗演示不僅兼顧了教學效果,又避免了對學生身體的危害和環(huán)境的污染。
網絡是信息的主要載體,在網絡環(huán)境下運用以網絡為主體的信息技術可以開展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堂教學時間時有限,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生學到的知識也會受到限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利用網絡搭建校園學習平臺,將更多高中化學網絡課程分享到平臺上,指導學生學習和探究,提升他們的自學能力,提高化學學習效率。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弱電解質的電離》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教學視頻上傳到校園學習平臺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對視頻的學習,學生將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這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微課”教學模式,更有效的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與高中階段學生的發(fā)展是相適應的。網絡環(huán)境下的高中化學實現了創(chuàng)新,有效的促進了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總的來說,網絡環(huán)境的發(fā)展為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契機,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的有效結合不僅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同時也改善了化學教學的環(huán)境,為高中化學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網絡匯聚了大量的信息,網絡環(huán)境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能夠為高中化學老師提供更多教學參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化學教學,為現代教育發(fā)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