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河南省兒童醫(yī)院、鄭州兒童醫(yī)院) 兒童康復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腦癱(cerebral pasly,CP)是由各種原因所致孕期或新生兒早期腦組織損傷而造成中樞神經功能缺損,統(tǒng)計結果表明,我國小兒CP發(fā)病率為1.8‰~4.0‰,總人數(shù)合計約31萬,且正在以每年新增4.6萬的速度持續(xù)增長,不同患兒病情和預后差異較大,嚴重時可導致死亡或遺留嚴重后遺癥,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壓力和負擔,其康復治療已成為臨床工作的重要任務和難題[1]。CP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缺乏針對性的有效療法,目前以藥物、理療和康復訓練等方法共同使用的綜合治療為主,必要時可行手術治療,但效果尚有待證實[2]。國內外多年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引導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CE)可有效改善CP患兒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提高臨床療效[3],本文研究其對CP患兒語言障礙的改善情況取得一定進展,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CP患兒104例,男女58/46,年齡1~6歲,平均(3.41±0.52)歲,Gesell智力評分56~74分[4],平均(68.29±13.04)分,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各52例,兩組患兒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納入標準:①符合小兒CP臨床診斷[5];②年齡1~6歲;③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遺傳性或先天性疾?。虎诎榘d癇或精神障礙;③伴代謝異常等基礎疾??;④伴聽力或發(fā)音器官器質性病變。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在此基礎上加用作業(yè)療法進行運動和語言訓練;觀察組另加用CE進行輔助治療,具體內容如下:①將患兒按照病情輕重進行分組,每個小組指定特定引導員,聯(lián)合患兒家長共同參與指導患兒康復訓練活動。②每小組根據(jù)患兒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訓練計劃和日?;顒影才牛柧氝^程以患兒為中心,選擇患兒感興趣的游戲或其他訓練形式,最大程度將訓練活動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促進患兒日常生活中進行學習和訓練,獲得全面提升。③訓練內容有日常生活活動,如起床、穿衣、刷牙、洗臉、吃飯以及大小便等[6];語言功能如發(fā)音、用詞及造句等,訓練時盡量應用提示音進行引導并有針對性的進行重復訓練;運動功能如吃、穿、行及坐等,多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運動形式;認知功能、思維模式和理解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④采用標準化CE訓練工具如木條床、塑膠圈、梯背架等進行訓練,建議患兒家屬對日常生活用品進行適當改造,以滿足患兒訓練需求[6]。⑤根據(jù)訓練計劃選擇,采用節(jié)律性意向、引導式誘發(fā)等多種訓練方法綜合進行訓練,嚴格按照訓練計劃執(zhí)行訓練內容。連續(xù)治療6個月后評價兩組訓練效果。
①臨床療效:根據(jù)Gesell量表評價結果,治療后患兒發(fā)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提升>15分為顯效,5~14分為有效,<4分為無效,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4]。②患兒發(fā)育水平:采用Gesell量表評估兩組患兒治療前和治療后6個月時運動能、應物能、言語能和應人能4個方面DQ,其中DQ≤75分為發(fā)育異常;76~85分為可疑;≥86分為正常,DQ分數(shù)越高,發(fā)育水平越好。③患兒言語功能:采用《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表》中相關項目評估兩組患兒治療前和治療后6個月時語言功能,評分越高,功能越好[7]。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點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6個月時,兩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94.23%和76.92%(P<0.05),見表2。
治療6個月時,兩組運動能、運物能、語言能和應人能DQ均明顯提升(P<0.05),且觀察組提升幅度更大(P<0.05),見表3。
治療后6個月時,兩組患兒語言功能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且研究組升高幅度更大(P<0.05),見表 4。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發(fā)育水平比較(±s,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發(fā)育水平比較(±s,分)
注:1)與干預前相比,P<0.05;2)與對照組干預后相比,P<0.05。
組別/時間 例數(shù) 運動能 運物能 言語能 應人能觀察組 52干預前 71.82±13.94 78.61±14.29 68.42±13.25 76.91±14.32干預后 86.45±16.071)2) 91.43±17.861)2) 87.54±16.371)2) 92.06±17.841)2)對照組 52干預前 72.18±13.79 79.04±14.35 67.98±13.09 78.27±14.53干預后 79.26±15.831) 84.67±16.381) 78.62±14.851) 84.95±16.821)
表4 兩組語言功能比較(±s,分)
表4 兩組語言功能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語言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研究組 52 7.16±0.92 10.87±1.93 18.774 0.000對照組 52 7.24±0.95 9.36±1.68 11.626 0.000 t值 0.436 4.255 P值 0.664 0.000
語言障礙是CP患兒最常見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約為70%~75%,主要由患兒腦組織受損后發(fā)育遲緩引起,患兒語言使用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嚴重缺陷,部分患兒甚至完全失語,導致社會適應能力減退,生活質量下降[8]。研究表明,CP患兒腦組織損傷是非進展性的,加上小兒大腦可塑性和代償能力較強,若早期進行積極干預和治療,不斷強化刺激腦組織中閾值較高的神經突出,建立新的神經反射,形成代償環(huán)路,可對患兒語言障礙等神經功能缺損進行一定程度補救,從而改善患兒病情,促進患兒康復和回歸社會[9]。本文采用引導式教育輔助治療改善CP患兒語言障礙獲得良好效果。
CE由匈牙利醫(yī)生András Peto最早提出并逐漸完善,其基本理論認為CP患兒具有與正常兒童一樣的學習和進步需求,腦組織損傷造成患兒學習困難,從而難以適應和利用周圍環(huán)境,由于幼兒大腦可塑性較強,只需給予適當幫助和引導,協(xié)助患兒克服學習障礙,就可一定程度提升其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10]。因此,CE不是常規(guī)的臨床治療方法,更傾向于一種教育模式,由引導員采用互動模式,循序漸進地對患兒各項功能進行康復訓練,有效代償現(xiàn)存的功能障礙,進而促進患兒機體功能有序、統(tǒng)一的全面康復[11]。本文中,觀察組采用CE進行輔助治療,臨床療效明顯提升,治療6個月時患兒各項功能發(fā)育水平優(yōu)勢明顯。語言障礙是CP患兒主要癥狀,患兒表達和理解能力不足,患兒與周圍人群和環(huán)境交流溝通困難,可嚴重影響患兒精神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常規(guī)針對性語言訓練雖然可獲得一定效果,但帶有強制性質的被動接受常給患兒帶來負面情緒,影響其身心發(fā)育,且單一的針對性治療無法將患兒各項生理功能有機統(tǒng)一,導致患兒日常生活中協(xié)調性較差,整體治療效果常難以讓人滿意,而CE帶有較強的娛樂性和節(jié)律性,能較好地激發(fā)患兒潛力和主動性,從而促進患兒語言、運動及認知等功能障礙全面恢復,故而本文中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語言障礙恢復情況更好。
綜上所述,CE用于CP輔助治療,將治療與教育相結合,可促進患兒語言、運動及認知等功能障礙全面恢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從而改善患兒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