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越
在多數(shù)華人父母眼里,英國小學和家長都有“偷懶”嫌疑。學校不給孩子派發(fā)作業(yè),老師多省事!家長亦不用輔導孩子功課,考慮未來的出路,似乎吃喝玩樂才是他們的正業(yè)??捎鴮W校和家長絕不這么認為,在他們眼里對孩子適度的放開才是盡責的表現(xiàn)。
英國家長到底在想什么
據(jù)筆者在英國生活多年的了解,對英國人而言,人生不完全是比賽,生活與娛樂亦是活著的意義。在小學階段,大多數(shù)英國學校不主張學業(yè)上的競爭,甚至人為避免競爭。英國人認為小孩子心智發(fā)育成熟時間不一,尤其男孩子,往往10歲以后才會發(fā)力。如果在小學階段就以學業(yè)和考試評價他們的優(yōu)劣并不公平。故此學生只需和自己比,每天有進步就足夠驕傲,至于其他學生水平如何,只有老師才知道。
“孩子的學習是學校的事,家長有權不參與。”筆者發(fā)現(xiàn),英國家長沒有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快樂是普遍的心愿。對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學業(yè),他們沒有中國父母那么在意。在這個階段,學習大都在課堂完成,課外作業(yè)很少。筆者家有兩個女兒,一個四年級,一個二年級,學校鼓勵每天回家閱讀一些文章(約10分鐘能讀完,大女兒的長一些),每周交一次數(shù)學作業(yè)。
此外,小學階段很少考試,因為英國普遍認為這樣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而且就算考試,也不列排名表。所以學習好的小朋友不會有優(yōu)越感,成績差的自我感覺仍然良好。學業(yè)好壞也非學校判斷孩子優(yōu)秀與否的唯一標準,堅持不懈、幫助同學、社區(qū)精神等都是優(yōu)秀與否的衡量標準,這些才是家長對孩子著重培養(yǎng)的部分。
中國家長的苦衷,英國人不懂
前段時間有英國家長問:我怎么才能知道孩子的學習進度?英國課堂沒有教科書,老師根據(jù)教學大綱自行設計講課內(nèi)容和材料。而這些內(nèi)容學生不能帶回家,會集體放在學生的學習袋里,開家長會的時候對家長公開。為解答這位家長的問題,學校曾特意開家長會,我當時告訴副校長,“了解學習進度對中國家長完全不是問題,因為孩子每天帶回家的課本和作業(yè)說明了一切”。
副校長和與會家長對我說的簡直前所未聞,不曉得中國父母為何能接受這樣的負擔。而如果副校長知道中國家長有協(xié)助學校教育的責任、甚至還主動為孩子增加教育負擔,估計她會驚呆。若學校讓孩子把課堂作業(yè)帶回家,有些家長會很不滿意,認為學校把自己的工作推給了家長。
4年前,我曾對學校如此松弛的教學環(huán)境感到擔憂,甚至認為學校不負責任。我當時問這位副校長為何不增加作業(yè),她說:“沒有證據(jù)證明作業(yè)做得多,考試成績就會好?!庇靡痪湓捒偨Y英國小學與家長的關系:家長有監(jiān)督學校的權利;學校提供適合本校學生家長需要的教學服務。比如說:如果大部分家長希望學校增加作業(yè)和考試,學校一定會配合。不過好像除了華人父母覺得不對勁,英國父母沒誰覺得不對。
給孩子更多陪伴才是盡責
筆者發(fā)現(xiàn),英國人普遍認同“家庭第一,職業(yè)第二”的價值標準。而中國社會普遍認同的父母為各自職業(yè)可以天各一方的形式。此外,英國為父母出臺的“靈活工作制”以及社會廣泛對父母陪伴孩子重要性的認知,使父母雙方在孩子成長中都不缺席。
筆者的英國朋友克萊爾畢業(yè)于牛津大學,目前在溫州工作,她說:“中國朋友都覺得奇怪,為何我會自己去接孩子放學,陪孩子入睡等,為何不讓保姆去做?”這些在中國父母看起來屬于保姆的事,都是英國父母所看重的義務與責任,是培養(yǎng)與孩子感情的機會。在深度了解英國的教育模式后,筆者終于放棄中國虎媽心態(tài),不再逼孩子們學鋼琴,不再把進牛津和劍橋大學當人生目標;尊重孩子的興趣與權利,讓她們有個快樂童年。與此同時,也解放了自己,不再壓迫自己與孩子們在學業(yè)上苦苦奮戰(zhàn),有追逐自己的生活興趣時間。
盡管如此,英式教育思維亦有其短板。如公立學校太松懈,學生動力不足,對未來期望值太低;常受表揚,造成孩子盲目自信,缺乏追趕動力;對批評接受力極弱等等。有趣的是,自今年年中我“撤離”虎媽崗位后,我先生卻開始悄悄改變。他是英國人,日子原本與其他英國父母一樣舒服,過去10年與我在教育方式上的爭吵,雖然為他的生活增添重負無數(shù),但同時也讓他發(fā)現(xiàn)“嚴酷”的中國教育方式并非一無是處,尤其對于散漫的英國人而言,確有參考價值。如果說中國式教育走入極端,則變得過度嚴苛;而過度宣揚英式教育對孩子來說亦非十全十美。
怎樣才是盡責的父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孩子必須出人頭地的未來,是中國社會給父母生活中的枷鎖;不問資質與興趣,逼迫成才,是中國孩子的夢魘。有一種愛叫放手,稍微放松些,讓孩子和自己都幸福,才是真正負責任的父母。▲
(作者為英國社會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