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長偉 付建設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于其他的內容來說閱讀課的占比較大,課時也較多,而且內容也相對復雜一些,在日常的考試當中,閱讀分也占很大的一部分,因此閱讀課一直是學校老師和教育者所關注的重點,而“主題式提問”對于孩子閱讀方面的學習和思考的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和提升。本文就小學閱讀課堂中的“主題式提問”教學進行探討。
過去幾年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態(tài)度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都比較消極,學生覺得閱讀枯燥,不喜歡長篇大論。教學的主體是小學生,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他們缺乏自我約束和控制的能力,他們耐心極差、注意力不夠集中,老師的備課在缺乏學生配合的情況下顯得蒼白無力,缺乏互動。但隨著我國新一輪課改的實施,教學的方式方法也發(fā)生了變化,新的教學手段也隨之產(chǎn)生,使閱讀課堂出現(xiàn)了新的轉機。
一、明確“主題式提問”的目標
老師在教學中預期的教學目的就是目標。課堂提問可以強化老師的目標意識,充分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因此,課堂上的“主題式提問”老師要考慮到應該提什么問題以及為什么要這么提,從而明確課堂目標。例如:《九色鹿》一文的主旨在于一面是譴責調達的背信棄義的行為;另一面則是歌頌九色鹿見義勇為、機智勇敢的良好品質。老師可以根據(jù)本文的重點來進行提問:比如:讀了此文同學們覺得調達是位怎樣的人?本文主要是給我們樹立一個怎樣的榜樣?你想對九色鹿說點什么呢?本文的哪句話表明了文章的主題?這樣循循善誘,循序漸進的問題鋪設,使學生在解題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很自然的了解到文章的主題。
二、要問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
課堂提問的靈魂即啟發(fā)性。古語有云:君子之教,喻也。此中的“喻”就是這個道理,它好似知識海洋里的向導,引導學生從淺顯的問題開始然后層層深入,直到探究到問題的本質。讓學生熟悉整個文章的脈絡,敘述了怎樣的故事和內容,主人公是誰,主人公身上具有怎樣的品格,文章的主旨意圖是什么,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等等,都是主題式提問不可或缺的引導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夠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對問題的看法。例如:在《坐井觀天》課文中,通過構建學習情境使學生將生活實際與書本世界相結合,然后再進行引導性的提問:本文哪句話闡明了作者的觀點?同學們是怎么認為的?請同學們自己為這只小青蛙續(xù)寫以后的小故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究和思考。
三、主題式提問的注意事項
首先,小學的閱讀提問要注重捕捉關鍵詞,將關鍵詞作為問題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去圍繞這一點進行分析、剖析,這屬于小學閱讀教學中常用的主題式提問教學的策略之一,對每個問題老師都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例如:《絲綢之路》一文,老師可以問絲綢之路是怎樣的一條路?為什么叫絲綢之路呢?分析一下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等等,所有的問題都是圍繞“絲綢之路”這個關鍵詞所展開的。在探索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于絲綢之路的認知,從而體會到它的歷史價值。其次,提問要抓中心,在語文閱讀的教學中,常常會有需要同學找出文章中心句的問題,即文章或是段落的核心內容,以中心句為基礎展開,進而掌握文章的主題。再次,提問要抓細節(jié),閱讀是對不同閱讀元素不斷剖析的過程,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老師要注重細節(jié)。例如:《山中訪友》這篇課文,首先老師在上課時要創(chuàng)設意境,將雄渾的瀑布和清澈的泉水做對比,進而上升到人的需求和難求這一矛盾體,之后提出問題:作者是怎樣解決矛盾的?最后提問要抓住空白,留白是作者慣用的寫作手法,目的是為了賦予讀者更多想象的空間,實現(xiàn)筆者和讀者間的互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提問可以從留白處入手,保證問題的開放性,使閱讀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明顯的提升。
綜上所述,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離不開主題式的提問,作為教學工作的引導者,老師應該明確自身的教學定位,潛心研究課本和學生的個性,把握課程新理念,從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精心設計主題問題,使老師與學生間有個良好的互動教學,從多個維度入手尋找閱讀教學的契機,共同探討新知識,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過程,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益。
參考文獻:
[1]李瑛.例談小學閱讀課堂“主題式提問”教學[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7,(2):10-11.
[2]康鳳格.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技巧探析[J].時代教育,2016,(14):228.
[3]楊婷.小學語文閱讀課的建構方式探析[J].課外語文,2014,(12):126.
付長偉,山東高青縣高城鎮(zhèn)李管小學教師;付建設,山東高青縣高城鎮(zhèn)閆馬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