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4歲的老舍先生寫下了《我的母親》一文。從此,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多了一篇經(jīng)典之作。而我讀懂《我的母親》,亦是在中年之后?!段业哪赣H》這篇回憶性散文,脈絡(luò)清晰,以時間為序講述了母親的一生。作者從開始的平靜講述到結(jié)尾的痛到無言,在“心痛!心痛!”中結(jié)束全文。如果我們不深入到文章中細讀品味,很難理解作者淪肌夾髓的思痛;很難領(lǐng)悟這首感恩母愛與感恩母親二重奏的震撼效果。
一、因為懂得才更摯受——感受母愛
在作者平實的敘述中,母愛在字里行間流淌,我們感受到一位平凡而偉大母親的可敬可仰。
(一)戰(zhàn)亂動蕩環(huán)境下母親的堅強剛?cè)?/p>
父親死了,死在“庚子鬧拳”的那一年,十歲的三哥,十二三歲的三姐,還有一歲半的“我”,一個40多歲的老寡婦,在滿城是血光火焰的北京城中,在兵變內(nèi)亂不斷的北京城里,在戰(zhàn)亂火團不時落下的院中,是何等的驚恐與緊張!然而對于母親來說,不僅僅是驚恐和緊張,她還要籌劃一家的飲食,考慮兒女的安全。如此的世道與擔(dān)當(dāng),一位柔弱的母親又如何扛得起!可堅強的母親,她硬是“不慌不哭,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文字不多,但語言的巨大張力卻讓我們浮想聯(lián)翩,身處動蕩戰(zhàn)亂中的母親要忍受多少的艱辛與苦難!但無論怎樣艱難,母親卻硬生生地為兒女們撐起了一個家,用她的剛?cè)岷蛨詮姳Wo著兒女。白描手法所展示的場景中,母親的堅強與剛?cè)彳S然紙上。
(二)多舛命途下,母親的隱忍顧全
生活在動蕩戰(zhàn)亂的時代,已是母親的不幸。42歲的她中年喪夫,生下的八個孩子,有三個夭折,這一切對母親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耙粴q半,父親死了”“我有三個哥哥,四個姐姐,但能長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與我”。平靜的敘述下面,透出的是一位不幸母親的凄苦和無奈。一位母親眼睜睜地看著三個見過面的孩子在眼前夭折,那是一種怎樣的打擊和灼傷,只有為人父母者方能懂得!多舛命途下,母親為了顧全一家的生活,每次含淚接送外出學(xué)徒做工的十幾歲的三哥,內(nèi)心多少的不舍和無奈啊,又有誰能理解母親此時內(nèi)心的熬煎。
父親脾氣極壞的寡姐常住家里,不僅不幫著料理家務(wù),還“單在雞蛋里挑骨頭”。姑母不僅吸食鴉片,還喜好摸紙牌。面對這樣的姑母,母親卻從沒反抗過。姑母死后留下的破桌子爛板凳被不知哪里來的所謂侄子搬走時,母親不僅能做到一聲不吭,還把姑母養(yǎng)的一只肥母雞送他。母親有著多大的胸懷才能做到如此的隱忍顧讓,才能承受如此多的苦難!
(三)窮困貧寒家境里,母親的勤勞能干
母親生在“養(yǎng)不起牛馬”的農(nóng)家,當(dāng)家庭遭遇變故,需獨力扶養(yǎng)三個未成年孩子時,不會有任何經(jīng)濟上的外援。家庭得以支撐下去,完全靠的是母親的勤勞能干吃苦耐勞和孩子的幫忙。因為不停勞作,母親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白天洗衣,晚上與三姐一塊替人縫補衣服“直到深夜”。因為有母親的“終年”忙碌,沒有休息,才使得家里的院子是清爽的,桌椅是干凈的,連殘破的銅活也是發(fā)著光的,院中的石榴和夾竹桃是年年開花的。文章中第8自然段中的兩處“終年”,兩處“永遠”,還有“老使”等詞,用白描的手法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幅母親勞作的畫面。母親靠著勤勞能干吃苦耐勞,為孩了們撐起了一個貧寒卻溫馨的家。
(四)清苦窘迫生活中,母親的好客助人
窮困貧寒的家境,日子過得拮據(jù),但無論手中怎么窘迫,只要有客人來,母親總要設(shè)法款待。遇到自己掏錢買酒肉的舅父與表哥,母親會難為情地臉上飛紅,但仍有殷勤為他們溫酒作面的喜悅。少到也許只是兩吊小錢的份禮,是母親對親友的尊重與惦念。會刮莎,會給嬰兒洗三,會剃頭和會絞臉的母親,只要窮朋友們需要,她都“有求必應(yīng)”;只要親友鄰居需要幫忙,她都“跑在前面”。母親克己奉人的好客和熱心真誠地助人,無不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缺吃少用的貧窮是經(jīng)濟上的,但母親在設(shè)法款待客人中,在殷勤侍奉親戚時,在熱心幫助他人中,成為兒女心中精神上的富豪。
(五)難難困苦生活中,母親的大義犧牲
在親友們的眼里,小學(xué)畢業(yè)后的我該去學(xué)藝,以幫助母親。但當(dāng)我偷偷地報考師范學(xué)校,需要交十元保證金時,母親是“作了半個月的難”,才幫我籌到的十元保證金。每一位借過錢的窮人都知道其中所經(jīng)歷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豈是用勞苦酸楚概括得了的!母親深明大義,“只要兒子有出息”,她敢于面對一切,甘愿為兒女們做出一切犧牲。除夕夜,在闔家歡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母親內(nèi)心是多么渴望我能留下來。但我該走時,母親卻只是一句“去吧,小子”。廿三歲該結(jié)婚我卻不要,廿七歲該守在年近七十的老母身邊,我卻去了異域英國。動蕩的年代里,年邁的母親有多么惦念她的幼子,但她卻“不便說出來”。已近古稀之年的母親,內(nèi)心多么渴望面前有兒女的侍奉之歡,膝下有兒孫的天倫之樂。為了兒女,她像天下絕大多數(shù)偉大的母親一樣,犧牲自己,成全兒女。
二、因為摯愛倍加懷念——感恩母親
文章如果只寫母愛的偉大與無私,也許不能如此深切地感動我們,文章感動我們的還有兒女對母親的敬愛、感激、懷念以及那種“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愧悔。
(一)在娓娓敘述中,流露出對母親的敬愛
作者所流露的對母親的敬愛之情,文中俯拾皆是。第8自然段中的“兄不到十歲,三姐十二三歲,我才一歲半,全仗母親獨力撫養(yǎng)了”。“全仗”二字,寫出了一位母親在兒子眼中庇護神的角色與地位。院中年年盛開的花,不僅使清寒的院落充滿亮色,也為作者的成長歲月增添了亮色。母親把屠戶們黑如鐵的布襪洗得雪白,是做事永不敷衍的一個寫照。對閻王般姑母的隱忍顧全,對我報考師范四處籌錢的無言支持,對戰(zhàn)亂歲月里母親的堅強剛?cè)帷恼略阪告傅臄⑹鲋?,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對母親的敬愛。
(二)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對母親的感激
作者多次從多件事中提到母親對自己的影響。從母親那里“學(xué)得了愛花,愛清潔,守秩序”;養(yǎng)成了“好客”的習(xí)慣;形成了“軟而硬的個性”;“我的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xí)慣是母親傳給我的。”在作者這一次次的闡發(fā)中,我們感受到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感激之情。
(三)在追憶往事中,痛陳著對母親的愧疚之情
“母親活到老,窮到老,辛苦到老”,“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自古忠孝難兩全,熱愛母親卻給了母親最大的打擊。雖已廿三歲,卻沒有遵循母親的意愿結(jié)婚;遠赴英國,留給已近古稀之年的母親不盡的牽掛與思念;七七事變后,為了抗日救亡運動,作者又跑到西南,無暇侍奉與陪伴老母親。文中的一句“母親怎樣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边@飽含熱淚的句子,有著多少的無奈酸楚與追悔莫及,以至于讓母親帶著遺憾老去?!白佑B(yǎng)而親不待”的愧疚大山一樣地壓在了作者心頭。
(四)陰陽兩隔中,傾訴著對母親的思念
又一次的淚眼迷離,但這已不同于除夕夜同母親的生離,而這是一次永遠的別離!再也見不到慈母了,慈母不會再侯盼著我了。我來了,母親卻永遠地走了!當(dāng)我在萬里之外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時,母親已去世一年了。我亦成為瓶中失去了根的花,空留短暫的色與香。再見慈母,已是一種“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無望;想念母親,卻只能是一種‘落日樓頭,斷鴻聲里”的找尋。這思念,不思量,自難忘!這愧疚,這痛楚,誰知?誰曉?文章在“唉!還說什么呢?心痛!心痛!”中戛然而止。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言有盡而情未了,思到極處是無言。我們從作者回憶母親的文字中,享受到了感受母愛與感恩母親這曲愛的二重奏的創(chuàng)作美感。
耿蘭華,山東濰坊科技學(xué)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