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鵬 李新科 陳文坤 李 能
?
壯醫(yī)經筋推拿結合運動療法治療網球肘療效觀察*
孫 鵬1李新科1陳文坤2李 能2
(1.玉林師范學院體育健康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2.玉林市中西醫(yī)結合骨科醫(yī)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探討壯醫(yī)經筋推拿與傳統(tǒng)推拿分別結合運動療法對網球肘的治療優(yōu)劣,以期為本病提供最佳治療方法。8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每天進行運動療法,共8周;同時施以壯醫(yī)經筋推拿手法隔天1次,共4周。對照組施以常規(guī)推拿手法外,其他和實驗組相同。實驗前、實驗后2周、4周、8周采用疼痛視覺模擬標尺法(VAS)評估疼痛程度、HSS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評估肘功能及臨床療效評定,分別進行組內及組間對比。組內比較各項指標均呈顯著性良好變化(P<0.05),總有效率8周時實驗組無變化但有降低趨勢,對照組已有降低(P<0.05)。組間比較VAS指標2周和8周時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4周時無差異。HSS指標在各個時點實驗組都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總有效率2周和8周時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4周時無區(qū)別。[結論]壯醫(yī)經筋推拿結合運動療法治療網球肘顯效快,并且與傳統(tǒng)療法相比可降低復發(fā)率。
壯醫(yī)經筋推拿;運動療法;網球肘
壯醫(yī)經筋推拿是運用中醫(yī)經筋觀點,在壯醫(yī)三氣同步自然觀、道路理論指導下[1、2],以壯族民間的“捉筋術”為基礎,獨創(chuàng)的“摸結、解結”推拿手法。
網球肘是因急、慢性損傷而致的以肘外側局限性疼痛、旋前功能受限為主要特征常見疾病[3]。經筋觀點認為,肱骨外上髁為手陽明經筋所絡結,急、慢性勞損或風寒濕邪累及經筋,致使三氣不能同步運行,三道兩路閉阻,積聚凝結,筋絡粘連,雍阻作痛,筋肌拘攣,屈伸旋轉失利,屬“筋傷”范疇。本研究從民族傳統(tǒng)醫(yī)學技術角度,分別采用聯(lián)合療法比較壯醫(yī)經筋推拿和傳統(tǒng)推拿治療網球肘的療效差異,以期為網球肘的治療提供新的方法并推廣,使廣大患者受益。
入選病例為2015.7-2016.11期間在玉林市骨科醫(yī)院康復科就診的80例患者,按照單盲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治療組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22--60歲, 平均(37.1±2.4)歲;病程0.2--4年,平均(0.94±0.10)年。對照組40例中,男23例,女 17例;年齡23--64歲, 平均(35.6±2.8)歲;病程0.3--4年,平均(0.97±0.12)年。兩組一般資料經卡方檢驗>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證狀診斷標準》[4]:
(1)肱骨外上髁處疼痛;
(2)肱骨外上髁處壓痛;
(3)密耳(Mill)證陽性;
(4)前臂伸肌緊張試驗陽性;
(5)X 線片檢查陰性;
有上述五項中四項即可確診為網球肘。
1.2.1治療組治療方法
采用壯醫(yī)經筋推拿療法結合運動療法進行治療[5]。
(1)壯醫(yī)經筋推拿療法??煞譃閴厌t(yī)經筋摸結和解結兩步。
壯醫(yī)經筋摸結手法:運用“鉗弓手”的揉捏法、鉗掐法及按揉法在患肢進行摸結查灶,其筋結病灶多在手陽明經筋循行處。具體來說:按照病灶“點”的概念其多位于肘外側及前臂外側筋區(qū),主要在肱骨外上髁處,可觸及粗糙狀、顆粒狀等陽性病灶。依據病灶“線”的概念其多位于臂、腕內側、掌次指關節(jié)處等筋區(qū),可觸及小索狀、微粒狀等陽性病灶;。依據病灶“面”的內涵其多位于肘三陰三陽筋區(qū),即在肘前后存在痛性顆粒狀病灶。依據病灶多維觀理論,手陽明經筋是機體上身陽面的經筋線,發(fā)于爪甲,終于頸部,挾脊旁,因此也應檢查頸背區(qū)經筋,探查是否存在痛性塊狀病灶。
壯醫(yī)經筋解結手法:確定筋結病灶點后,一手托住患側前臂,另一手拇指腹于壓痛筋結做輕柔按摩,反復5-8次;然后以拇指或中指指腹進行切按、切撥、切操、揉搓、揉撥等法,從遠到近將筋結點進行松筋解結,其刺激強度以病人適應為宜,反復5-8次。如有前臂放射感,沿伸肌群走形方向,從遠端向近端以拇指指節(jié)或魚際推散,并對手陽明經筋在上肢及頸循行的部位進行全線松筋理筋;最后醫(yī)者一手置肘部,拇指指腹按于痛點,余四指置于相對側,另一手置于腕部,使前臂旋前同時屈肘,而后用力伸肘,來回搖晃5-8次,分別牽拉各手指。
每次治療時間控制在20-25分鐘,隔日治療一次,7次(2周)為一個療程,總共進行兩個療程(4周)。
(2)運動療法
抗阻訓練:患者取坐位,患肢放松,上臂緊貼軀干,屈肘90°,手握輕質啞鈴。前臂旋后,進行抗阻屈腕至最大幅度,保持6s,緩慢放松至原位;前臂旋前,進行抗阻伸腕至最大幅度,保持6s,緩慢放松至原位;前臂中立位,進行抗阻旋前(或旋后)至最大幅度,保持6s,緩慢放松至原位;肘關節(jié)伸直,患手握輕質啞鈴從體前放置于健側軀干旁,掌心向內,繞過身體中線上舉手臂,動作結束時掌心向前。五個動作一套,10次1組,組間間歇Imin,每日練習3組。若練習中出現(xiàn)疼痛但不影響練習可繼續(xù)進行,如疼痛嚴重影響練習,則減負荷或停止練習;若患者適應可增加負荷[6]。
牽拉訓練:患側上肢屈肘,健側手握住患側前臂遠端,旋前(或旋后)至最大范圍;雙手手背相貼放于胸前,手指向下、肘關節(jié)向下、腕關節(jié)向上運動至最大范圍;雙手手掌相貼放于胸前,手指向上、肘關節(jié)向上、腕關節(jié)向下上運動至最大范圍。所有動作運動至最大范圍保持45-60s后放松,間歇30s后重復。每天練習6次,抗阻運動前后分別練習3次。
運動療法每天進行,手法治療結束后再進行4周訓練,共進行8周。
1.2.2對照組治療方法
采用常規(guī)推拿療法結合運動療法進行治療:
(1)常規(guī)推拿療法
采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房敏及劉明軍主編、嚴雋陶主審的衛(wèi)生部“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推拿學》提出的肱骨外上髁炎治療方法[7]:
患者患臂外展前屈位,醫(yī)者在前臂橈側肌群用滾法,同時配合前臂旋前、旋后的被動運動,重點在肘部;按揉曲池、手三里、阿是穴,以酸脹為度。一手拖住患側肘部,一手握住腕部,做肘關節(jié)拔伸牽引,同時做前臂旋轉活動;托肘部的手以拇指按揉橈骨小頭,做肘關節(jié)屈伸運動。用拇指彈撥前臂橈側伸腕肌,并自上而下捏拿患肢內外側肌肉;用大魚際擦前臂背側,透熱為度。時間、頻度、療程同上。
(2)運動療法
具體操作方法、強度、時間、療程同實驗組。
(1)疼痛:采用疼痛視覺模擬標尺法(VAS)對治療前后的肘部疼痛程度進行觀測記錄。
(2)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根據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HSS)肘關節(jié)評分表進行肘功能評分,評定指標包括癥狀、功能、畸形、肌力等。
(3)臨床療效: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療效評定標準[8]:①治愈:疼痛、壓痛消失,持物無疼痛,肘部活動自如;②好轉:局部疼痛減輕,壓痛不明顯,肘部功能改善,伸肌群抗阻試驗陽性;③無效:癥狀無改善。
應用 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等級數據采用秩和檢驗。以 P<0.O5 為顯著性差異,P<0.01 為非常顯著性差異。
表1 VAS、HSS指標治療前后對比
指標組別N治療前2周后4周后8周后tP VASA組407.21±1.484.15±1.521.57±1.251.04±1.53-2.3740.024 B組407.36±1.293.08±1.431.49±1.410.76±1.37-3.5500.017 t 0.4974.6623.7343.259 P 0.5680.0170.3950.024 HSSA組4045.67±9.8868.82±5.2982.83±8.2791.58±6.497.4730.017 B組4044.39±11.2480.87±6.5791.09±5.46102.34±7.266.8650.001 t 2.687-6.590-5.328-5.744 P 0.4740.0140.0190.021
注: A組為治療組、B組為對照組(下同)。組內比較采用校正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檢驗。取<0.05為顯著性差異。
根據表1,治療前兩組各指標對比>0.05,無差異性。2周治療后各指標評分與治療前組內比較<0.05,組間比較<0.05;4周后各指標評分與2周時點組內比較<0.05,VAS評分組間比較>0.05,HSS評分組間比較<0.05; 8周后各指標評分與4周時點組內比較<0.05,組間比較<0.05。說明由此說明兩種方法均可止痛并提高肘關節(jié)功能,但治療組的方案更優(yōu)秀。
表2 兩組不同時點療效對比
時間治愈好轉無效總有效率 A組B組A組B組A組B組A組B組 N4040404040404040 2周112021158580%87.5%* 4周3334334390%92.5% 8周3134029477.5%90%*
*:A組與B組比較,經秩和檢驗,<0.05為顯著性差異。
針對兩組不同時點的療效對比情況看,2周時點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4周時點兩組無差異;8周時點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組內比較來看,兩組前4周總有效率都在提升,8周后治療組無變化但有下降趨勢,而對照組出現(xiàn)明顯下降,說明對照組復發(fā)現(xiàn)象多于治療組。
從結構上看,網球肘本質上屬于腱病范疇,病因為腱止點處過度使用,使此處結構長期處于牽拉狀態(tài),內部壓力升高,影響內外血管對纖維軟骨區(qū)的營養(yǎng)彌散作用,同時組織對營養(yǎng)需求增加,相對引起供血不足,這些使膠原組織變性和鈣化導致病變發(fā)生。目前認為本病并無炎癥產生,疼痛主要是由于腱負荷增大、血供減少、新生血管和神經增加導致感覺神經肽和P物質表達增加等引起[9],所以常規(guī)的消炎療法不能從根本上治療本病,復發(fā)率高。
3.2.1常規(guī)推拿治療理論
中醫(yī)學認為網球肘多由氣血虛弱、血不榮筋,肌肉失去溫煦,筋骨失于濡養(yǎng),加上伸肌腱長期牽拉刺激所致[10]?!墩w類要·序》:“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榮衛(wèi)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推拿過程中生物體能量在機體內傳輸與轉換,產生良好的生物效應。對于本病肘關節(jié)部位來說,推拿可以在局部理筋整復,滑利關節(jié),以恢復關節(jié)以動為用的特性;通過“動”,達到傷筋部位的“松”、“順”,以通為用,“通則不痛”;以指代針,刺激曲池、手三里、阿是等穴以疏通肘關節(jié)周圍經絡,促進血液及津液的運行輸布、濡養(yǎng)筋目等,使其發(fā)揮正常的生理機能,最終促使本病恢復。
3.2.2壯醫(yī)經筋推拿治療理論
《類經》提出“經筋聯(lián)纏百骸,維絡周身,筋會于節(jié)”,《靈樞·經筋》認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壯醫(yī)經筋理論提出“以灶為輸”的觀點,以求治療的針對性[11]。網球肘為手陽明經筋積聚凝結,筋結點可阻塞龍路、火路,致使兩路三道雍阻作痛,三氣不能同步運行,筋肌拘攣,屈伸旋轉失利。通過摸結、解結手法疏通兩路,兩路與三道相通應,兩路通暢則三道通暢,三道暢通則氣血充足,道路通暢則天、地、人三部之氣自通,使其相生、相通、相制,均衡協(xié)調,達到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三氣同步則氣血平衡,機能正常,使疾病康復。此外,《靈樞·大惑》提出“筋與脈并為系”,筋通則經脈通,經絡疏通,同樣使疾病康復。
3.2.3運動療法的治療作用
抗阻訓練通過收縮--放松機制,可延長緊張肌群,增強松弛肌群,調整肌肉長度和肌力,使肘關節(jié)恢復正常的生物力學平衡[12],增加其穩(wěn)定性,糾正不良體姿,增加肘部承受負荷的能力。牽拉訓練可緩解肱骨外上髁周圍肌纖維、肌腱、滑囊等組織的疤痕硬度和粘連強度,并使肌腱塑性延長,最終松解粘連,提高致密結締組織的柔韌性,擴大肘關節(jié)活動度。兩種訓練方式都能改善肘關節(jié)附近肌肉中的微循環(huán),促進關節(jié)液流動,增強肌肉營養(yǎng),減輕水腫程度,清除壞死成份,帶走潴留的致痛代謝產物,減輕關節(jié)和肌肉內的壓力,從而達到鎮(zhèn)痛、恢復肌腱的張力和功能強度等目的。本實驗中運動療法方案操作簡單,有利于長時間堅持訓練,達到長久而穩(wěn)定的療效。
壯醫(yī)根據古典經筋“經皆有筋,筋皆有結,結者皆痛”提出“因結致痛”機理,完善和擴大了經脈“不通則痛”的內涵[13]?!鹅`樞·刺節(jié)真邪》指出:“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之上,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說明解除橫絡卡壓是解決大經不通的關鍵。壯醫(yī)經筋推拿的摸結、解結可以說是和古典經義完全契合,在實驗中實驗組對“筋結點”的摸、解在局部以點--線--面--多維觀演化,在整體從手陽明經筋的起點次指爪到止點背夾脊依序推進,完全解決“通”的問題。而對照組只是操作經脈局部的阿是穴,沒有從根源上解決“通”的問題, “通則不痛”,因而在開始治療時實驗組止痛效果遠大于對照組。其后隨著時間的延長,不論哪種方法都可以使肘部經絡、經筋通暢,所以4周時相止痛效果以無差別。
運動療法可以提升受限部位功能。本病中肘關節(jié)功能受限是由于疼痛引起的,在止痛效果上實驗組和對照組存在差別,因此在施加相同的運動療法刺激后,功能恢復情況也呈相應變化。并且功能鍛煉具有累積作用,因此雖然4周時相止痛效果兩組無差別,但功能恢復情況實驗組繼續(xù)優(yōu)于對照組。此外,運動療法是在關節(jié)允許范圍之內的極限運動,雖有止痛效果,但也存在致傷因素,在關節(jié)的薄弱期內易引起復發(fā)。實驗中也觀察到8周時相各指標實驗組雖無無顯著變化但有復發(fā)趨勢,對照組已有復發(fā)。這也提示我們,運動療法的實施在康復的任何階段都有效果,都應提倡。
網球肘本質上屬于腱病范疇,中國傳統(tǒng)康復技術對本病有獨特效果,再結合現(xiàn)代康復技術可達到人們預期。本次實驗中,兩種療法都有明顯的療效,但壯醫(yī)經筋推拿這一民族瑰寶發(fā)揮出了止痛明顯、功能恢復好特點,結合運動療法,可降低復發(fā)率,值得推廣。
[1]宋寧.壯醫(yī)“三氣同步”自然觀的內涵及其應用[J].中醫(yī)雜志,2013,54(14):1183-1185
[2]宋寧.壯醫(yī)道路理論初探[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1,17(5):490-492
[3]周海濤.指壓旋搖彈撥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20例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1):190-191.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1.
[5]韋英才,梁樹勇.經筋療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84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2,29(10):610.
[6]司徒萬德,曲姍姍,黃煥琳,等.毫火針與溫針灸改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功能的療效比較[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3):226-229.
[7]房敏,劉明軍.推拿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5:201
[8]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9
[9]張立寧.跟腱損傷與修復評價及機制探討[D].北京,解放軍醫(yī)學院骨外科學,2014.
[10]袁菱梅,李艷明.經筋齊刺溫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3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 2017,49(1):57-58.
[11]李琦泰,盧蓮英,黃麗萍.壯醫(yī)經筋療法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1,11(1):1-2.
[12]朱啟玉,吳芳華,黃偉.電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肱骨外上髁炎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6):89-91.
[13]李洪,李婕.黃敬偉壯醫(yī)經筋療法探微[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10,9(9):20-22.
Treatment of Tennis Elbow by Zhuang Medicine Bones Massage and Exercise Therapy
SUN Peng, etal.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Guangxi, China)
2017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編號:2017KY0549。
孫鵬(1981—),碩士,講師,康復治療師,研究方向:運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