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印 尚文艷 許志興
摘要 承德地區(qū)為典型的一年一熟種植制度,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復種指數,增產增效,調節(jié)膳食結構,引進新特蔬菜。介紹了馬鈴薯茬芽甘藍高產栽培技術,包括茬口選擇、品種選擇、種子處理、播種育苗、整地移栽、巧補水肥、中耕除草、整枝掐頂、采收等方面內容,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新特蔬菜;芽甘藍;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5.9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063-01
承德地區(qū)無霜期短,農作物均為典型的一年一熟的種植模式,為提高復種指數,增加農民收入,近幾年在≥10 ℃積溫超過3 400 ℃的區(qū)域,早春錯期馬鈴薯通過選用極早熟品種、播前催芽、地膜覆蓋等措施,可在6月下旬采收;馬鈴薯收獲后,還可以種植一茬特色蔬菜,下茬芽甘藍于5月中旬(馬鈴薯收獲前35~40 d)育苗,6月底至7月初及時移栽,10月中下旬收獲完畢;實現一年兩熟的種植制度。芽甘藍栽培簡單、銷路好、價位適中、貯存方便[1],同時芽甘藍外型小巧,質地柔軟,纖維少,味甘美,易于冷藏、保鮮,目前已成為裝箱禮品菜和餐飲業(yè)中的走俏菜肴[2-3]。由此可見,馬鈴薯下茬復種芽甘藍,不但在貨源短缺的夏季馬鈴薯得到供應,芽甘藍又受消費者青睞與種植戶的歡迎?,F對馬鈴薯茬芽甘藍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總結,旨在為承德中南部地區(qū)推廣馬鈴薯茬芽甘藍種植提供依據。
1 茬口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透氣性好、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馬鈴薯茬。馬鈴薯需選擇生育期(從出苗至收獲)60 d左右的荷蘭15或魯馬鈴薯1號、東農303等高產、質優(yōu)、極早熟品種。用種量2 250 kg/hm2。播前種薯切塊,用草木灰拌種,并進行催芽,當幼芽長0.5~1.0 cm時,撿出煉芽,待幼芽轉綠,即可播種,播后覆膜,待馬鈴薯幼芽距離面膜2~3 cm時,在膜上覆土厚3~4 cm,其他管理同生產田。
2 品種選擇
應選擇適宜本地區(qū)種植、移栽定植后約90 d內能采收的優(yōu)質、高產、極早熟矮生芽甘藍品種。根據近年的栽培實踐,宜選擇由隆平高科湘研蔬菜分公司育成的在高溫或低溫下均能結球良好、耐暑性較強的極早熟湘優(yōu)綠寶石或從丹麥引進的卡普斯他品種。
3 種子處理
芽甘藍種子價格昂貴,為降低成本、提高出苗率,播種前先用50 ℃溫水浸種20~30 min,注意邊浸泡邊攪拌,防止燙傷種子。若為包衣的種子,無須再處理。
4 播種育苗
為了節(jié)約用種量,縮短芽甘藍在田間生長的時間,延長采收時期,馬鈴薯茬芽甘藍夏季栽培均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一般在5月15—20日(馬鈴薯收獲前35~40 d)育苗。
苗床需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砂壤土地塊,摻入優(yōu)質有機肥8~10 kg/m2、三元復合肥(15-15-15)100~150 g/m2,混合均勻,整平耙細,做成1.2 m的苗床,按5~6 cm株行距點播2~3粒種子,播后覆厚0.5 cm的細土,澆透水,在床面直接覆蓋黑色遮陽網,或在床面上搭小拱棚,棚上覆蓋遮陽網。移栽面積1 hm2需要種子375 g左右,苗床面積120~150 m2。
夏季育苗要防高溫,白天苗床溫度保持在20~25 ℃范圍內,相對濕度保持在60%~65%之間。播后在苗床四周挖排水溝。在苗床溫度超過25 ℃以上的高溫晴天,可通過澆水、遮陽網日蓋夜揭等措施控制溫度。苗床在2葉1心時間苗,按5~6 cm株行距間除弱小苗,留壯苗1株。苗期根據幼苗長勢酌情追肥或噴施木酢液、澆水。在6月下旬馬鈴薯收獲完畢,幼苗具有5~6片真葉、苗齡達35~40 d時,即可移栽定植。
5 整地移栽
芽甘藍生長期長、植株高大,馬鈴薯收獲后,及時進行深耕,施入腐熟的農家肥45 t/hm2、復合肥(15-15-15)750 kg/hm2、磷酸二銨450 kg/hm2。混勻耙平后,做成1.2 m寬的平畦,于7月1日之前及時移栽。
在承德中南部錯期馬鈴薯收獲后下茬露地栽培,一般每畦種雙行,定植前1 d澆足定根水,按株距50 cm挖穴移栽,用細土封穴,移栽密度為3.3萬株/hm2左右。
6 巧補水肥
由于馬鈴薯茬栽培芽甘藍正值高溫季節(jié),水分管理是關鍵。灌溉可以改良田間小氣候,起降溫作用,減少蚜蟲及病毒病的發(fā)生。植株生長的中期,水分管理以見干見濕為原則。當下部小葉球開始形成時,要經常灌水,使土壤保持充足的水分。但降雨過多時,應及時排水,以免爛根。
整個生長期追肥不少于4次。第1次在移栽定植后4~5 d,結合澆水施尿素75 kg/hm2,同時噴施木酢液3 000 mL/hm2,促苗快長。第2次在定植后20~25 d,第3次在小葉球膨大期,第4次在小葉球始收期進行。第2次以后每次追施尿素225 kg/hm2及噴施木酢液450 mL/hm2,保證植株正常生長。
7 中耕除草
從移栽緩苗至蓮座期,結合灌水施肥進行中耕除草3~4次,并結合中耕進行植株根部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8 整枝掐頂
當芽甘藍植株莖桿中部形成小葉球時,要將下部老葉、黃葉摘去,以利于通風透光,促進小葉球發(fā)育[4],也便于以后小葉球的采收。隨著下部小葉球的逐漸膨大,將小葉球旁邊的葉片從葉柄基部剪掉。同時,在9月中下旬,當植株葉片達55~60片葉時,掐去頂芽,以減少養(yǎng)分的消耗,使下部小葉球生長緊實。
9 采收
芽甘藍各葉腋所生的小葉球是由下而上逐漸形成,成熟的小葉球包裹緊實,外觀發(fā)亮。極早熟的矮生湘優(yōu)綠寶石品種,9月下旬開始陸續(xù)收獲,一般采收2~3次,10月中下旬收獲完畢,每株可收小葉球35個左右。
10 參考文獻
[1] 王紅旗.抱子甘藍的栽培技術[J].鄉(xiāng)村科技,2014(2):1.
[2] 李恩萍.抱子甘藍保護地栽培技術[J].西北園藝,2008(1):16-17.
[3] 何永梅,皮登高.抱子甘藍新品種[J].農家參謀,2008(10):9.
[4] 王鑫.孢子甘藍特征特性及露地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