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有句話叫作——“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蹦阌羞@種情況嗎?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聆聽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的演講。
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山東日照,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學獎。他曾發(fā)現(xiàn)一種新的基本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相關新粒子的發(fā)現(xiàn),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最終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命名該粒子。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的“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時的一篇發(fā)言稿。正如丁肇中先生所說:“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傳統(tǒng)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演講詞
講演詞又叫演說詞、講話稿,是一種供口頭向群眾宣傳的帶有鼓動性的文章。它的基本結構一般是開頭提出問題,或亮出講話要點,以引起聽眾的興趣和關注;重點是中間部分對演講主旨的闡述;結尾回應開頭,結束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聽眾受到激勵和鼓舞。其特點是:第一,有的放矢,考慮聽眾對象。第二,觀點集中、鮮明。第三,理論聯(lián)系實際。第四,語言通俗生動,感情深厚充沛。
閱讀這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結構,了解縝密的思維
作為演說詞,文章思路明確,全文可分為三部分,開頭交代背景,并提出論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然后作者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并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經(jīng)驗三個方面分析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fā)出號令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全文思路清晰,脈絡分明,顯示出科學大家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明確方法,區(qū)別論證的技法
閱讀這篇文章,我們要注意區(qū)分作者是“印證”還是在“論證”自己的觀點。《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印證”動詞義項的解釋是:“證明與事實相符”。對“論證”動詞義項的解釋是:“論述并證明?!薄白C明”具有保真性,而“印證”只能提供相信某理由的例子,卻不能保證這個道理必然為正確的道理。文中共有兩個例子,一個是王陽明“格”竹子的例子;一個是作者自己的例子。第一個例子論述“中國傳統(tǒng)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道理,第二個例子論述“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第二個例子作者說“個人的經(jīng)驗為證”,是典型的“印證”而非證明。因為,僅僅憑王陽明的例子和“我”一個人的經(jīng)驗,只能為論點提供證據(jù),但不能保證結論必然為真。閱讀時,要區(qū)別本文和一般議論文論證的科學性、嚴密性的區(qū)別。
3.通俗樸實,賞析語言的風格
作為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所作的演講,一般人認為應該是專業(yè)的、學術的,一般的讀者是很難理解和參悟的。然而閱讀本文,我們卻感覺不到那種“大家”之氣。有的是簡短精要,樸實通俗,有的是深入淺出,明白如話,讀來親切,沒有說教氣息。究其原因,這與作者行文的靈活和說理方法的多樣分不開。文中作者除了通俗的舉例,還運用了對比、引用等多種修辭。如中國傳統(tǒng)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與科學發(fā)展歷史告訴我們的,新知識只能通過實驗得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突出實驗精神的可貴。閱讀時,同學們要學習這種語言技巧。
瞭望(liào) 緬懷(miǎn)
中庸(yōng) 彷徨(páng huáng)
丁肇中(zhào)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
2.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4.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閱讀丁肇中的文章,文中作者指出傳統(tǒng)儒家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偏頗,難道儒家倡導的這種理念是錯誤的嗎?閱讀下面的文章,寫出你的探究。
怎樣“格物致知”?
吳金銘
學習儒學,想要學習明德,匡扶天下,最基本的功夫就是“格物”?!洞髮W》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p>
那么怎樣才是格物呢?各家的解釋就不一樣了,讓人難以適從。可是如果根本不立,如何得到正確的認識呢?沒有正確的認識,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笑談了。所以這個格物如何“格”法,還真的是學習儒學第一個要清楚的。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格物致知”的意思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這個解釋把儒學當作自然科學了。研究自然科學就能夠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嗎?很明顯,科學研究和心性修養(yǎng)及國、家管理是兩回事。
北宋朱熹說:“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我們看到里面有個邏輯錯誤:格物就是為了致知,如果已經(jīng)有知了,知道了事物的道理了,還要格物嗎?我們如果不知道事物的道理,怎么能窮其理?可見,朱子的說法也是有問題的。
《說文解字》說:格,木長貌。格的本意就是長長的樹枝。古人用格制造了柵欄、尺子、容器、箭靶等,格后來引申為法式、標準、規(guī)格之義,這都是名詞用法。做動詞的主要含義是:阻止、擱置、糾正、衡量等。這些含義還不是格的古意。《字匯·木部》:“格,感通也?!薄端温浴分緮ⅰ罚骸跋韧踝鳂烦绲?,以格神人?!比绻迅窭斫鉃楦校裎镏轮捅容^好解釋了。格物就是用心感覺事物背后的道德。這個理解,也和古人對宇宙萬物的認識相符。古代智慧的中國人認為,道生成了宇宙萬物。那么,宇宙萬物也具備了不同的道德屬性。人要學道,要認識宇宙中這個最根本的道,就要感悟萬物,從中得道。
怎么用心感覺事物背后的道德呢?我們舉個例子。
古人認為,梅蘭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古人如何格梅的呢?古人看到梅花以清逸見長,就感悟到了做人要隱逸淡泊、堅貞自守,在逆境當中,也不要退縮,堅持自己的原則。知道了這個道理,學習梅花不畏艱苦的特性,是不是心就正了?自己也去做到不畏艱苦,這就是修身。對家庭來說,如果家境不好,比較貧窮,就好像嚴冬一樣。君子學習梅花的堅忍,保持自己的德性,這樣家庭也同樣會感到溫馨。堅忍對治國和管理企業(yè)也同樣重要,它提醒管理者無論環(huán)境多么艱苦,一定不要泄氣,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傲立群雄。認識這些道理,并把這些好的道理闡發(fā)出來,讓天下人都明白,這就是明明德于天下。
樹木、山河、飛禽走獸諸般萬物都可以這樣格物致知。認識其中的道理,引導自己的修行和工作實踐。這些物質還都具有自己的形象,看得見摸得著,比較好參悟。還有一類物質無形無相就更難格物了,比如我們熟知的“天地”。儒家祭拜的牌位一般就是“天地君親師”。古人結婚的時候要拜天地,可是現(xiàn)在卻很少有人明白天地是什么含義了。古人如何格天地的呢?《易經(jīng)》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暗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我們做人要學天的剛健,每天都要不厭其煩周而復始地履行自己的天命;學習大地,可以生養(yǎng)萬物而不自居。天地還有其他格法:天圓地方,天陽地陰,天動地靜,天尊地卑。每個格法背后都有很深的道理。
(文章有刪節(jié))
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告訴我們在自然科學上的“格物致知”就是具有實驗精神。雖然他認為儒家的“格物致知”有失偏頗,但并沒有否定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閱讀本文,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儒家認識世界的智慧。閱讀這兩篇文章,你獲得了怎樣的閱讀啟迪?
知識把握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2.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3.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也就是要有努力探索的精神,能夠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
4.是因為:①這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導致的學生的弱點決定的;②這是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③這是應對今天世界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
讀后一思
示例:閱讀要學會批判性地接受,不能不加辨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