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要和孫中山結(jié)婚,母親卻不同意
1915年10月27日的日本東京,孫中山和宋慶齡結(jié)婚后的第三天,夫妻二人正在舉行新婚茶會之時,宋慶齡的父母倪珪貞和宋耀如趕來,就是為了阻止二人的結(jié)合。可令人詫異的是,宋耀如夫婦從日本回國沒過多久,就給宋慶齡送來了豐厚的嫁妝,到底是什么讓母親做出了這樣的舉動?
倪珪貞的特立獨行從她出生時就注定了,她有一個開明的父母,母親更是明代著名科學(xué)家徐光啟的后人,她五歲那年,他們毅然決然地將女兒送進了私塾,一讀就讀到了17歲中學(xué)畢業(yè)。17歲的她,精通數(shù)學(xué),擅長鋼琴,還略通英語,是名副其實的才女。后來,她嫁給了宋耀如,剛剛從美國歸來的一名傳教士。
婚后的宋耀如和倪珪貞恩愛有加,兩人一共生了三女三子,宋慶齡是她最疼愛的女兒。宋慶齡之所以受到疼愛,是因為她自小生來就是宋家的乖乖女,小的時候,宋藹齡和宋美齡常常因為不聽話而挨批評,而宋慶齡卻十分懂事。但倪珪珍雖然疼愛自己的女兒,可那也并不意味著女兒可以在人生大事上為所欲為。其實,宋耀如是孫中山堅定的追隨者,可妻子最初不愿意女兒跟孫中山聯(lián)系,盡管當(dāng)時宋慶齡和孫中山并沒有談婚論嫁,還是單純的革命同仁的關(guān)系。后來,宋慶齡與孫中山之間有了情愫,作為一個疼愛女兒的母親,她很難接受女兒和一個年近半百的男人談婚論嫁,更何況,這個男人還是丈夫的朋友,女兒口中的“孫叔叔”。
孫中山與宋慶齡兩人的感情愈發(fā)地深厚。1915年3月,孫中山派人找到身在澳門的結(jié)發(fā)夫人盧慕貞,提出離婚事宜,盧慕貞深明大義,她知道自己無法幫助丈夫完成他的革命大業(yè),很快便同意離婚。1915年3月到10月間,宋慶齡多次往返于上海和日本,倪珪貞擔(dān)心女兒與孫中山之間的關(guān)系,可她同時也支持家人參與革命,兩難之下,她選擇支持女兒去革命。
宋慶齡與孫中山舉行婚禮,母親最終接受這門婚事
1915年的秋天,宋慶齡回到了上海的家,鄭重地向父母表達了自己要嫁給孫中山的決定。沒想到的是,父親怒火叢生,母親流下了眼淚,他們所擔(dān)心的,還是來了。
1915年10月24日,宋慶齡到達日本,與孫中山相會,第二天,就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結(jié)婚當(dāng)天,來賓屈指可數(shù),國民黨的很多元老級別的人物,都沒有接受這門婚姻?;楹蟮牡谌?,新婚夫婦在梅屋莊吉家的客廳舉行茶會,招待客人,可就在這時,宋耀如夫婦來了……
據(jù)當(dāng)時在場的日本人回憶,宋耀如怒吼著:“我要見搶走我女兒的總理!”孫中山出來了之后,宋耀如卻跪了下來,“我的不懂規(guī)矩的女兒,就托付給你了,請千萬多關(guān)照?!闭f完給孫中山磕了三個響頭便走了。倪珪貞最終接受了這門婚事,除了因為自己本身比較開明,同時也敬重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她作為母親的一顆心。在宋慶齡的婚事中,她最擔(dān)心的,不是倫理道德,世俗的眼光,而是孫中山很難給宋慶齡安穩(wěn)的生活。孫中山年紀(jì)不小,身體又不好,工作忙碌,又常常顛沛流離,亡命天涯,他又如何能照顧女兒,給女兒幸福?
倪珪貞沒有想到,這個她最疼愛的二女兒,認(rèn)為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革命,救國。宋慶齡最終獲得了自己的幸福,而支持革命支持救國的母親,也接受了女兒對幸福的解讀?;貒?,宋耀如夫婦給宋慶齡補送了豐厚的嫁妝,而母親更是把自己的嫁衣送給了女兒,也把自己最真摯的祝福帶給了女兒,祝福女兒幸福美滿。之后的日子里,孫中山和宋慶齡,繼續(xù)向著他們所認(rèn)定的幸福奮斗。1916年,袁世凱復(fù)辟失敗,抑郁而終。孫中山終于回到了久違的國土。在這之后,他繼續(xù)領(lǐng)導(dǎo)革命者,為創(chuàng)建他心中的美好中國奮斗著。他與李大釗的第一次會面,國共合作,黃埔軍校的成立,這些重大歷史時刻,宋慶齡都在他的身邊,形影不離。宋慶齡,就如當(dāng)年的母親一樣,默默地支持著丈夫的革命事業(yè),無怨無悔。女兒已經(jīng)長大,還成為了中國舉足輕重的人物。
宋耀如于1918年因胃癌去世,倪珪貞傷心過度,再加上身體大不如前,她,開始不問世事。熱心腸的她也閑不住,時常會在教會幫忙照顧婦女兒童。不過,每當(dāng)兒女們需要時,母親也一定在第一時間站出來。
宋慶齡臨終囑咐要和父母葬在一起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彌留之際,他仍舊擔(dān)憂著身邊的宋慶齡,他把宋慶齡托付給何香凝照顧后便陷入了昏迷,去世前,依然念著“和平、奮斗、救中國?!彼螒c齡一直握著孫中山的手,她哭著目送著丈夫離開了人世,之后,她便陷入了長久的悲哀中。時至今日,很多人都被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傳奇愛情打動著,可對當(dāng)時的倪珪貞而言,卻是悲痛的。她為女兒所擔(dān)心的,終究成為了現(xiàn)實,孫中山還是沒能給女兒安穩(wěn)平靜的生活。
1925年4月23日,宋慶齡要為孫中山選擇墓址。這個時候,已經(jīng)年過半百的母親,不顧舟車勞頓,專程從上海趕往南京,跋山涉水陪伴著女兒。
1931年4月底,一封電報從國內(nèi)發(fā)給了人在德國柏林的宋慶齡,內(nèi)容是告知母親病重的消息??善婀值氖牵盏诫妶蟮乃螒c齡沒有馬上準(zhǔn)備回家,而是先寫了一封信,信是給她的朋友楊杏佛的,內(nèi)容是讓他去核實母親的病情。明明是十萬火急之事,一向孝順的宋慶齡為什么不趕緊回家,而是要朋友先核實母親的病情呢?宋慶齡懷疑這是反動派引誘她回去的一個借口,所以宋慶齡并沒有及時趕回去,而這也造成了她終生的遺憾。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母親面對宋家兄弟姐妹的分道揚鑣,面對宋慶齡流落海外,想必心里頭并不好過,她多么想把孩子們牢牢地拴在一起。但是,她卻沒有等到那一天,也沒有見到自己最疼愛的女兒最后一面。1931年7月21日,病重的倪珪貞聽聞宋子文遇刺,受到驚嚇,血壓升高,心臟停止了跳動,享年62歲。此時的宋慶齡,還在回國的車上,前來接她的親戚說起了母親離世前的種種情形,宋慶齡聽后痛哭了整整一個晚上。沒有見到母親,沒有在病床前為母親盡孝,成為她人生的遺憾。母親去世了,但是,她給兒女們的教育卻是終身的。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臨終前,她囑咐身邊的人:“不要把我葬在中山先生的身邊,把我和我的爸爸媽媽葬在一起。”原因其實就在一張照片上,這張照片是1932年,宋慶齡和弟弟宋子安在父親墓前的合影。而這張合影背后,我們發(fā)現(xiàn)有這么幾個字,是宋慶齡寫給弟弟的,“樹長萬代,葉落歸根。”宋耀如生前在上海的萬國公墓買了8個墓穴,他希望宋氏兄弟姐妹去世之后,也埋在這里,生前身后都是一家人。宋慶齡寫了這個幾個字,意思就是要弟弟記得父親的遺愿。而這一點,也只有宋慶齡做到了。
對于宋慶齡而言,孫中山是偉人,而自己,是個普通人,只是恰巧嫁給了他。而普通人就應(yīng)該有普通人的歸宿,那就是,自己永遠都是爸爸媽媽的女兒。生前,倔強的宋慶齡為了婚姻一度讓父母傷心,婚后為了革命,她也沒有好好孝順母親,造成了她終生的遺憾。所以,身后,她選擇長眠在父母的身邊,永遠地伴隨著父母。她,依舊做回了那個父母眼中最聽話乖巧的女兒。
本報特約記者馬麗根據(jù)《檔案》提供資料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