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會永
形體官竅,是人體軀干、四肢、頭面部等組織結構或器官的統(tǒng)稱,包括五體和五官九竅。中醫(yī)臟象學說認為,形體官竅雖為相對獨立的組織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們又都從屬于五臟,與五臟的關系尤為密切。
臟象學說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著重通過活動的機體的外部表征來推導人體內部臟腑組織的運動規(guī)律,從而確定“象”與“臟”的關系。形體官竅的狀態(tài),能夠準確地反映人體臟腑強弱,猶枝葉之與根本。所以,從形體官竅外部表征的異常變化,可以把握人體內部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從而測知病變之所在而確定治療方法。
官竅,泛指器官和孔竅。官指耳、目、口、鼻、舌五個器官,簡稱五官。五官分屬于五臟,為五臟之外候。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屬于官之范疇。七竅是頭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個竅的合稱。頭面部的七竅,又稱清竅,是人體清陽之氣出入的通道,與之相應,前后二陰(前陰尿道口和后陰肛門),是人體尿便排出的通道,稱為濁竅。頭部七竅及前后二陰統(tǒng)稱為“九竅”。五臟的精氣分別通于官竅,五臟有病,往往從官竅變化中反映出來。每一官竅不僅與其相應的臟腑有著特定的聯(lián)系,而且與其他臟腑也有密切的關系。
舌位于口腔底部,舌根部稱為舌本、舌根,舌中部稱為舌中,舌尖部為舌尖,舌之兩側稱為舌旁。舌的肌肉脈絡組織稱為舌體、舌質。舌的上面稱為舌背、舌面,其上有絲狀乳頭、菌狀乳頭和輪廓乳頭,附著在舌面上的一層苔狀物稱為舌苔。舌的下面稱為舌底、舌腹,舌的下面正中有一黏膜皺襞稱為舌系帶,舌下靜脈叢及舌系帶統(tǒng)稱為舌系。舌系帶兩側靜脈上有兩個奇穴,左為金津,右為玉液。
舌有感覺味覺、協(xié)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輔助發(fā)音的功能。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司味覺和輔助發(fā)音而表達語言。舌還能反映機體五臟六腑的功能,舌象(舌質和舌苔)是望診的重要內容。舌的味覺和語言功能,有賴于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心的生理功能異常,便可導致味覺的改變、舌強語謇等病理現(xiàn)象。
心開竅于舌:心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心經的經筋和別絡均與舌相連。心的氣血通過經脈的流注而上通于舌,以保持舌體的正常色澤形態(tài),發(fā)揮其生理功能,察舌可以測知心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心的功能正常,則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若心有病變,可以從舌上反映出來。心主血脈功能失常時,如心陽不足,則舌質淡白胖嫩;心血不足,則舌質淡白;心火上炎,則舌尖紅赤;心脈瘀阻,則舌紫,舌體見瘀點瘀斑;如心主神志的功能異常,則可現(xiàn)舌強、舌卷、語謇或失語等。
與其他臟腑的關系:舌不僅為心之竅,而且通過經脈與五臟六腑皆有密切聯(lián)系。五臟六腑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經絡、經筋與舌相連。因此,臟腑有病,可影響舌的變化。所以,舌診成為一種獨特的中醫(yī)診斷方法。通常情況下,舌診臟腑部位的分屬為:舌尖屬心肺,舌邊屬肝膽(左邊屬肝,右邊屬膽),中心屬脾胃,舌根屬腎。
鼻,中醫(yī)又稱明堂,是呼吸清濁之氣出入的門戶。鼻上端狹窄,兩眶之間,連于額部的部位,即鼻根,中醫(yī)稱為山根、下極。前下端尖部高處的鼻尖,稱為鼻準、準頭或面王。鼻準兩旁隆起部分,名為鼻翼。鼻之下部有鼻孔,內有鼻毛,鼻孔深處稱為鼻隧。鼻尖與鼻根相連的鼻柱骨突起,即鼻梁,中醫(yī)又稱天柱。
鼻的主要功能是氣體出入的門戶,是肺的外竅,主司嗅覺。鼻竅通利,則能知香臭,鼻之嗅覺靈敏與否,與肺氣通利與否有關。所以,肺的病變,可見鼻塞、鼻煽、流涕等癥狀。鼻與喉相通,同屬肺系,有助喉以發(fā)聲音的作用。
鼻與自然界直接相通,為外邪侵襲機體的門戶??赘[為外邪侵入人體的重要途徑。鼻為肺竅,故鼻為外邪犯肺之門戶。所以,無論是傷風、感寒,還是中暑,一般都常常表現(xiàn)為鼻塞、流涕等鼻部癥狀。
肺開竅于鼻:鼻為呼吸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氣的功能。鼻還有主嗅覺的功能。鼻的嗅覺和通氣功能均須依賴于肺氣的作用。肺氣和利,則呼吸通暢,嗅覺靈敏。鼻為肺竅,故鼻又為邪氣侵犯肺臟的通路。所以在病理上,外邪襲肺,肺氣不利,常常是鼻塞、流涕、嗅覺不靈,甚則鼻翼煽動與咳嗽喘促并見,故臨床上可把鼻的異常表現(xiàn)作為推斷肺臟病變的依據(jù)之一。
與其他臟腑的關系:鼻通過經絡與五臟六腑緊密地聯(lián)系著,不僅為肺之竅,而且與脾、膽、腎等也有密切關系。鼻準屬脾,當脾有病變時,常影響于鼻竅,表現(xiàn)為鼻頭色紅,即酒糟鼻。膽的經脈入腦,腦下通鼻,膽經有熱,熱氣循經上行,移于腦而犯于鼻,發(fā)為鼻淵,即鼻竇炎。臨床上,熱證的鼻病多與膽經火熱有關,常常通過清瀉膽火達到治療鼻炎的目的。肺為呼吸之主,腎為納氣之根。腎氣充沛,攝納正常,肺與鼻才得通暢。如腎虛,則易于發(fā)生鼻病,臨床常見體虛之人多呵欠、噴嚏,即此理也。
張會永,副主任醫(yī)師/副教授,現(xiàn)任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血液科副主任。畢業(yè)于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本碩連讀中醫(yī)學專業(yè)。2004年拜國醫(yī)大師李玉奇先生門下,隨學8年,系統(tǒng)學習傳統(tǒng)中醫(yī)理法方藥,并研習舌診、脈診。2007年起,師從楊關林教授學習中西醫(yī)結合臨床與研究。2008年始,從事血液科臨床工作至今。臨床之余,整理名老中醫(yī)學術經驗,并從事生存質量及中醫(yī)藥療效評價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