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
常人觀念:子女再怎么年齡大、有出息,在父母眼里,始終是長不大的小孩。正因為如此,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子女成人,尤其成家之后,父母仍然在子女有需要乃至沒有需要之時,以“舍我其誰”的主體心態(tài)與責任擔當,第一時間沖在前面,以自己的意志與意愿替代子女的想法和策略,為他們爭所謂的體面、尊嚴,生怕子女有一丁點兒的吃虧、受一丁點兒委屈。
對此,有愛情婚姻家庭心理學專家指出,兒孫自有兒孫福。子女年齡大了,特別是成家立業(yè)之后,小家的事還是應該由他們自己做主,父母不應該,也沒有必要把手伸得太長,事情操辦得太多,以免好心辦壞事,適得其反,最后落得個“里外不是人”的尷尬結局,讓本來和睦和諧的家庭關系,變得劍拔弩張、水火不容。作為父母,在子女成家立業(yè)之后,應該、也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學會并善于甘當“局外人”。
甘當“局外人”,就是在子女與配偶乃至岳父岳母(抑或公公婆婆)發(fā)生矛盾時,不偏不倚、中庸調和,以局外人身份看待上述關系人的沖突與矛盾。俗話說得好,一個鍋灶吃飯,磕磕碰碰在所難免。況且子女融入人家家庭,成為其中一分子,因出身背景、生活習慣、消費偏好、價值取向等,彼此之間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時不能趨同,自會有一個沖突期、磨合期、調適期,需要漸進性地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對此,父母千萬不能“井底之蛙”“坐井觀天”,一廂情愿覺得“地球因我而旋轉,是非對錯皆由我來主宰”,進而盛氣凌人、強詞奪理,一言不合即強行要求子女“我的地盤我做主”,大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之勢。
甘當“局外人”,就是要找準角色,擺正位置,堅持“論人唯賢、議事唯實”的立場與原則,對事物作出客觀公正、理性中允的評價,而不能玩“親者痛、仇者快”的游戲,讓子女此后的生活越來越艱難,日子過得越來越逼仄。民間有云:一個巴掌拍不響。子女與配偶、與配偶家庭成員之間發(fā)生齟齬,或許百分之百錯在對方,但基于“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觀念,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底線性僭越,這時就應該抱著息事寧人的胸襟與下不為例的度量,讓對方“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不應該、也沒有必要一棍子打死,幾欲除之而后快。父母的態(tài)度尤其重要,某種程度上,是大放厥詞、念茲在茲,還是淺嘗輒止、一笑了之,直接給出了子女下一步作為的信號燈與行動指南。因此,要求父母甘當“局外人”,就是希望父母能夠包容性地看待問題,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給出實事求是、經得起時間與實踐考驗的評判,確保不火上澆油、推波助瀾。
甘當“局外人”,就是要以置身事外的超然與淡然,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基礎上,給子女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見與建議,并要求子女不能意氣用事,在理性平和的心態(tài)下作出自己最終的選擇。實際上,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只是認識事物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誰不希望兒孫一代更比一代好、一代更比一代強?對此,小夫妻有矛盾之時,父母要盡量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給出建設性、創(chuàng)新性的意見和建議,做到“世事我曾抗爭,成敗不必在我”。毋庸置疑,盡管時代在變化、社會在變遷,現(xiàn)在年輕人的婚姻家庭觀念與過去相較,有了很大的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將日子過好,仍然是亙古不變的婚姻家庭生活之主旨。父母只要不偏心、不偏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經驗,把道理講清楚,將出路說透徹說明白,相信子女定能不負眾望,齊心合力、勠力同心,團結一致向前看。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一個兒女都有父母,是兒是女皆為父母心頭肉。善于審時度勢,學會換位思考,在子女家庭生活中少栽刺、多插花,經常將自己置于“局外人”身份,以“旁觀者”角度冷靜觀察、理性分析與熱心指點,由此自己的晚年生活不必“為賦新詞強說愁”,子女也能在完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擁有屬于自己無怨無悔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