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楠 張宇 黃永文
摘要:氣候變化引起的氣象災害對人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經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本文分析了氣候變化,并提出了相應的共同防御措施,希望對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氣候變化;共同防御;氣象災害
引言:
氣候變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為污染造成的,就目前的技術而言,我們還難以完全避免氣象災害。為了減少氣象災害的發(fā)生,人們最應該做的就是降低污染,減少對氣候的影響,做好共同防御工作,降低災害的影響。
一、氣候變化分析
(一)溫度變化
全球溫度近年來都是呈增長狀態(tài)的,我國的溫度也是處于增長的狀態(tài)。當然,四季溫度也是有升降變化的,春季平均會增長0.11攝氏度,夏季則是呈下降趨勢,平均會降低0.06攝氏度,秋季和冬季也均是呈增長趨勢的,秋季平均為0.04攝氏度,冬季平均為0.31攝氏度。縱觀一年四季溫度的變化,整體上是呈增長之勢,且冬季溫度增長最為明顯,這主要是人們進行取暖活動釋放的污染氣體造成的。每隔十年我國的溫度都會增長0.11攝氏度左右,0.11攝氏度聽起來不多,可是如果日積月累、長年久月的如此發(fā)展就比較恐怖了。
(二)降雨變化
我國的降雨情況是和溫度變化是呈相反發(fā)展趨勢的。在溫度逐年上升的同時,降水量卻在下降,一年四季只有春季會增長1.73毫米,其他三季均呈下降發(fā)展,夏季平均會下降20.66毫米,秋季和冬季則分別平均下降0.53毫米和0.28毫米,而且持續(xù)沒有降水日的情況顯著增加。
(三)日照變化
我國的平均日照時間在2485.4小時左右,我國的日照發(fā)展時間和降雨量是一樣的,也是呈降低趨勢。究其原因還是在于人為污染提高了大氣的溶膠濃度,另一方面是因為云量增多、沙塵污染較多,導致能見度降低,從而引起太陽輻射降低,造成了日照變化。
(四)酸雨變化
pH值在5.6之下的降水被稱為酸雨。酸雨的影響多為負面的,會減少土壤的肥力、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還會腐蝕建筑物,不利于河流中的動植物生長,對人體安全也有負面影響。我國當前的酸面覆蓋面已經快接近百分之五十,酸雨覆蓋面積排名世界第三。酸雨的出現(xiàn)多是由于人為污染造成的,一般春季風比較大,會將污染物吹散,而秋冬季的風力難以吹散污染物,因此秋冬季發(fā)生酸雨的幾率大于春季發(fā)生酸雨的幾率[1]。
二、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一)注重農村以及城市防汛防御工作
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進一步推進了城市化的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很多發(fā)展都是以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犧牲為代價的,這也使得氣候變化越來越多,極端天氣也在逐漸增加。這些極端天氣容易引起自然災害,比如短時間內的強降水氣候,就會讓農村以及城市陷入洪汛災害中,因為城市現(xiàn)在基本上都是鋼筋混凝土建筑,雨水難以下滲,相比農村,在城市中這一點體現(xiàn)更為明顯。為了減少洪汛災害對人們生活以及人身安全造成的影響,相關部門應該做好防汛防御工作,為了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可以由政府主導、氣象部門參與,要增強城市災害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完善,以保證在災害發(fā)生時候能第一時間發(fā)布相關信息。對農業(yè)、林業(yè)和畜牧業(yè)等造成重大損失的天氣主要包括干旱、暴雨和冰雹,為了降低這些天氣的負面影響,應該及時做好天氣預報工作。為了預防干旱氣候,可以加大對降水的使用,通過修建人工集雨工程以及水利工程來實現(xiàn)蓄水,在缺水時候就可以使用提前的蓄水。要將高效節(jié)能灌溉系統(tǒng)用于農業(yè)生產中,通過自動灌溉來實現(xiàn)水分的充分利用。在灌溉時候,為了提高灌溉的效率和質量,可以結合當?shù)氐膶嶋H天氣預報來進行[2]。
(二)增強人工對天氣的影響力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工對于天氣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通過人工影響,可以預防和降低災害的影響。目前可以進行人工影響的有雷達系統(tǒng)、氣象衛(wèi)星、以及閃電定位。增強人工對天氣的影響力,能夠降低極端天氣下的自然災害對于人們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經濟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xiàn)糧食的增加,也有利于人們生活、以及社會的安穩(wěn)。
(三)及時做好氣象災害的預報工作
防患于未然是極為重要的,只要提前做好了預防工作,才能減少影響損失。普通居民很難去預測天氣的發(fā)展,還需要專門的氣象部門去根據相關的天氣監(jiān)測系統(tǒng)去進行天氣的預測工作,對于預測結果要及時告知公眾,讓普通民眾能夠根據氣象部門的預報工作做出相應的預防反應。預測結果是氣象部門根據監(jiān)測的硬件、軟件系統(tǒng)獲得的監(jiān)測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得出的,因為氣象部門得到的是專業(yè)術語比較強的結果,為了讓普通民眾能夠更為直觀、清晰的了解,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將專業(yè)結果編輯成民眾能夠懂的語言。氣象部門的另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防御災害的合理預案,相關部門通過氣象部門的數(shù)據結果和預案再做出分析,做相應的風險排查以及影響評估,通過排查以及評估做出真正有效的防御制度,從而真正達到降低氣象災害影響力的目的[3]。
(四)完善的災害應急機制
氣象災害的發(fā)生都是非常迅速的,因此相關的政府以及氣象部門都要增加自身的應對能力,不斷完善相應的應對機制,保證自身部門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應急處理,對于氣象災害要及時的上報并做出相應的妥善處理。氣象災害是難以避免的,重點是要做好預防工作。氣象部門要制定氣象災害的監(jiān)測評估規(guī)章制度,保證在氣象災害發(fā)生時候,各部門能各司其職、井然有序的快速投入到防災救災過程中,最大程度的降低災害的損害[4]。
(五)多部門合作,加強防御能力
氣象災害的涉及面、影響范圍都是比較廣的,單靠一家之力是很難做好全面的防御工作,也難以完成整個災害的救治工作的,而且還會拖延時間。所以各部門應該加強合作,將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細化到具體的個人,通過多部門的強力合作,加強防御能力。
三、結束語
氣候的多變引起了氣象災害的頻發(fā),為了降低氣象災害的損害,有關部門要做好防御工作,重視人工對天氣的影響作用,注重多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合作,做好天氣的提前預測工作。
參考文獻:
[1]姚繼輝.科學分析氣候變化共同防御氣象災害[J].吉林農業(yè),2017(17):93-93.
[2]許永姿,趙雪松,錢平海等.2015年靈璧縣氣候條件分析及其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6,44(28):171-173.
[3]李毅.探析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yè)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方面的影響[J].自然科學:文摘版,2016(4):00263-00263.
[4]田莉萍,余青松,劉電英.洞庭湖區(qū)氣候和農業(yè)氣象災害變化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21):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