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秘雜志社
你見過面額是3元的紙幣嗎?別說中國,似乎世界上有這種面額的貨幣的國家都很少??墒?,你想過這是為什么嗎?歷史上有哪些面值奇怪的貨幣呢?
古今中外,在錢幣面額上使用最多的是1、2、5、10這4個數(shù)字。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在確定錢幣面額的等次時,最高面額與其他面額之間是整倍數(shù)的關系。
在1~10里,有“重要數(shù)”和“非重要數(shù)”之分。1、2、5、10就是“重要數(shù)”,這幾個數(shù)能以最少的加減運算得到另外一些數(shù),1+23,2+24,1+56,2+57,10-28,10-19。在1元和2元都已經(jīng)存在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組合成3元、4元等其他面值。其余的就是“非重要數(shù)”;而如果將4個“重要數(shù)”中的任一個數(shù)用“非重要數(shù)”代替,那就會出現(xiàn)有的數(shù)要兩次以上的相加或相減才能得到,日常使用太不方便。
從概率學的角度看:在1~9的各種數(shù)字排列組合中,3的出現(xiàn)概率最多只有18%,而1、2、5出現(xiàn)的總概率則為90%。如果使用“3”面值的幣種,在流通中出現(xiàn)的概率約為16.7%,這證明以“3”為面值的貨幣在實際流通中找零替代的作用并不顯著,反而會使貨幣的票面結(jié)構(gòu)有失衡之感。
3元人民幣是我國第二套人民幣中的罕見幣種,幣面呈淡綠色,又稱“蘇三幣”。
歷史上的3元幣于1955年3月1日開始發(fā)行。當時我們國家采取的是向蘇聯(lián)全面學習的方針,當時蘇聯(lián)的盧布常用“3”的面額,我國也借鑒了盧布的面額體系。3元幣面的整體顏色為淡綠色,長16厘米,寬7.2厘米,比現(xiàn)在流通的1元人民幣稍微大一些,正面的兩端各有繁體“叁圓”的字樣,下面標著“一九五三年”,正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6個字,中間是井岡山龍源口石橋圖景,石橋周圍的花邊為深綠色,中間的底紋為黃色,紙幣的背面圖案是國徽和花紋,中間有漢、維、蒙、藏4種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叁元”字樣。
3元幣在市場上流通了9年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在市場上停止流通,被國家收回,因此這樣的紙幣在民間的數(shù)量十分稀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全品3元人民幣每張價值約4萬元人民幣。
“蘇三幣”雖然短命,但實際上我國貨幣面額使用3這個數(shù)字有悠久的歷史。西漢武帝時就鑄造過名曰“三銖”的銅錢,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以3作為面額的貨幣了。以后歷代都出現(xiàn)過“3”“30”“300”等面額的各種錢幣。漢武帝的爺爺漢文帝則鑄造了“四銖”銅錢,而4作為貨幣面額也在我國歷史上多次出現(xiàn)過。6也沒閑著?!按蹪h”的王莽建立新朝,鑄造的布貨十品中的“中布六百”,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以6為面額的貨幣了。南朝陳宣帝時也偶爾鑄過叫“太貨六銖”的銅錢,之后歷代便極少使用這個數(shù)字了。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國民黨新疆銀行最后放了個“大招”,他們發(fā)行了面額6000萬元和60億元的紙幣。
7、8這兩個數(shù)字在錢幣上極為罕見,而在我國歷史上冠以“9”這個數(shù)字的錢幣更是僅有一種,即王莽布貨十品中的“次布九百”布幣。
在國外,6、7、8、9這4個數(shù)字也很少被使用在錢幣上。不過世界上還有一些更奇怪的幣值,比如印度、羅馬尼亞等也使用過3元的錢幣,蘇聯(lián)和羅馬尼亞的鈔票中有15元的面額,美國還有25美分的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