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春
2000年第7期《中華兒女》迎來了一位年輕的省長。
剛剛走上福建省省長崗位的習近平,虛懷若谷,雄姿英發(fā),深沉似海,穩(wěn)重如山。120分鐘的訪談,他用親切自然直率坦誠的談吐,讓《中華兒女》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領略了一個理想信念堅定、充滿家國情懷、爭做民族脊梁的封疆大吏的擔當和風采。
18年過去了,許許多多讀者依然清晰地記得文章中每一個精彩的細節(jié)和每一句深刻的見解。字里行間,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而今已經成為黨中央核心的掌舵者,其思想是如此一以貫之、其來有自的。一位哲學家說過:理想決定行動,而信仰從理論和道義上支撐著理想。讓我們重回世紀之交的那場平常而又非凡的訪談現(xiàn)場,聆聽,咀嚼,聯(lián)想……
在從政之前,我曾冷靜地考慮過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要在思想上弄清楚兩個問題。這就是你要走的是什么路?你所追求、需求的是什么?我當時對自己定了這么幾條:
一是要立志當“公仆”,做大事。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從政就不要想發(fā)財。正如孫中山講的,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你如果想發(fā)財,現(xiàn)在合法致富的路很多。那種合法致富既發(fā)財又光榮,將來稅務部門還要給你授獎,因為你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而你既要從政,又想發(fā)財,就只能去當讓人指脊梁骨的贓官、貪官,既名聲不好,又膽顫心驚,總怕被人捉住。所以,要從政,就是一種事業(yè)的追求,就得舍棄個人的私利。不能什么好處都想得。一個人也許一輩子成不了什么大的事業(yè),但最起碼要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二是在從政的整個過程之中,不要把個人的發(fā)展、升遷作為志在必得的東西。升遷并不是因為你這個人有多大本事,或者你這個人有多大背景,就可以必得的。本事也罷,或者是強烈的責任心、非凡的智慧也罷,它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且它還要和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條件相配合,這些都不是一種定數(shù),不是用數(shù)字可以推算出來的。如果你主動去追求,終生不得志,將會很失望,很痛苦的。這就要對升遷問題,懷平常心。像古人管子所說的那樣,“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
三是要有不怕艱難險阻,持之以恒干工作的準備。從政是一條風險很大、自主性不是很強的路。尤其是受了挫折以后,一些人極容易產生自怨自艾的想法:我為誰啊,我這么干還要受到這么多的冷遇,這么多的不理解,何必呢!一些當時跟我們一起的人因此而離去了。在一個地方干下去,只要你堅持下去,最后都會有所成就。成功的規(guī)律就是一以貫之地干下去。所以,既然走上這條路,那你不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都要像過河卒子那樣,拼命向前。我的從政道路中,也有坎坷、艱辛、考驗和挑戰(zhàn),沒有這些是不可能的。
我是從中央軍委辦公廳下放到河北正定縣的……當時確實有許多人對我的選擇不理解。因為我在到河北之前是給耿飚同志當秘書。他當時是國防部長,又是政治局委員。他說想下基層可以到野戰(zhàn)部隊去,不必非要去地方下基層。那時候從北京下去的人,實際上就是劉源和我……當時在我們這一批人中有一種從紅土地、黑土地、黃土地、綠草原上終于回來了的感覺。有些人認為“文革”吃夠了苦頭,現(xiàn)在不能再虧了。還有一些人存在著要求“補償”的心理,尋求及時行樂。我對他們的不解感到悲哀。古時候“十年寒窗,一舉成名”,中個進士,謀個外放,千里萬里他都去。像寫《三言》的馮夢龍,到福建壽寧任知縣時都快50歲了。那時候怎么去的壽寧?萬重山??!我們現(xiàn)在還不如古時候的士大夫?!當年老一輩出去,是慷慨激昂。我們在“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鄉(xiāng)”是迫不得已。但在這種“不得已”里頭,使我們學到、體會到很多的東西?,F(xiàn)在一切都好了,那些禁錮我們的“左”的東西都解除了,我們更要去奮斗、努力,好好干一番事業(yè)。
古人鄭板橋有首詠竹石的名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管爾東西南北風?!蔽蚁雽⒅膸讉€字作為我最深刻體會: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管爾東西南北風。
基層離群眾最近,最能磨練人。7年“上山下鄉(xiāng)”的經歷,使我獲益匪淺,為成長進步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所以,對再下基層是充滿信心的,就義無反顧地下去了……至于最后大家對我認可到什么程度,后人自有評說,我自己并不在意。
這么多年來,對我個人的采訪,我拒絕了有100次以上。我不愿意宣傳個人,我們做了一些工作,那是應盡的職責。我們有了成長進步,也都是黨和人民培養(yǎng)的結果,個人沒有什么好宣傳的……領導干部不是不可以宣傳,但是不能多,并要把握好分寸……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離開人民群眾,離開領導集體,你將一事無成。所以我認為還是多宣傳人民群眾,多宣傳領導班子集體為好。
去年八月,我剛來省政府任代省長的時候,就在省政府成員會議上強調了兩點:
第一點我是在前任省長打下的基礎上做工作,不能就此劃線,什么都要搞自己的。必須明確這是在前任的基礎上做好自己的事。這是個接力賽,要接好接力棒,跑好自己這一棒。
第二點,一個省長,地位固然很重要,他也只是一份子。首先要認清大前提,是在省委領導下開展工作。同時還要看到,省政府里面有省長、諸位副省長和諸多的政府成員單位,大家形成合力,才能干好工作。除此之外,還要靠全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省里有一位老領導,寫了個一生從政的體會——《團結學》。團結,絕對是你立于不敗之地的必然前提??v觀古今都可以證明這一條。歷史上的劉邦、劉秀、劉備這“三劉”就很有特點。這些人都有一個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團結一批有本事的人。這么多有本事的人都跟他至情至信地溝通,這就是大本事!
在團結方面,我父親經常跟我講團結的道理,用他的話講,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慮自己愿不愿意,還要考慮別人愿不愿意。因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兒都以自己為主,這是不行的。無論是上寄宿學校,還是下鄉(xiāng)和參加工作,我都深深感到:凡事團結處理得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較好;凡是團結處理不好,就都做不好。
我的成長、進步起始于陜北的七年,最大的收獲有兩點:
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F(xiàn)在我還受益于此。剛到農村的時候,經常有要飯的來,一來就趕,讓狗去咬。因為當時在我們這些學生的概念里,要飯的都是“壞分子”、“二流子”,不知道當時那里“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奔壹叶际恰翱凡税肽昙Z”。老婆孩子都出去討飯,把糧食都給壯勞力吃,讓他們忙春耕。這些東西是在農村生活了一段才了解的??纯串敃r的中央文件與當?shù)貙嶋H的差距,有很多感慨。
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7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干事兒,現(xiàn)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zhàn)的勇氣。
對于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時刻將人民群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干事業(yè)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帶著老百姓過好日子。封建社會的官吏還講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共產黨人不干點對人民有益的事情,說得過去嗎?
用當年的采訪者楊筱懷社長的話說,“從這坦誠直率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一個共產黨員的胸襟氣度?!?/p>
是的,在《中華兒女》辦刊30年的歷史中,《習近平:我是怎樣跨入政界的》早已沉淀成了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成為了億萬青年、特別是共青團干部學習、成長、進步的生動教科書。子曰:見賢思齊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