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菲
體態(tài)微胖,鶴發(fā)童顏,圓圓的臉上帶著親切、慈祥的笑容,一身合體的裝束顯得老人精神飽滿;略帶南方口音的話語,依然高亢有力,透著博學和深刻;老人聽力很好,思維敏銳,對所提問題應答自如。這是老人生前給筆者的印象,很難想像當時他已是耄耋之年。
盡管曾擔任過民盟中央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許多重要職務,但費孝通不管在位還是從這些位置上退下來,他都更愿意以學者的身份出現(xiàn),生前喜歡稱自己是北京大學的教授。他說:“我最喜歡教書,我搞了一輩子教育,我也喜歡別人叫我老師。為什么呢?我認為學問是一生的事情,學問是立身之本。沒有學問不行,我是把學術視我的生命。咱們中國古人講,要立德、立功、立言,這‘三立很重要?。W術正是這‘三立的根本,要以學為本,這是我一生的追求?!?/p>
費孝通培養(yǎng)學生,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辦法,那就是“親自帶著走,親自帶著看”的方法來培養(yǎng)新手。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學生:做學問首先是做人。他不僅在學業(yè)上嚴格要求學生,在個人品德培養(yǎng)上也從不放松。費孝通從來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沒有讓自己的學生代過筆。盡管他年事高而事情多,但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地道的個人作品。
有一次,一位研究生寫了一本書,按照慣例,出版時應當由導師寫個序言,而費孝通曾經(jīng)寫過一個評語,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序。沒想到費孝通堅決不同意用他的評語,也不愿意重新寫序?!白屔鐣ピu價而不要去造影響。如果一定要寫序,我可以請別人寫,這樣客觀些?!辟M孝通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這代人,古今中外都還不通啊,天外有天,不要光在國內比,還要和世界同行比,我們國內學科發(fā)展耽誤了20年,要靠你們去補上,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們還年輕,生逢可以干一番事業(yè)的時代,不要急于出名,為名所累是出不了好東西的?!?/p>
一次,記者訪問時與他合影,他欣然應允,但有一條件:“只照半身,不要照到我這兒?!闭f著,他指了指自己的肚子。經(jīng)他這么一說,在旁的人都大笑了起來。費孝通說:“早年我在東吳大學時,是校體操隊隊員,擅長雙杠、單杠等玩藝……唉,現(xiàn)在連體育鍛煉的時間都難找,搞來搞去不知怎么回事就成了個胖子?!逼鋵?,心寬則體胖。
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費孝通是一位社會活動家、著名學者,但少有人知還可以說是一位多產(chǎn)的詩人。家人曾幫助他搜集、整理、出版過《費孝通詩存》,這些詩是老先生多年或觸景生情或感事抒懷的即興之作??僧敵?,家人拿著詩稿征求老人家意見時,回答卻是“我不是詩人,沒有出版的必要”。但見詩句,無論五言、七言,還是律詩、絕句,用詞嚴謹考究,頗具大家風范,其即興感懷,盡在詠嘆之中。也很少有人知道,費孝通在學術耕耘之外,還寫作了大量的散文隨筆。群言出版社出版過《費孝通文化隨筆》,在字里行間,費孝通的才氣令人如沐春風,其散文隨筆凸現(xiàn)出十足文采和藝術魅力,讀者可以清晰地領略到費孝通文風之精煉,思考之深邃。
費孝通出生在江蘇省吳江縣松陵鎮(zhèn)富家橋弄的一個書香門第。晚年費孝通有一次回家鄉(xiāng),跟朋友們一起去尋找他自己的出生地時,指著墻頭的地名牌開玩笑似地說:“我這一生志在富民,可能是命里注定的。這牌上不正是寫著要千家萬戶富起來么?”
父親費璞安在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取得生員資格,曾東渡日本攻讀教育專業(yè),回國后創(chuàng)辦新式中學,后就任江蘇省視學一職。母親楊紉蘭也是一位知識女性,畢業(yè)于上海務本女學,開辦了吳江第一所幼兒園。為此,費家子女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
不過,費家負擔較重,加上老人,一家九人的日常費用主要靠費璞安微薄的薪水,自然有些吃緊。楊紉蘭為了讓兒女們都受到正規(guī)教育,就采取隔一跳一的辦法,讓老大讀本科,老二讀??疲先x本科,老四讀專科……利用當時??茖W校不收費用的規(guī)定,節(jié)省出一些錢,以此確保孩子們全都能接受較高程度的教育。
1916年到1920年,費孝通在吳江初等小學里念書。在四年初小的課程中,費孝通最喜歡的是聽沈天民校長講的鄉(xiāng)土志。和鄉(xiāng)土志比起來,其他功課的知識就顯得死板一些,難以使天性活潑的費孝通保持很高的興趣。上課時,經(jīng)常有小動作,不能始終安心聽講。算學課上,往往定不住心思做算題,腦筋里總念著課后到走廊和操場上玩“捉逃犯”的游戲。
小學時代的費孝通,性情活潑好動,身體卻羸弱多病,時常因病請假,缺課在家。小伙伴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小廢物”。一天,費孝通又病在床上,他拉著母親的手問:“為什么我要姓費?為什么人家叫我小廢物?”
為此,母親為費孝通多病卻又愛動操心費神。一想到在玩耍中如發(fā)生沖突,自己的兒子肯定會“吃虧”,便下決心將兒子送到蘇州振華女校這所朋友創(chuàng)辦的學?!驗樗J為,女生不像男生那樣頑皮,喜歡欺負人。于是,費孝通成了振華女校里的少數(shù)男生之生。在后來的中學里,費孝通就很怕有人提起這段經(jīng)歷??稍绞桥拢绞浅闪送瑢W們取笑他的把柄。
父親出任江蘇省視學后,常到各地學校作教育情況調查,回家期間就忙于寫調查報告。費孝通出于好奇,有時就趁父親不在場,偷偷地翻閱父親從各地搜集到的材料和所作的筆記。材料多是各地學校的情況介紹,多是數(shù)據(jù),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未免枯燥。費孝通感興趣的是父親的筆記,上面有隨班聽課的現(xiàn)場記錄,還有評語,生動而具體。當然,對費孝通影響更大的,也許是父親每次外出調查帶回家的地方志書。費孝通時常翻看,開卷有益,影響日深。
無怪乎,晚年費孝通在同大學師生座談時,如此感慨:“我這一生的學術活動有兩個特點,一是搞調查,二是寫文章,很明顯跟父親的影響有關。這就是父親對我的教育,不是言教,是身教。我做事情也可以說是繼承父業(yè)。一輩子教書、寫書、譯書、調查,沒有離開教育。作自我介紹時,我最喜歡說的,就是我是個教師?!?/p>
1997年4月6日,費孝通第28次訪問家鄉(xiāng)吳江。搞了一輩子實地調查,除了臺灣和西藏外,費孝通的走遍了全國,最熟悉的還是家鄉(xiāng)這塊土地。在家鄉(xiāng),他照常拿出隨身的筆記本,邊問邊記。每每看到家鄉(xiāng)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喜上眉梢。
聽音樂是費孝通一大嗜好。維也納音樂會,他曾聽過多次。藝術是相通的,費孝通對繪畫也頗有見地。他認為,一幅畫不僅僅是像不像的問題,更應該有一種神韻。這種感覺在“有無”之間,也就是在“虛實”之間。有了這種“有無”和“虛實”之間的感覺就達到了文化上的一個高度,也是藝術的高度。
晚年的費孝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學術反思上。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針對我自己的學術成果,通過自己的重新思考,進行自我反思”。他在許多場合,呼吁文化自覺,并且身體力行?!拔幕杂X,意思是生活在現(xiàn)實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新的環(huán)境、新的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彼麑χ袊嗣裢瓿晌幕杂X使命充滿信心,認為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有我們中華文化那樣久長和豐富,我們中國人有責任用現(xiàn)代科學的方法來完成我們文化自覺的使命,繼往開來地努力創(chuàng)造現(xiàn)代的中華文化,為全人類的明天作出貢獻。學術反思和文化自覺的提出,是費孝通發(fā)自肺腑的心聲,也使他一生學術生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大陸上所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在華夏這片熱土上,無論是在沿海還是在中部,甚至西部都能看到這位老學者風塵仆仆的身影、重重疊疊的腳印。
每到一處,他都盡可能下到最基層,走訪城市居民或農(nóng)民家庭,考察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況。
后來,費孝通雖已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了,但是人們仍然能從他身上看到“壯心未與年俱老”的灼灼氣韻。他說:“在生命最后的這段時間里,想做點人家希望我做的事情,也是我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就是繼續(xù)靠腦瓜子為富民事業(yè)想辦法,出主意?!?/p>
這位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因病于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他走了這么多年,許多接觸過他的人一直深深懷念這位可敬的老人……